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的发展脉络、前沿议题与演进趋势述评

2020-05-19 04:39李荣日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融合体育

王 姝,李荣日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体育领域,也开启轰轰烈烈的“互联网+体育产业”的改革。《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引导和支持‘互联网+体育’发展,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体育生活云平台及体育电商交易平台”“互联网+体育产业”逐渐成为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如何借助互联网深化体育产业化改革更是成为各界的热议之题。学界虽在“互联网+体育产业”这一命题的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呈现出研究内容结构简单、方法单一、理论单薄等现象,无法为“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的实践提供科学、有力的理论指导。基于此,本文将借鉴互联网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研究,以丰富“互联网+体育产业”的研究理论,为“互联网+体育产业”的研究思路设计给予借鉴与指导。

1 “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发展脉络

1978年,Negrouponte界定产业融合概念时,以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为研究对象,提出三者的结合处是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John Sculley指出随着计算机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采用数字产业融合模式将成为商业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突出作用被认识,掀起了互联网与其他产业融合研究的浪潮。1996年,在体育领域出现了网络广告,开启了互联网与体育融合研究的道路,此后关于互联网与体育的范围逐渐拓展,涉及互联网与俱乐部的发展(Hutchins[1])、互联网在体育产业中的作用(Boyle[2])、网络博彩业的规范(McBurney[3])、体育信息技术应用(Can[4])、在线奥运会(Tang[5])、电子游戏(Kaburakis[6])等。

图1 1996—2018年国内“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年度发文量情况

在国内,对于“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始于1996,自此研究逐渐深化和多元化。分析图1可知,“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但具体表现出由平缓发展到急速增长的特点,可以分为起步探索阶段、平缓发展阶段以及急速增长阶段三个阶段。

1996—2008年,“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结合相关文献和图1分析,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出台,标志着中国进入到互联网时代[7],互联网的应用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但此阶段,关于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研究发文量较少,篇数维持在个位数,原因在于互联网尚未普及,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有限,未引起体育界学者的重视。在研究对象方面,1996年,《体育与国际互联网》一文提出国际互联网是促进体育交流与发展的媒介和工具,并分析了互联网在足球领域、体育比赛和观看奥运会中的重要作用,拉开了体育界互联网研究的帷幕。2001年,正式出现了互联网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应用及前景的探讨,之后,研究范围逐渐拓展到体育网页建设、体育电子商务、体育网络营销、体育赛事域名、体育赛事传播、互联网与奥运会、ESPN等方面。这一时期,虽未形成“互联网+体育产业”的概念,但出现了互联网与体育产业融合的端倪,为今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9—2014年,“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过渡到了平缓发展阶段。2009年,关于互联网与体育产业关系研究的发文量出现了拐点,直至2014年,显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及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态势指日可待。4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积极拓展业态,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政策利好且互联网逐渐普及的背景下,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关系研究成为学界的新宠儿。此阶段,互联网与体育产业融合研究聚焦在体育赛事转播、体育彩票销售、体育营销、体育健身、体育场馆建设、体育类APP、体育公共服务、体育网站设计、体育赞助等方面,不仅拓宽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为进一步挖掘互联网与体育产业间的关系给予了理论上的推动。

2009—2018年,“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的发文量激增并逐年递增,仅2018年略有回落,研究进入了急速增长阶段。自2015年,关于此主题的研究,无论是发文数量还是增长速度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5年,李克强总经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各行各业开始了如火如荼地变革。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体育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模式,重点强调了以“互联网 +”为平台全面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界掀起了关于“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的热潮。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的视角和内容得以丰富,研究热点具体涉及供给侧改革、体育产业发展策略、体育O2O、体育类APP、体育消费、运动项目传播途径、体育赛事、体育休闲、体育场馆、体育健身房、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个案分析等方面。随着研究地不断深化,在推动互联网与体育产业联动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体育产业科学快速地成长提供了翔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鉴于目前供给侧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互联网+”的模式依然是促进体育产业健康高效发展的催化剂,因此,进一步发掘和探索“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将会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搭建快车道。

2 “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前沿议题

2.1 议题一:发展前景及策略

前景描绘与发展策略是“互联网+体育产业”研究的落脚点,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此视角下,学者多采用定性方法,如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进行相关内容述明。研究内容包括:(1)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王杰青[8]认为“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产业呈现出技术模式数据化、生产模式智能化、商业模式共享化等趋势。李恒[9]从开放的互联网体育平台商业生态系统、自制体育IP和体育节目、体育O2O、体育大数据和云计算四个层面提出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2)基于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学者辜德宏[10]、颜小燕[11]等提出包括通过满足多元体育需求、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注重思维引领、以科技为先导、跨界整合产业资源、实施多种服务体系等途径实现体育产业的高效发展。(3)互联网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学者董芹芹[12]、曹树渊[13]等从理念、技术、人才、政策、运营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议,对互联网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操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及策略研究,是宏观层面研究的一大热点,不仅在理论上为微观研究给予了方向指导,而且在现实中为互联网与体育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

