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学理念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5-19 15:04周丽燕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佛系王阳明作文

周丽燕

余秋雨先生在他回忆少年时期生活的散文《故乡》一文中说:“他(王阳明)狠狠地为故乡争了脸,但故乡并不认识他,包括我在内。”到得现在,环境已有变化,在国学热中,王阳明心学也在其列,但毕竟他的“心学”博大精深,一方面令人高山仰止,另一方面却也让人敬而远之,既远之,自然慢慢忘之,只留存在历史书和学术著述之中。而事实上,王阳明在史上为数寥寥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圣人中,实在是对年青人最具亲和力、最具有“青年色彩”的一位。试读少年王阳明有关事迹,无论是那种指点江山的热情(未中科举前,给皇帝写《帝国平安策》),粪土万户侯的锐气(看不上父亲这个“状元”名号,不愿走父亲的老路),还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气(只身出关考察,追击鞑靼人),以及钻研问题的痴劲(格竹七日七夜,呕血乃止)……等等,都呈现了一个充满灵气,非常可爱,又颇有点离经叛道让长辈不省心的年青人形象,他的思想,也是一种关乎成长、体现成长、不断发展的哲学,充满了生活性、实践性。对这样一个颠覆儒释道先师们“一本正经”形象的王阳明,恐怕我们的学生都会油然而生亲近之意。同时,王阳明心学并非如黑格尔、康德等西方大哲的著作那样系统严密、门第森严,而是开放疏朗、一派亲和,后生小子随侍左右,不经意间也能见识鸿影波光,拾得一叶片羽。对一个思想家来说,他真正的名字是思想,所以我们要记着王阳明,就要亲近和领会他的思想,从教育角度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他的思想。

那么从何处入手为宜呢?毕竟是高中课堂,授课听课的都不是研究者,语文课也不是哲学课。我们不必奢求将阳明心学学深悟透,而只须将阳明心学看作一座大花园,我们只管坐于一隅一径,赏玩一枝一叶。如果非得走遍整个花园,赏遍所有花卉,甚而了解性状、揣摩美在何处和美的意义,一则超出我们的能力,更会吓退学生,反而不美。窃以为可以从王阳明心学“一起点、两理念”入手。一个起点,即一个大写的“我”。《传习录》中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就是说我们的成长是克服各种妄念、歧路,自我完善,自我造就,找到真正的“我”,实现真我价值。两个理念,一是“心即理”,二是“良知”。所谓“心即理”,简单地说就是人所面临的一切,其根本都在于自己的思想、意识,因为离开了人自己的体验,任何事物就无所谓存在(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所谓“良知”,王阳明先生说就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是非之心”。据此,看待和判断种种事物,均须从“我”的角度出发,体现“我”的想法,并以“我”心明鉴是非。如此,那种种事物、道理对“我”才是有意义的。这里的“是非”,既有通常意义上价值判断上的“对错”,也有人生道路选择上的“正偏”。语文学科有四方面的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要使之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体现为“我的语言”“我的思维”“我的审美”和“我的文化”。也即必须鲜明地突出“我”的主体性。

那么这个“我”又是怎样的“我”呢?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完整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简单地说,本我是本能的“我”,超我是道德的“我”,而自我是社会的“我”。三个“我”缺一不可:就“本我”来说,生而为人,七情六欲与生俱来,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其合理一面说,也只是去除过多的欲望;但“我”又不能仅是本能的“我”,不然完全追逐和受控于各种欲望的满足,与自然界飞禽走兽何异?只不过人的欲望更多脱离口腹之想,更加“高级”而已。就“超我”来说,人没有绝对的自由,而是受到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等规范、引导和约束;但也不能仅是道德的“我”,不然一个人完全受缚于外在,完全没了真性情,则又成了全无主见的提线木偶,或者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了。于此,居于“本我”“超我”两者之间的“自我”,就如同息纷止争的调停人,既遏制“本我”的随心所欲,又消解“超我”的循规蹈矩,立于社会,又不失个性。但是“自我”本身,又是会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摇摆不定的,所以我们所要的,就是要不断完善这个“自我”,不仅强化“我”的主体性,又强化为人处事、知人论世的“是非之心”,成为最好的自己,即阳明先生的那个“真我”。

作文是学生思想的重要载体,尽管王阳明先生曾说“文章小道”,但那也仅指“词章”而言,如究思想,即为大道。反观当下高中学生作文,多是看似有“我”,其实无“心”,也即虽然是“我”手所写,写的却并非“我”心,未展现高中阶段学生理性初茁的青年气象:包括青年的立场、青年的姿态、青年的观点、青年的表达等等。

例如一个主题为“慎独”的作文题:

《礼记》曰:君子慎独。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或许这梨根本就没有主人。”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命题意向很明确,也很容易,即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心如明灯,明辨是非、牢守本分,核心词是“我心有主”,正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精神。但从作文情况来看,能真正写好的却少。例如:

在夜深人靜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与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表达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清朝官吏叶存仁,为官三十多年,却两袖清风。有一次,在他离任升迁时,僚属们为避人耳目,特意在深夜送来财物。谁知,叶存仁见此情景,却挥笔赋诗一首,将礼物退了回去。诗云:“月白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相送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有古代有当代,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唯独没有“我”,从何从判断“我”的是非之辨?杨震、王顺友、叶存仁三位人物的“慎獨”具有天然的正确性吗?

