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林
摘 要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新一轮的《小学数学新课标改革实践方案》中又一次对小学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从现实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寻找并应用数学知识。本次研究笔者通过实践,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现实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8,I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081-01
早在近代史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和欧美等知名教育家,对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展开了研究,并分别从社会、生活、实践的角度上来分析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一个数学式的运算、一个应用题情境的展示都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将生活和实际教学融会贯通,从生活化情境、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以及鼓励性、生动性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刷新对数学知识的认识[1]。
一、挖掘生活素材,开展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并不是在口头上喊口号说要贯彻生活理念,联系生活情境,而是应该要将生活化真实情境和教学紧密相连。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生活化问题进行探究,在整合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多方整合信息,让教学内容即能够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气息,又能够流露出生活化特点。
例如,在讲授减法相关知识时,传统教学模式直接让学生在题海中強化减法计算的熟练度,或者强化对减法应用题的应用,很难激发学生对减法学习的兴趣。为了在激发学生对减法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联系生活情境,笔者将日常生活中买文具的情境作为生活化教学的途径。教师将崭新的文具盒、铅笔、钢笔、笔记本、橡皮摆在讲台上,并标上价格,分别为10元、2元、8元、5元、3元,将一张硬纸片作为50元钱,要求学生利用这50元钱购买这五件文具中的其中若干件,每一种文具只能够买一件,可以有多少种购买方法。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自主设计不同的购买方案,根据自己所设计的购买方案来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出最后的结果。通过将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情境中的问题并不完全展示出来,以学生为本,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对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利用数学知识列式解答,从而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
二、以新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提出问题
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任务,很难主动地考虑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往往都是将新知识的传授作为重心[2]。虽然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尤为重要的日常工作,但是当教学目标实现后,我们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哪些情境和新知识是相联系的。
例如在讲授完《位置》这一节内容后,学生学会了方位的判断方法,学会了用数对来表示研究对象的位置。教师要求学生试着在生活中寻找和《位置》这一节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有的学生将生活中电影院的座位排序方式引入课堂,提出从座位的排和列的序号来分析位置确定的方法,即将排作为数对的第一个,将列作为数对的第二个。还有的学生利用数对来表示本班同学,该同学具有出众的绘画能力,将教室的大致框架图画出来,用圆圈代替学生,教室的横向和纵向分别以座位为一个单位进行序号的编排,这样就能够用不同的数对表示不同学生的位置。在讲解完《分数》这一节知识时,学生将生活中分蛋糕情境引入课堂,比如将一个蛋糕分给三位小朋友,厨师将蛋糕平均分为六份,每一位小朋友所得到的蛋糕占整个大蛋糕的几分之几?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将圆形纸片比作蛋糕的方式来进行。在讲解完新知识后,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和实际问题相关的题材,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三、室外教学,感受生活化教学魅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教室并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场所,室外同样也可以作为教学的场所,真实的教学场景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直观的认识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关联。
例如在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时,课前教师已经为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第二天新课学习场所在校园内,每一位学生带上书本和笔记本,根据预习的收获在教师的带领下,寻找校园内有哪些物体或者建筑物有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将教学楼的铁门比作是一个长方形,铁门内的正方形图案作为所观察到的正方形。根据学生的记录结果,要求学生选择一处自己最喜欢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景物,利用卷尺量出它的长和宽,并算出周长和面积。或者在讲授三角形这一节知识时,也可以开设类似的室外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室外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生活实践中还可以反复地运用知识,将新知识内化于心。
四、结语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生活也是促使知识改进与提升的过程,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起点,在小学阶段联系生活情境,展开生活化教学,从小贯彻生活化学习思想。
参考文献:
[1]何凤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与生活接轨[J].中华少年,2019(33):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