2.2 议题二:体育类APP开发及应用

体育类APP作为科技时代的产物,在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关于体育类APP的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SWOT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定性方法,分为社会学和传播学两大角度进行阐述。在社会学方面,体现在体育APP对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包括体育消费行为(黄明晗[14])、大学生体育锻炼(刘炘玥[15])及全民健身参与(蔡卫清[16])。在传播学方面,研究对象包括体育类APP的设计与开发(焦成生[17])、传播与推广(曹宏[18])、用户群体(罗泽斌[19])、发展前景(王子朴[20])及个案分析(刘佩佩[21])。

体育APP开发与应用研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显示出体育APP作为互联网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拓展体育APP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将成为后续研究强化的地方。

2.3 议题三:互联网+体育营销

当下,互联网是体育营销的一大利器,是创造营销新契机、增加体育市场占有率的强大工具之一。资料显示,关于“互联网+体育营销”的研究成果逐年丰富,研究方法以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定性方法为主,研究焦点包括互联网时代,体育营销的现状及必要性(张晗[22])、体育营销特点(刘春辉[23])、体育营销模式(杨沛[24])、体育营销趋势与策略(邢维萌[25])、体育营销平台(张伟[26])、线上体育消费者的动机和顾虑(张洪振[27])、体育电子商务(张岩[28])。

体育营销是体育产业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因此,“互联网+体育营销”的研究丰富了“互联网+体育产业”的研究内容,为“互联网+体育产业”实践活动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

2.4 议题四:互联网+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其与互联网融合研究为其他业态与互联网融合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目前,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以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为主;从研究对象来看,可分为在互联网时代体育旅游业、体育小镇和体育旅游商品的开发。互联网体育旅游业的研究,包括营销模式(武传玺[29])、商业模式(卢长宝[30])、发展路径(赵文博[31])、影响因素(张晓萍[32])等方面。张泽君[33]、张潇潇[34]等学者对体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小镇的现状、作用及构建。谢经良[35]、张勇[36]关于体育旅游产品的探讨则聚焦在体育旅游产品的研发、升级及营销。

“互联网+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融合领域的最突显、最富有成效的研究内容。尤其体育小镇作为当代体育旅游的重心,将引发愈来愈多学者的思考和关注,这也将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门,成为体育旅游、体育产业开发中的新动能。

2.5 议题五:互联网+体育产业各业态

体育产业各业态的发展状况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促进体育产业各业态健康高效发展成为题中之义。文献梳理发现,方法运用较为丰富,如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及指数平滑法、模型构建、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但仍以定性研究居多。在研究内容上,借助互联网发展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体育彩票、体育健身、体育培训和体育传媒成为主要对象。在体育赛事方面,钟大勇[37]、郑卫平[38]、王凯[39]等学者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赛事IP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赛事传播与营销、赛事转播与版权的保护。在体育彩票方面,主要探讨了网络销售影响因素(刘圣文[40])、运营模式(梁勤超[41])、管理制度(王薛红[42])、网站间的虚拟竞合关系(陈刚[43])及法律规制(曾建明[44])等问题。在体育场馆方面,研究领域涵盖经营模式(李维强[45])、服务转型升级(由文华[46])、管理路径及平台构建(韦洪雷[47])、市场拓展(肖荷[48])等。在体育健身方面,研究涉及互联网对健身业的影响(蔡卫清[49])、健身APP开发与应用(李启晓[50])、全民健身实现路径(苗治文[51])、健身俱乐部的运营策略(李星辰[52])及服务模式(陈歌[53])、体育健身与体育消费的关系(康乐[54])。在体育培训方面,陈小芳[55]、谢婵[56]、尹一全[57]研究内容包括市场转型、机构运营、商业模式等。在体育传媒方面,张晴晴[58]、刘华[59]、刘书林[60]研究着重于新媒体的发展路径、对体育传媒产业的影响、体育媒体与其他媒体的融合。

“互联网+体育产业各业态”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为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注入了理论活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研究在对象上存在着偏颇,多倾向于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体育彩票,而较少涉及体育健身、体育培训和体育传媒等,不利于体育产业实现宽领域多层次发展。因此借助互联网,进一步深入发掘体育产业各业态、均衡体育产业各业态的研究成果,应是今后研究开拓的方向。

2.6 议题六:互联网+运动项目

运动项目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借助互联网推进各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是实现体育产业与运动项目整体水平双击式增长的时代需求(黄红媛[61])。资料整理可知,关于互联网与运动项目的研究覆盖面较为狭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在研究对象上,主要涉及冰雪、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和武术。其中,互联网与冰雪运动的融合研究相对广泛和深入,包括冰雪文化塑造与推广(王晓亮[62])、冰雪旅游的管理与营销(武传玺[63])、冰雪产业的开发与趋势(任伟[64])。而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和武术的研究集中在商业价值开发(刘润松[65])、产业化发展(郭炯[66])、电子竞技(刘庭友[67])、市场拓展(杨少雄[68])等方面。

目前,关于“互联网+运动项目”的研究无论是在发文数量上还是研究范畴上,都表现出研究结果较为零散的形态。运动项目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对体育产业的素质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强化运动项目的认识、加强“互联网+运动项目”研究,应成为今后研究高度重视的方向。

