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静 程建红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进而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多数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发生,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1]。临床研究表明[2],颅内动脉瘤栓塞破裂不仅造成患者大出血,严重者还引起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既往研究表明[3,4],颅内动脉瘤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治疗,或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近年来血管栓塞术已在临床广泛的应用,虽然该治疗属于微创治疗,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术后风险,但围术期的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极易出现危机情况,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作用。多学科协作模式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特定的疾病,以多学科团队为依据,制定标准化、个体化和连续性的综合计划,对患者提供系统化的护理。本研究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96例。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颅内动脉瘤病理学诊断标准[5],均经脑血管造影和影像学检查,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确诊;(2)不存在认知障碍、精神类疾病或思维迟滞,能够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并配合医疗;(3)患者自愿参与,且经过患者家属的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心肺及肝脏疾病;(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既往患有精神病、心理障碍或脑梗死、痴呆、脑出血等疾病;(4)无介入手术特征,言语障碍、听力异常等交流困难。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40~68岁,平均(54.21±3.64)岁;肿瘤分级:Ⅰ级12例,Ⅱ级22例,Ⅲ级8例,Ⅳ级6例;动脉瘤位置:椎基底动脉4例,大脑中动脉16例,大脑后交通动脉6例,大脑前动脉22例。观察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2~70岁,平均(54.32±3.57)岁;肿瘤分级:Ⅰ级13例,Ⅱ级24例,Ⅲ级5例,Ⅳ级6例;动脉瘤位置:椎基底动脉6例,大脑中动脉14例,大脑后交通动脉7例,大脑前动脉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1.2.1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 多学科协作模式小组主要分为核心小组和亚核心小组;核心小组由神经外科和脑科的医护人员组成。亚核心小组由公共营养师、康复理疗师、健康管理师等人员组成。该多学科协作模式由1名主任医师、1名主任护师和1名协调员进行管理,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协调两小组工作及相关数据收集并加以整理。核心小组主要负责临床护理,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适时进行健康教育,以及指导患者使用药物等。亚核心小组主要保证患者能够摄入足够的营养,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定时进行分析,以及时调整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同时负责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及自我生活能力的恢复性锻炼。
1.2.2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流程 (1)术前干预:核心小组针对患者的病情急性评估,通过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等进行协作会诊,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解决方案,并对患者的健康及潜在的问题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实施。(2)手术康复: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通过协调员发送给亚核心小组,亚核心小组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每周进行一次多学科联合会诊。(3)综合干预: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庭生活环境、药物使用、预防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检测和控制。按照患者的饮食习惯制定术后饮食内容,指导术后患者的生活习惯,使其有规律性。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进行适应性训练。(4)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通过电话回访或者是采用问诊的方式进行回访,记录随访患者出院后的相关数据资料,并将资料整理发送给多学科协作模式小组,小组根据随访数据进行评价,若有必要可再安排一次联合会诊,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1)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括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一般情况、精力、生理职能、躯体疾病、生理功能8个维度,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6]。(2)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采用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测验(LOTCA)评分的差值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ES)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表明自我生活能力和精神状态越好[7]。(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动脉瘤再出血破裂、颅内感染、呼吸困难。
表1 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分,
表2 两组护理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 (分,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n(%)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壁局部异常改变而造成的局限性扩张,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是破裂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数据表明,大约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清楚,一些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局部中层平滑肌层的缺陷和长期血流冲击致内弹力板破坏[8,9]。目前,临床上采用介入治疗-瘤内栓塞,虽是微创治疗,但术后风险仍然存在,加强术后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一般情况、精力、生理职能、躯体疾病、生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中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能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加快患者恢复进程。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将治疗、护理干预及康复训练等相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手术的成功,患者术后恢复提供了基础和保障[10]。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制定并及时调整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生理、精神快速恢复[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LOTCA差值评分、MMES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肺部感染、动脉瘤再出血破裂、颅内感染、呼吸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避免并发症发生。临床研究表明[13],多学科协作模式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提升学科的诊疗能力和学术水平,促使医教研健康管理真正融合,推动医学科学进步为核心目标。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