黄冬生
摘要:本文剖析了如何运用有效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探究中发展、提升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材料;核心素养
学习材料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载体和原料,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就要对这些材料感知、理解、分析、选择和整合,教师要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挖掘、捕捉、增加和整合生成性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在学习材料的解读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完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建构,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情感内涵。
一、利用生活材料,激活探究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中教与学的需要,从教材内容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中抽取、提炼出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材料,利用这些生活材料创设各种具体而生动的学习探究情境,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探究空间,体验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引发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探究,激活了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能力。只有运用了与数学探究内容相联系的生活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以及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促使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建构数学知识。
例如,“循环小数”例8课堂导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知识创设探究情境。情境中的小溪有一部分的流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到空中遇到了冷空气,就变成了云,最后变成了雨水,落到了小溪里……学生探究情境中这一自然现象,即“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了云,云又变成了水”的循环,初步理解了“循环”的概念。接着教师出示例8,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计算发现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了解了这种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学生通过熟悉的的生活情境比较直观地理解循环的概念,并从数学活动中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基本特征。
又如,“求平均数应用题”课堂导学时,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里报出自己的身高,教师把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身高数据展示在班班通屏幕上,如,蔡A143厘米、林B148厘米、李C152厘米、蔡D149厘米,进而提出:“从这四个同学的身高数据,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这些同学的身高在什么范围里,应该怎样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呢?”学生对身边同学的身高数据倍感亲切,纷纷投入互动讨论中:“从这些数据看出李心达是最高的,蔡小易是最矮的。”“这些同学的身高一般都在143至152厘米之间。”经过一番互动探讨后,学生把这四个同学的平均身高计算出来:(143+148+152+149)/4=592/4=148(厘米)。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探究情境里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即运用数学认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建构。
二、巧用文本材料,促进问题解决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数学教材中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概念及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数学知识课堂探究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刚接触到的数学新知,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内化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发现数学知识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规律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完善学生数学素养的建构。
例如,“小数除法”练习七的课堂导学时,教师利用班班通屏幕出示第4题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能从这两组题目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中合作探讨,学生发现到第1组(①180+24=7.5,②18+2.4=7.5,③1.8+0.24=7.5)的商都是7.5。
第2组(①13.5+30=0.45,②13.5÷0.3=45,③13.5÷0.03=450)的商因为除数的变化起了变化,除数缩小10倍,商就增加10倍。
通过观察与合作探讨后,学生发现了第l组计算问题的规律,即商不变的规律;也发现了第2组计算问题的规律,即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化后,商也跟着变化的规律。接着,教师出示一组计算问题:根据236÷59=4,直接写出下面这组计算题的得数:①23.6+5.9=( ),②23.6+59=( ),③23.6+0.59=( )。
教师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开发数学思维,内化学习探究活动经验,完善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建构。
三、善用拓展材料,夯实思维基础
教师要以数学教材为主要学习材料,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一些有利于发散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辅助性学习材料,可以让这些辅助性学习材料添加在新课知识探究活动过程中,也可以作为巩固学习阶段训练、复习和巩固数学新知的一种策略。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以及数学课堂探究需求等因素,善用一些与数学教材知识紧密相连的拓展性学习材料,利用这些拓展性训练材料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走向深刻,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和思维发展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夯实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思维基础。
例如,“分数应用题”课堂导学时,教师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了一系列练习题,如:漳州市XX商贸有限公司的总部仓库有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1/5,第二次运走80件,________,这批货物共有多少件?①两次共运走140件;②还剩160件;③第三运走160件;④还剩这批货物的5/18。学生认真审题后,教师提出:“请你根据题意,从下面的4个条件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加以解答。”学生经过一番探究之后,学生1:“我选择条件①给予补充后,列式解答成(140-80)÷1/5=300件。”学生2:“我选择条件②给予补充后,列式解答成(160+80)÷(1-1/5)=300件。”学生3:“我选择条件③给予补充后,发现这个条件不能确定这批货物是否运完,也无法找出相关数量的对应分率,因而这个条件不能适用于这道题。”学生4:“我选择条件④给予补充后,列式解答成80÷(1-1/5-5/18)=300件。”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分数运用题时,设计这种补充性学习材料让学生训练,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数学课堂中适当拓展补充有效的学习材料,可以使整个数学课堂教与学过程显得更加生动、丰满,让学生数学认知和体验更加充实,思维能力的发散性和深刻性获得锤炼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完善。
(責编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