综合评价与分析可知,“互联网+体育产业”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呈现出研究视角多元、研究内容深入、研究方法丰富的特点。但由于我国“互联网+体育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理论探索相对滞后,研究多以“现状——问题——策略”这一范式进行相关主题的阐释,未抓住体育产业自身的本质和特色,使得理论指导实践的实现受到了一定限制。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定性的理论推理为主,缺乏定量研究的客观支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深度的拓展。因此,后续研究应以此为戒,在深入学习和探讨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互联网+体育产业”深层次、内在的属性,并加以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建模,为“互联网+体育产业”的实践给予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3 “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演进趋势

3.1 趋势一:细化研究对象,拓展研究视角

全面提升“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就要进一步细化体育产业领域。前人的研究虽然在“互联网+体育产业”的现状、问题、策略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但这些研究都多是从宏观或中观角度进行阐述,缺乏微观视角的分析。因此,今后的研究要对体育产业进行细分,如体育营销视角下,可具体到某一体育用品零售店,从体育产品的实体、服务、品牌和包装入手剖释互联网在各个方面的推动作用;体育赛事视角下,可以某一赛事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互联网在赛事开展的每一环节所发挥的作用;对于体育企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的网络化发展都可作为研究对象。此外,基于互联网,体育制造业的繁荣、体育服务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体育会展的举办、体育中介的成长都将成为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因此,以互联网为背景,不断开发体育产业的研究点,实现由“面——线——点”的全方位探索,是新时代促进体育产业实现全面繁荣的牢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向导。

3.2 趋势二:创新研究方法,深化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全面,是深化研究内容的关键因素之一,也直接关系着理论可否用于实践,进而为提高“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水平增砖添瓦。梳理总结以往研究,不难发现,前人的研究多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在研究体育彩票网络销售趋势及影响因素时,部分学者会运用指数平滑法、模型构建、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等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其他研究视角鲜少涉及定量的研究方法。可见,加强“互联网+体育产业”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全面,是后续研究应特别注重的点。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成为时代潮流,利用计算机对“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进行模拟和量化研究成为当下最佳选择,可进一步增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另外,也可采用实验研究法,即情景模拟法,通过实验过程的描述,引发读者的共鸣,以增加研究结果的说服力。例如,通过使用运动电子装备前后的实验结果对照,研究运动电子装备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不仅会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而且对“互联网+体育健身”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

3.3 趋势三:借鉴相关学科,丰富研究理论

“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因此,从根本上探寻“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过程中的症结,并从根源上找到解决之法,借鉴相关学科,充实“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的理论,成为当务之需。

归纳以往研究,关于产业融合的理论使用较为匮乏,无法为“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予以扎实的理论引导。基于此,首先加强体育学与产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学科交融,从多范畴、多角度、深层次剖析“互联网+体育产业”的困境、影响因素和发展态势,以为推进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应借鉴产业经济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理论,如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链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颠覆性创新理论、协同理论、信息论等,以上理论在“互联网+体育产业”研究中的应用,不仅可丰富该领域的理论,而且为未来研究开拓了视野,在“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的系统研究中发挥着高屋建瓴的作用。

3.4 趋势四:紧随时代步伐,“互联网+运动项目产业”成为议题

学者李荣日[69]指出:运动项目是体育产业的元逻辑。鲍明晓[70]研究认为,做大做强运动项目产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最根本、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因素,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正道。因此,基于互联网时代这一背景,研究“互联网+运动项目产业”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的命题。但目前关于“互联网+运动项目产业”产业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对象仅涉及冰雪、武术、足球、篮球、网球和羽毛球等少数项目,在研究内容层次上,较为浅显,以宏观产业化、场馆/俱乐部/训练基地的运营与管理等现状与策略为主,缺乏深层次的机制探索。运动项目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其发展决定着体育产业素质,因此,抓住互联网这一时代契机,对运动项目产业展开系统性、细微化研究成为新时代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运动项目繁多,研究领域广泛,既可以研究宏观层面的运动项目地理学分布、运动项目产业的市场化等,也可以探索微观层面的每一具体项目的产业链、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传播路径。因此,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深入上述研究,不仅会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而且是全方位提升体育产业质量的基础理论保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4 结 语

互联网已然成为新时代推进体育产业实现辉煌的新兴中坚力量。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互联网与体育产业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深化体育改革的应然之路。因此,加强“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就具有了时代和社会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对“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从研究轨迹、研究诊断和研究启示入手,进行相关文献的综合和演绎,得出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内容深入化、研究方法丰富化。但由于互联网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相关研究仍存在着结构范式单一、方法缺乏创新、理论较为匮乏、微观研究不足等问题,今后研究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和社会热点,从细化研究对象,拓展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深化研究内容;借鉴相关学科,丰富研究理论;紧随时代步伐,开拓“互联网+运动项目产业”等层面进行强化研究,为开拓“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研究思路,实现体育产业质的飞跃给予理论借鉴和现实指引。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融合体育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融合》
体育产业之篮球
破次元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