有的是有“我”而无“心(魂)”: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慎独”乃人生的至高境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无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无所不为!才能坦然面对一切世间沉浮荣枯!我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就好象“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样,当我们在无拘无束无人管制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放纵的情绪,这种巨大的内在力量,很有可能会驱使我们去为所欲为。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修养是否高深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立场是否坚定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能力是否强大的时候。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我们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条忠犬,可帮你避开处处陷阱,躲开种种是非;“慎独”是一剂良方,可使你内心清爽,外形昂然。对我们而言,无论是对前程、对事业,也无论是对时下、对将来,“慎独”都是十分必要的,一刻都不可疏忽。我们时刻都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所谓清醒,也就是“慎独”。

论说清畅,连续排比,颇见气势,但虽则声声“我们”,理直气壮,却仍陷凌空高蹈:我们是谁?如果我们是“我”所代表的青年群体,那么我们作为青年慎的是什么“独”?怎样“慎独”?对青年学子来说,慎独会产生怎样的现实意义?

由此,在作文教学中,就要舍弃学生作文是“代圣人言”的观念,彰显作文是“为自己代言”“为青春代言”,教师(命题人)要以同行人而非过来人、以平视而非俯瞰的角度,尊重学生现阶段所能达到的思维深度、广度和高度,把握时代特点对学生的作用、呼唤和要求,呵护可能的稚嫩,减少“故作高深语”的现象,用时下一句流行的“明言明语”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强烈的“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意识。

以下通过一则“佛系”话题作文,看看怎样突出“我”:

近些天,关于“90后”崇尚“佛系”的讨论在网上备受关注。所谓“佛系”,不是说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皈依佛门,而是借这个符号,表达一种“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对材料提出的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且看一篇《与“佛系”为伍》的作文,作者写道:

“不争不抢,不求输赢”,这不是堕落的表现,这是“佛系”的精华。不是有这么几句话吗?“是你的东西,别人怎么强大也是你的;不是你的东西,终究也不会成为你的。”“输赢没那么重要,重在参与。”“佛系”则是集大成者。大多数人可能现在还接受不了“佛系”,认为“佛系”是懒惰,不思进取的代名词,恰恰相反,“佛系”中最能体现人的精神品格,那是最真实的自己。

“佛系青年”是一群有自己独特生活哲理的青年,是自由与安宁的象征,是理想社会的前言,在这条道路上,“佛系青年”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如果全天下的人都秉持这样一份“佛系”,那么世界将会是安定的、和平的,正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一样,人们安居乐业,没有战乱。……

读此文,不像是一个青年学子的作文,倒像是时下流行的某个“心灵导师”给青年学子灌的“鸡汤”。看似顺理成章,其实全无逻辑,特别是不能成为当代青年的生活逻辑。“是你的东西,别人怎么强夺也是你的;不是你的东西,终究也不会成为你的”,没有奋斗过、争取过,谁知道这东西是不是你的?阳明先生有言:“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强调“可以得到”与“不能得到”的分别,就明确了一个前提,必须是努力过、争取过。“如果全天下的人都秉持这样一份‘佛系,那么世界将会是安定的、和平的”,也许是对的,但是必然又是死寂的、虚无的,那还会是一个“好”的世界吗?以青葱之年而暮气深沉,未尝中流击水而已放马南山,自然无法展现青年气象。实际上,这位同学所写的并非他的真实所思,而是考虑如果写“反对佛系”,那么就落了“主旋律”的俗套,不如别出心裁,来个反转,偏要“佛系”,却不知这更是俗套,都是现今那些所谓“国学”大师用来哄人的,在方向上失了“是非之心”。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说的是写文章,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不同阶段不同的态度,是比主流或非主流更重要的东西。

但是不是一棍子打死“佛系”就成?如这篇题为《“佛系”青年不可取 》的作文:

于社会而言,“佛系青年”的大量出现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状态都是向下的,低靡的,不振的。记得鲁迅曾言:“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说的话。”这话恰与习主席十九大上重申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相契合。诚然,青年是社会发展兴旺的主体,是社会生活旋律的主导者,更是一个社会整体状态的引领者。若高速发展的社会上,“佛系青年”大行其道,势必影响整体社会的发展进程,拖垮整个社会。于国家、民族而言,青年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梁任公先生在《少年中国说》曾云:“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诚如斯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旺则民族旺,若是人人都为“佛系青年”所倾倒,中国又何以自立于世界舞台?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那轮朝阳已然消逝,中华民族又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何以如巨龙腾飞于九州之上?待到那时,后悔晚矣!

