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发伟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 山东 德州 253500)
在临床外伤性疾病中,急性路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疾病,该病症一旦发生,则患者病情十分严重,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则极易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甚至造成死亡[1]。由于该病症存在较高死亡率,所以临床快速诊断并及时提供相应救治,对于提升患者生存率,促进其疾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2]。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诊断方法为MRI、CT等,二者均可有效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但诊断结果上存在一定差异[3]。本文于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0 例,回顾性分析其全部临床资料,即分析了在急性颅脑损伤中核磁共振及CT检查的临床价值,现阐述如下。
于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0 例,回顾性分析其全部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值为18~74(45.6±14.2)岁;性别比例男/女为27/23。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试验,且自愿参与。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所有患者均接受MRI 和CT 检查,具体为:(1)MRI诊断:即采用北金万东的0.4T 核磁共振机,扫描过程中采用头颅相控阵正交线圈,相关参数设置:横轴位、横轴位、矢状位:T2WI/PSE、T1WI/IR、TR、TE、T2WI、矩阵分别为4700ms、137ms、288×244、1830ms、19ms、288×192,所有病灶均实施加层扫描或薄层扫描,控制层间隔1mm,Nex 设定2 ~3 次。 (2)CT 诊断:即采用64排螺旋CT 机(美国GE 公司)进行扫描,相关参数设置:管电压125kV,管电流125mA,扫描时间2 ~3s,矩阵512×512,窗位30 ~55,窗宽85 ~100HU,基准线OM 线,层厚10mm,层距10mm,行常规轴位扫描,薄层扫描重点部位。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对不同血肿厚度检出率等。
汇总并分析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百分比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当P值低于0.05 时,说明存在统计学价值。
表1 显示,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对比发现MRI 更优(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价值。
表1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分析对比[例(%)]
表2 显示,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血肿厚度检出率等对比发现MRI 更优(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价值。
表2 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血肿厚度(mm)检出率分析对比[例(%)]
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而言,及早确诊和及时治疗对其病情控制尤为关键,这也是确保其生命健康的重要途径。此种损伤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其中较为特殊的即为幼儿,此类群体脑部组织尚未发育完善,一旦受到损伤,则其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尽管从外表上观察患儿路脑损伤并无显著特征,但其会对患儿的智力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目前CT 检查是诊断幼儿损伤的常用方式,其可对幼儿颅脑有无病变进行准确诊断[4]。而对于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采用MRI 和CT 均可达到良好诊断效果,其中CT 检查主要利用计算机对仪器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对患者病变部位检验出来。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采用CT 诊断,则其可精准确诊患者的病变部位,且检查时间可有效缩短。而核磁共振技术则是从多方位利用人体内电磁信号分辨其软组织,然后对人体内部解剖结构以成像方式加以反应,其可对颅脑损伤特殊病变部位予以有效监测,且可对患者颅内血肿厚度进行准确检出,因而诊断价值更为显著。尽管CT 检查价格低廉,操作简便,但其无法对患者血肿予以有效检出,且在检出特殊病变方面效果不如MRI,所以临床目前大量推广应用的即为MRI,其既能达到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还能对血肿厚度和特殊病变部位予以检出,利于患者临床诊疗[5]。本文的研究中,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对不同血肿厚度检出率等对比发现MRI 更优(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价值。可以发现,在急性颅脑损伤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具有显著的优势和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在急性颅脑损伤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且可对血肿情况予以客观、清晰反映,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