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是培养新时代可靠人才的现实需要和提升大学生心理育人质量的历史必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育成效不够显著、服务实效不够理想、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平台建设不够健全的现实难题。为此,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品牌活动为抓手,营造积极心理文化氛围;以疏导帮辅为重点,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以积极预防为关键,完善心理预防干预体系;以拓宽挖掘为手段,搭建线上线下多维平台。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郝颖(1982- ),女,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思政专项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9SKSZ032)和2017年度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KFJJ2017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9-0107-05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软环境,有着促进人才健康发展的核心作用。因此,为了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可靠人才,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與新时代同频共振,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很有必要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中存在的现实难题与对策建议。
一、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价值意义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的鲜明特色,是关系着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历史必然。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要从“教”走向“育”,就势必要改革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是培养全面发展新时代合格人才的现实需要。只有具备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大学生才能全面发展,进而成长成才,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塑造健全健康人格的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大学生不断激发自身潜能、提升抗压抗挫能力和自控应变能力,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和关键前提。但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还是问题导向和病理模式,并未完成向“治未病”和“工作前置”的转变,这无疑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是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在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各院校都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并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普及和规范,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稳步提升,但是仅靠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发挥作用,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因此,需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挖掘与资源丰富,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的各环节、各方面。
3.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正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心理育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既是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定位。然而,当前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育人对象心理问题成因的多维性与方法手段孤立性之间的矛盾,育人目标复合性、高标准与育人队伍实际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三全育人的整体格局与相关机构心理育人意识能力欠缺之间的矛盾”①,这极大地影响了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要迫切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提升心理育人质量,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目标。
4.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意识的内化程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其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培育良好心理品质、塑造健康健全人格,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心理基础。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供了视角、方法和技巧,既能通过避免或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又能通过“走心”教育让学生心悦诚服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因此,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95后”和“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心理特质的契合度,是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和吸引力的重要保证。
二、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现实难题
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评价,笔者2019年4月对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等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59份,有效回收率为96.7%。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建设等方面是比较认可的,但“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1.课程认可度高,但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素质提升的主渠道,是一门集知识、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重在帮助学生自我探索和健康成长。调查发现,90%左右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84.7%的学生对当前的课程内容比较满意或者非常满意,但重课堂、轻课外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一方面,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面授为主,在线学习资源相对缺乏,课外指导也比较薄弱;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比较忽略心理问题的研讨分析和积极情绪的感受体验,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课堂上能多一些互动环节或者心理测试。同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还存在不具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经验、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相对单一等问题,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佳、课程吸引力不够、理论渗透性不强。
2.活动形式多样,但教育成效不够显著。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心理素质提升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为主的教育实践活动。调查发现,68.6%的学生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总体评价比较满意,但重短期、轻长效和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还比较明显。一方面,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为契机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心理成长微课、心理知识辩论、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展评、心理涂鸦、心理摄影等比赛,但缺乏后续支持性、持续性活动,让学生感觉心理健康教育就重在五月,平时就只零星开展一些团辅活动和心理健康讲座,使得教育长效机制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活动公式化、套路化明显,既没有贴近真實社会环境去检验其心理塑造效果,又很少针对大学生个体的现实心理需求开展相应的思维训练、行为矫正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还需进一步探索创新。
3.咨询接访量大,但服务实效不够理想。大学生心理咨询已经逐渐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的“问题性心理咨询”转变为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我、促进人格完善、开发个人潜能为主,进而解开心理困惑或者解决心理冲突的“发展性心理咨询”。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当前学校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的总体评价是比较认可和满意的,而且近几年学生自愿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数也有了大幅度增长,但咨询方式方法还稍显单一:基本上是以个体面谈咨询为主,团辅咨询、线上咨询为辅;咨询方法以认知疗法为主,精神分析疗法、心理行为训练等为辅,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学生个性化心理咨询需求;而且咨询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升,目前有部分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还是非专业的兼职心理咨询师,部分心理咨询师在实际咨询服务中有时会感觉支撑乏力、难以入手。
