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龙,冼云开,李冰兰,文银霞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 广东 东莞 523325)
踝管综合征又称跖管综合征或者跗管综合征,是一种以胫后神经和血管在踝管内受压所引起的足底阵发性麻木和疼痛的临床症候群[1]。踝管综合征的病因有很多,主要有内踝、距骨骨折以及踝关节脱臼所引起的骨性突出或者水肿;大骨节病所引起的足部骨组织增生或者囊性变;足部畸形;医源性损伤等[2]。临床上治疗踝管综合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小针刀治疗,如果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则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3]。
将本院于2016 年2 月份至2018 年2 月份期间接诊的40 例踝管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 例。其中,观察组男12 例、女8 例,年龄23 ~72 岁,平均(40.52±0.85)岁,病程6 个月~2 年,平均(1.25±0.36)年;对照组男10 例、女10 例,年龄24 ~70 岁,平均(40.15±0.78)岁,病程6 个月~2 年,平均(1.08±0.40)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近,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做对比研究。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的小针刀治疗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线阵探头的频率调节到11-13MHz,将超声诊断探头由近到远对患者的踝管进行横切扫描,将患者患侧踝管内的解剖结构清晰的显示出来,确认踝管内的神经卡压实际位置和情况,评估针刀治疗位置。确定针刀治疗位置以后,在患者内踝后缘与足跟骨之间标记一条直线,使用碘伏进行常规消毒,并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的浸润麻醉。选用2 支I 型4 号针刀,在内踝后缘处进行第一刀切入,进刀角度与腓骨纵轴呈现45 度,沿着骨面向下探入,当有坚韧感时则是到达分裂韧带的起点,使用提插刀法进行切割三刀,切割范围0.5cm。第二道切入点在跟骨内侧,沿着骨面探入,有坚韧感后分别向上、向下切割3 到,范围0.5cm。针刀治疗完成后给予患者局部压迫止血,用创可贴覆盖针眼。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的小针刀治疗下,加用神经阻滞辅助治疗,使用长针在患者患侧踝管痛点进行神经阻滞治疗,使用2%的利多卡因2ml、曲安奈德注射液5mg 以及生理盐水2ml 制作成麻醉药物,超声引导下在踝管痛点的外缘、上缘、下缘等神经周围进行麻醉药物注射,小针刀的治疗方式与对照组一致。
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评价标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行走、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均恢复正常,有效:以上能力均得到有效恢复,但长时间行走和体力劳动会有疼痛感,无效:踝部仍有疼痛感,患者行走受限、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恢复不佳。使用疼痛评分量表(V A S)[4]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评分越低疼痛感越小。
使用SPSS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的形式代表,用t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70.00%,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n=20)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VAS 评分对比(±s,分)(n=20)
表2 两组VAS 评分对比(±s,分)(n=20)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75±0.28 1.35±0.20对照组 6.69±0.31 2.45±0.42 t 1.582 3.152 P 0.785 0.036
踝管综合征多发于青壮年和老年人群,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者运动员,发病率较正常人要高很多[5]。目前,临床上用来治疗踝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主要有踝管切开松解术以及小针刀治疗两种,小针刀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预后,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神经阻滞可以从患者的神经干、丛、节的周围进行麻药的局部注射,起到阻滞冲动信号传导的作用,从而减轻患者的手术疼痛感,提高针刀治疗的效果。相比于没有阻滞的单纯针刀治疗,神经阻滞与小针刀的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踝管综合征的治疗有效率,减轻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感,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辅助治疗功效,是小针刀手术治疗最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6]。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7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配合神经阻滞治疗踝管综合征,具有较高的疗效和预后效果,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具有很高的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小针刀配合神经阻滞治疗踝管综合征可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