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委员会特征与财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2020-05-19 15:02代诗宸
商情 2020年16期
关键词:盈余独立性董事

代诗宸

全球来看,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中重要的一环日益受到重视。英国和美国分别在1992年和2002年提出上市公司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并对成员的独立性、工作程序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为了应对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国证监会也于2018年完成对2002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修订并正式发布。本次修改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且其召集人应当为会计专业人士的独立董事,同时完善了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强调了其对于董事会运作和强化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重要作用。

财务信息监督是审计委员会的核心治理功能,我国监管机构非常重视促进实现该功能。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已就审计委员会相关特征如何影响盈余质量、内部控制质量等进而最终影响财务信息质量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寻找进一步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和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性的新途径。

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财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为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一般认为,公司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能为外部审计提供有力支持,及时遏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公司财务信息及其披露的质量。但在检验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效用方面,以往的研究文献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一些学者认为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有利于财务信息质量。如Chen和Jaggi(2000)发现香港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助于监督家族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即能够增强家族企业的财务透明度,降低虚假财务信息发生的可能性;王建新(2007)实证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这一具体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没有设立独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倾向于实施盈余管理,从而损害财务信息质量。

但也有学者认为审计委员会并没能充分发挥效用。谢永珍(2006)对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只在维护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对于防止违规现象发生、维护关联交易的规范性以及确保财务安全性等方面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杨清香等(2009)研究发现,以监督财务报告质量为职能的审计委员会是否设立与财务舞弊不存在相关关系。

结论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以往大部分学者都假定形式独立与实质独立等同,以独立董事比例来衡量审计委员会独立性。鉴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可能仅仅出于外部制度的约束,即只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以该替代指标作为衡量方式的合理性并不足。

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切入来研究二者关系。基于社会关系广泛存在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中这一实践背景,朱朝晖等(2020)实证研究发现,当首席执行官与独立董事存在社会关系时,财务信息质量会显著降低,且这一削弱效应在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时更为显著。

二、审计委员会专业性与财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专业性代表着审计委员会的业务能力,是审计委员会履行职责的基础条件。从理论上讲,如果审计委员会成员具备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则能有效识别公司在财务信息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规避财务信息低质量风险。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财会方面的专业能力,获得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如Woidtke和Yeh(2013)的研究表明,即使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不足,也可以通过提高成员的专业能力来增强治理效果,即专业性能够弥补独立性不足所造成的治理能力下降;潘珺等(2017)发现,审计委员会中具有会审实务经验的成员或行业专家成员的数量越多,应计盈余质量越高;魏立江等(2018)研究发现,会计专业背景独立董事的声誉与社会信任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并且该正向作用在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主任时更显著。

相较于大多数文献注重于对财务背景进行研究的特点,楚有为(2018)针对研发活动专业性强和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特征,从研发活动视角考察了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中的技术背景能有效抑制公司异常削减研发支出的真实盈余管理;而会计师事务所背景则能降低公司实施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的可能。

三、审计委员会勤勉性与财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除了上述两个特征,审计委员会还需同时具备勤勉性才能有效发挥其职能,勤勉性代表着审计委员会是否积极地履行監督职责。实证中主要用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次数来衡量该特征。王雄元等(2006)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频繁开会只是为了事后解决问题而非前瞻性地履行职责;陈丹(2018)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审计委员会勤勉程度会激发上市公司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从而增加审计费用。

由于以前国内学者在研究勤勉程度相关问题时,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的披露并非强制性,故由于资料缺乏常以董事会会议次数替代衡量。但董事会会议次数这一指标的使用一直存在着争议,可能会使研究结果不稳健。故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利用如今完善的披露制度对勤勉性的效用进行更加充分的考察。

四、评论与展望

近年来有少量学者质疑以独董比例衡量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合理性,建议未来研究从审计委员会中的非独立董事出发考虑是否存在能够衡量审计委员会实质独立性的指标。同时,召集人作为审计委员会的核心人员,在学术界却一直未受到充分关注,未来应当更注重对召集人个体特征方面的研究。

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准则修订后,更应对其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切实发挥其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作用,并通过实证研究结果不断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5):60-66,96.

[2]谢永珍.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1):66-73,83.

[3]杨清香,俞麟,陈娜.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9(7):64-70,96.

[4]王雄元,管考磊.关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6(6):42-49.

猜你喜欢
盈余独立性董事
认真对待“外部董事召集人制度”
董事平权:消除独董履职障碍
独立品格培养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缺陷与改进建议
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做最好的自己
关于事件独立性的两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