这一来,却又有扣帽子的嫌疑。从社会、国家、民族落笔未尝不可,但最要紧的还是要落实到个体。这样的写法属于典型的遵从“道德的我”而写,体现的是主流的声音,却也抹煞了“佛系”在另一角度上的价值:佛系在对待努力之后的结果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即在为人处事上,我们当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正如王阳明先生讲“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针对这类容易方向走偏、步子走高的作文,该如何调整?窃以为,即可按照“一起点、两理念”来调整。首先,要對命题作一小小调整,“对材料提出的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一句,对“你”作一限定。这里的“你”,其实完全是泛指,没有对象的针对性,可以限定为“作为当代青年学子的你”,这既是对思考的角度作一限制,同时也是对学生书写“我的体验”的一种鼓励,让学生看到题目,首先不是搜索脑中素材库,而是自己的思想库、体验库。其次,要提醒学生调动自己的体验,包括生活的体验、思想的体验,“我”有没有听到、看到“佛系”的现象?“我”的生活中有没有“佛系”的想法或做法?如果体现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按“我”的素习和理念,“我”会怎样表现、有怎样的结果?再次,提醒学生擦亮“良知”作是非之判,对正值青春年华的“我”来说,怎样看待“佛系”?是必须完全否定,还是值得学习借鉴?什么“佛系”属于似是而非?怎样的人生观念和路径选择能成就“我”为“最好的自己(真我)”?

通过这样的细化调整,再看《灵活的佛系,不改的初心》一文:

不争不抢,输赢亦可;万事随缘,看淡一切……这便是近期火遍网络的“佛系”青年的生活观念,且越来越多的佛系青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快节奏社会中独树一帜的存在。对此,愚以为“佛系”固可以灵活,而初心断不可因之更改。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物质高度繁荣,都市林立,车水马龙,现在看来,旧日的采菊东篱、流觞曲水确实已难觅踪迹,独坐幽篁弹琴长啸,也早定格在笔墨流淌之间。然社会压力剧增,在高度发展下不堪重负的年轻一代,该如何自处?既争不过,不若放;既得不来,不如舍。由是,所谓“佛系”青年便产生了。

溯其根源,“佛系”产自于我们快速发展的时代,生于压力骤增的社会生活。部分青年便是依靠这“淡然处之,勿须强求”的心态在高度的社会压力下求得心安。由此观之,“佛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原因,亦有其价值与意义。

只身处于世间纷扰,若总事事计较,万事较真,必是损己又不利人。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近期,某大城市发生一起汽车连环相撞事件,经调查,该大型车祸竟源于正常的超车。司机甲不满司机乙贴近自己超车,故引发两车环路“斗车”……旁观者观之,何至于此呢?如若佛系青年上场,必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免此闹剧。

生存不易,矛盾重重,适时“佛系”实能避免不必要之纷乱,求得自身平静与社会安宁。

但是,深而思之,“佛系”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不作为”思想,所谓“无欲无求”说到底是一种颓靡的精神状态。若事事“佛系”,一“佛”到底,必贻害无穷。尤其是发生在寄托民族希望的青年一代身上。试想,若青年一代皆“万事随缘”,何来周恩来之拍案而起,为国读书?何来董存瑞舍生取义,誓死抗敌?何来五四学者泣血力争保卫青岛?推而广之,何来我中华民族而今屹立不倒?

“佛系”可以,但须有度,有标准,有选择。“佛系”可以灵活,而初心不可更改。于我等青年学子而言,自应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焚膏继晷只争朝夕固是本分,却也不必为成绩一时起落而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生活学习之路漫长,固不可一日懈怠,但在走到歧路处,又何妨暂停脚步,既作休整,又广问讯,以更好地出发?只不能以“佛系”的态度在大时代中得过且过,负己又负国!立好志向,学好本领,给自己插上搏击的双翅,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方不负这大好韶华。

本文对“佛系”青年也抱有“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既争不过,不若放;既得不来,不如舍。由是,所谓“佛系”青年便产生了;……部分青年便是依靠这“淡然处之,勿须强求”的心态在高度的社会压力下求得心安。由此观之,“佛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原因,亦有其价值与意义。但同时,“是非之辨”明确,轻重取舍鲜明:“佛系”可以,但须有度,有标准,有选择。“佛系”可以灵活,而初心不可更改。同时又落实到自己(自己这一代青年)身上,抒写出了蓬勃朝气。似乎四平八稳,落了窠臼,实际上却是体现了梦想远大又脚踏实地的“青年气象”:生活之路本不求新奇,而求合于我心,契于时代,纵不能创出大事业,也要有一分力尽一分力,“不负这大好韶华”。

总之,阳明心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实践性,我们不妨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强调“一起点、两理念”,要求和指导学生在读题和构思之初就凸显“我”的主体性,以“我”观物,令万物着“我”之色;要求和指导学生在选取素材时凸显自身的体验,不片面追求涉猎之广、站位之高,而务求体验的真实度、可感度;要求和指导学生在立论和论说角度中凸显价值判断和路径选择的普惠性,强调对青年的意义、对当下的价值,进而让学生坚守是非之心,树立青年之“我”,不仅写真文,更是做真我,展现时代青年学子应有的峥嵘气象。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中学]

猜你喜欢
佛系王阳明作文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佛系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