4.预警措施到位,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已初步构建,目前主要通过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分层级进行组织管理,以预防、筛查、研判心理问题为主,建立起危机干预和快速反应机制,为大学生拉起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安全防护网。调查发现,70%的学生对当前四级心理问题预警网络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总体评价比较满意,但认为动态心理预警机制还需健全,对部分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早期发生过心理危机事件的学生、原生家庭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没有做好动态研判和有效预防的工作;同时,危机干预与处理机制还需完善,目前在后期的治疗跟踪、朋辈帮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善后机制,特别是对发生过心理危机事件经过治疗后基本康复的学生,如果没有措施有效避免这类学生重新发生心理危机,那么前期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5.平台搭建多维,但平台建设不够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载体,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为主要功能模块,并且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各院校不断优化平台建设,取得线上线下结合、功能拓展开发的突破性进展。调查发现,60.3%的学生对当前学校搭建的现场咨询平台、拓展训练平台、朋辈帮扶平台还是比较认可的,但认为线上咨询辅导平台、课程教学平台、心理预警平台还有待优化。一是尽管已经创建了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但功能还有待开发和完善,特别是在线心理咨询因人员不足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咨询需求,个别学生建议增设24小时心理热线;二是尽管课堂教学方面引入了慕课平台,但目前引入的慕课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慕课内容针对性、趣味性不够强,师生满意度都不太高;三是尽管建立起集筛查预警、危机干预、朋辈帮扶为一体的心理预警平台,但协调处理议事机制还不够健全,同时各平台保障机制也有待完善。
三、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现实难题,需要深入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
1.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考虑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慕课、翻转课堂和体验式”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第一,传统的知识性学习可以通过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慕课,创新地将碎片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主讲的“心理学概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李斌教授主讲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是很好的慕课资源。第二,课堂教学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先下去自己“学”,然后由授课教师来发挥“导”的作用,更多地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或者答疑解惑,如让学生上台讲“心理小课堂”,先由学生自己讲述对于生命的理解、人际交往的心得等,然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第三,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情境创设+反思体验+行为训练”为特征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运用“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达到“知”“情”“行”的有机统一。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交流合作、工作督导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与党团组织、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相关部门的协作融合,切实形成“三全育人”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新格局。
2.以品牌活动为抓手,营造积极心理文化氛围。为了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效果,考虑以品牌活动为抓手,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践活动,广泛宣传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正向理念和健康意识,发挥“三全育人”合力共同营造积极心理文化氛围。第一,打造一些主题鲜明、“心育”功能凸显的品牌活动,如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举办的“素读经典,为生命培根”经典诵读讲座、“青春导航·助力成长”幸福大讲堂,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举办的“筑梦新时代 拥抱心成长”心理树洞活动等。第二,健全心理健康月品牌活动长效机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开展相应的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如“‘感恩人生 ,快乐成长贫困生心理辅导训练 、‘说出你的烦恼新生校园适应心理征文、‘善待自己,真爱生命心理危机预防教育、 ‘魅力女生 ,美丽心情女大学生心理专场”③等活动,同时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成长型、拓展型、宣讲型社团。第三,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将阅读、赏乐、观影融入活动中,同时促进其与假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有机融合,如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开展的助力夏季洪灾壹基金温暖包分装行动,通过志愿服务切实提升了心理育人成效。
3.以疏导帮辅为重点,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了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实效,考虑以疏导帮辅为重点,通过线上线下心理咨询服务的联动机制,促进校内校外“医教结合”与分工合作,同时充分调动校内各部门多方协同,不断健全“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第一,丰富并活用心理咨询服务方式,如考虑创建心理解忧信箱、24小时电话咨询热线等心理咨询新渠道,心理咨询方法可以考虑融合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矫正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等多种疗法。第二,构建家庭、个体、学校和医院的四维心理疗愈模式,组建一个包括家长、辅导员和心理医生在内的心理咨询顾问团,合力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第三,配备和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要求这支队伍既要遵循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理念,又要具备丰富的咨询实践经验,并以“‘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场地建设为保障,构建学生心理防护四级网络”④,从而有效提升心理咨询服务实效。
4.以积极预防为关键,完善心理预防干预体系。为了更好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考虑以积极预防为关键,强化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健全心理异常动态筛查监察机制,畅通心理危机快速反应信息渠道,建立学生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不断完善“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体系。第一,全员树立“防治重于医治”的共识,将积极心理学、正向心理学等科学理念融合并推广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了解挖掘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能力和识别处理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第二,全方位筛查监察学生心理异常情况,依托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联动心理预警网络开展心理普测定期筛查、心理异常及时上报、心理问题初诊识别等工作,同时完善学生心理档案,摸清学生心理成长历史、原生家庭环境等情况。第三,全过程多维度地建立起包括家人、室友、同学(朋友)、辅导员、专任教师、心理咨询师等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找到可倾诉、可解惑的对象,又可以为心理康复期的学生提供有效心理支持和实时心理监察,从而有效避免再次发生心理危机。
5.以拓宽挖掘为手段,搭建线上线下多维平台。为了更好地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考虑以拓宽挖掘为手段,通过利用门户网站、微信、App等新媒体媒介,建设好系列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同时做好“三全育人”指导下的平台建设保障工作。第一,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通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功能,如增设心理微电影赏析、学习焦虑互助聊天室、实时在线心理咨询等,同时重视对平台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进。第二,组建一支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技术员、学生心理委员构成的慕课研创团队,真正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慕课资源,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教学偏好,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现线上线下课程优势互补。第三,搭建一个由学校党政机关、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后勤部门、安保部门、舆情监管部门共同参与、协调处理的议事平台,加强与学生家长、校外心理医生、公安机关的应急联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
[注释]
①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思想理論教育,2019(3):90.
②李晓菲.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8):140.
③杜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8(1):106.
④程勤华.以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18(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