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惠珍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也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其有助于开发学生大脑潜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小学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生为本,合理利用思维导图的“五启”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高年段;生本阅读教学;“五启”作用
生本阅读教学的推广得到广大老师的推崇、实践。的确,生本阅读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生本阅读教学实践初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前的先学指导不够,形式大于效果;课堂探究方法缺乏,随意性大,目标不明确;课堂检测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课堂拓展没有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那如何解决生本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呢?可以在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来解决。
思维导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托尼·博赞创建,80年代传入我国。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属于一种思维形象化思考方式,有利于扩散思维的展开。在小学高年段语文生本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活络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构建阅读体系,有效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真正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简单而言,思维导图具有“启学、启法、启思、启航、启赏”的作用。下面笔者以具体案例来叙述思维导图在高年段生本阅读教学中的“五启”作用。
一、课前预习——启学
陶行知认为,在自动上培养自动,才是正确的培养。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理顺学习思路、掌握阅读要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出文章的思维导图,就能清楚地将文章的重点提炼出来,实现自主学习。尤其是在阅读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文本时,学生容易将信息错乱或者遗忘,而课前预习时利用思维导图去进行,便可帮助学生将其中的人物关系理顺清楚,较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在学习《索溪峪的“野”》时,课文描写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四部分内容时,都是采用相似的结构,教师就可应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预习。如下图:
学生通过预习,确定了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进行导学。然后,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那种野性美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尝试补充“细节性的分枝”。这样,索溪峪的“野”就清晰、有序、美丽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学生会忍不住深深地爱上这片神奇的山水,将自己的感情赋予这美丽的山川河流,思维导图在不知不觉中就引导了学生的学习。
课前预习时利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还可以根据“先学小研究”来整理背景资料、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问题的解答、作品的介绍、问题的质疑等。
如《最后一头战象》的“先学小研究”:
(1)我会了解。(作者生平、主要作品、成就)
(2)我会概括。(口述课文主要内容,并提炼小标题)
(3)我会提问。(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会感受。
课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是______ .
______ 。我从句子______中的 ______(词语、描写方法等)体会到嘎羧是一头 ______.______ 的战象。因为 ______ .
______由此,我想到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生根据“先学小研究”,绘制了如下的思维导图:
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可见,他们根据“先学小研究”的要点,逐一地通过文字、线条、图形把自己的所学(作者简介、主要内容、主问题的解决、学习体会、阅读推荐)呈现出来了。这样,课前预习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就能轻车熟路地进行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堂探究——启法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理清前后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在生本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使教学主题更突出,教学步骤和策略更明确。在课堂的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逐步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这样,也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了表达意见的工具箱,这对课堂阅读学习参与度不高或阅读困难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引导小组学生共同创作小思维导图,先围绕主题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小组成员分别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进行汇总和讨论,提出交流看法和修改意见,确定哪些内容比较重要,最终经过修正,呈现出一张融汇大家智慧的新的思维导图,并选派一名小组成员进行汇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主要讲詹天佑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勇于接受使命、不畏艰辛与险阻,创造性地完成京张铁路的故事。老师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了清政府时期旧中国的落后交通环境,以及帝国主义侵略国家较为发达的交通设施设备;随后,又为学生展示了京张铁路附近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的特殊地理环境。这样,学生就鲜明地感受到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与挑战,对詹天佑不怕困难、吃苦耐劳、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以及热爱祖国、积极为国分忧的高尚爱国主义品质肃然起敬。然后,让学生利用思維导图,按照“介绍—执行任务—结果—抒发”的思路,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呈现和分析。
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很快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明白了为什么詹天佑要修建铁路,接受任务后,詹天佑又是如何做的,结果是修建完成了京张铁路,最后文章缅怀了詹天佑,弘扬了詹天佑的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存在差异性,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和合作交流,就能较好地与同伴分享观点,并在不同的思路和理解中互相碰撞,产生不同的智慧火花,从而逐步实现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思考、概括、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思维和认知也得到了升华。
三、课堂检测——启思
陶行知先生提出,对一个问题,不要先教给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该用找出这个解决方法的程序来指导儿童,儿童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利用这种经验来解决别的问题。思维导图能使重点突出、逻辑清楚,能提高小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传统的阅读教学,缺乏可视的思考方式,使得教师难以准确地掌握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但若引入思维导图,就能方便快捷地对学生的思考情况进行可测、可视的评价。学生可用自己的方式、图案、色彩等,将自己对阅读思考的过程通过思维导图表现出来。在编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学生能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增强思考性,巩固阅读学习效果,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在课堂检测环节,教师能通过学生画的思维导图,评价学生阅读、思考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查缺补漏,进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如学习完《最后一头战象》后,笔者就安排了课堂檢测环节,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思考方法。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习得表达方法后,在另一篇短文的阅读中,通过思维导图,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出来。如下图:
学生在用思维导图学习完《最后一头战象》,提炼出课文的关键事件、概括战象的精神后,他们在感悟《斑羚飞渡》这篇短文时,也会利用思维导图来思考,概括、提炼出课文的三个片段,归纳出老斑羚的特点,并懂得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这样的思考才有效。
四、课后复习——启航
生本阅读教学注重对单元主题学习进行归纳、提炼,在实际操作中就可通过思维导图来完成,把讲读课文的教学点一一呈现,让学生牢牢地记在脑海里,起到很好的启航作用。下面是一位学生根据第一单元主题进行整理复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
从以上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学生在整理复习时,思维导图成了一个航标,指引学生紧紧围绕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把两篇讲读课文的知识点、训练点、教学重难点一一复盘,众多繁杂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的启航下变得精简、细化以及有侧重点了。同时,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启航下,思维具备了目标性、发散性,学习变得省时、高效。
五、课外拓展——启赏
思维导图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拓展阅读是生本阅读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辅助,能帮助学生扩展和深化课内知识,激发小学生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生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实现文本的鉴赏,根据关键词与核心内容来整理和绘制思维导图,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从而达到高效、高质开展课外阅读的效果。运用关键词和关键图像进行概括、组织、优化和提炼,然后输出,在此过程中,既实现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又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如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后,笔者进行课外拓展,开展主题阅读,围绕作家沈石溪展开读书赏析活动,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沈石溪的作品、成就进行归纳、整理、剖析。如下图:
简简单单的一个思维导图就把大量的关于沈石溪的信息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轻易地助力学生对沈石溪的相关资料进行赏析。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直观形象、简洁生动、收放自如,在高年段生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显著。其以放射性的“知识树”,使学生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学习实践中,点亮思维,提升思维与认知,实现了“五启”作用。
参考文献:
[1]杜玲.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8(9):121-122.
[2]汪圣龙.思维导图,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与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8(Z5):96-99.
[3]季彦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