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沧海》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2020-05-19 15:04余喜红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观沧海乐府诗曹操

余喜红

对中学生而言,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以《观沧海》教学为例谈一点经验。

借助诗歌内容渗透传统文化。笔者在讲授《观沧海》时,为学生设置了特定情境:如果你是诗人,站在碣石之上,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有什么感受?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答出“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却不知如何回答。笔者便引导学生:“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经过思考,学生答出“广阔”“壮阔”“壮观”“气象宏大”等。笔者因势利导:“对呀,这些景物给了我们壮阔雄伟的观感。这壮丽的景色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经过小组讨论,大多数学生能答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笔者再次引导:“除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作为时代英雄,在四分五裂的三国时代,作者就对战乱无动于衷吗?就没有其他的什么想法吗?”经此引导,学生立即醒悟过来:作者面对这壮丽无比而被各军阀分裂的祖国河山,希望能够重整山河,结束战争。

在学生弄懂本诗的主旨之后,笔者相机渗透传统文化。从主旨思想的角度倒推引导:“作者的情感是借助什么来抒发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借助景物描写”,笔者再次倒推引导:“在古诗词中,景物一般称为‘意象。古代诗人很少直接抒发情感,多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现代诗人也继承了古代詩人的这种写法。”这样一点拨,学生纷纷从课文中的现代诗歌中去寻找意象。两相对比,学生发现,作为传统文化的诗歌意象一直在指导着中国人创作诗歌,并举了许多例子,如月亮象征思乡、柳树暗含留别等。

借助文体和作者渗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散见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更是或显或隐地时时出现。

《观沧海》是一首古诗,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新授课时,教师多视之为作品简介,鲜有教师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传统文化。笔者在教学时,为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就将这些知识作为次重点内容予以解读,让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笔者首先让学生网络查找“乐府诗”这个概念,学生通过查找,明确了“乐府本是音乐机构,后来把这一机构收集的民歌统称为乐府诗。这种诗体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多以五言、七言为主”。笔者顺势引导:“乐府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为什么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呢?因为这些诗歌都是普通百姓所唱,虽然不讲究格律,却真实地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在中国古代,正是这些民间歌谣,真实地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我们不能小看民间歌谣,相反,我们应该从民歌民谣中汲取营养,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学生纷纷点头,笔者又让学生课后收集本地的民歌民谣,并用自己的话谈谈对某一民歌民谣的认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曹操是一个历史文化名人,笔者摒弃了民间对曹操的负面看法,只从曹操的文学成就上介绍作者,并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建安文学”:东汉建安时期的文学流派,以曹操及其儿子曹丕、曹植为代表的文人在战乱不断的时代背景下,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时代风云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和建功立业的愿望,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通过笔者的讲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安文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对曹操其人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观沧海乐府诗曹操
乐府诗
观沧海
陶瓷绘画《观沧海》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此“海”非海对《观沧海》的重新解读
《乐府诗集》与李白乐府的经典确认分析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建国后郭茂倩《乐府诗集》研究综述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