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增强企业廉政教育实效

2020-05-18 02:39王涛
商情 2020年18期
关键词:廉政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实效

【摘要】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正确认识和把握廉政教育的综合效应;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寻增强廉政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  廉政教育  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廉政教育取得根本性成效,从群体到个体,从物质形态到文化领域,从党员干部到家庭成员,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干部队伍整体保持了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正确认识和把握廉政教育的综合效应

(一)面临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干部队伍呈现出思维观念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需求差异化的特征。企业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思想作风在少数党员干部中有所淡化,艰苦奋斗等传统教育的效应有所弱化。廉政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同党员干部日益变化的思想心理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载体以传统形式为主,影响力、吸引力弱化;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向的前瞻性研究滞后,缺少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原则性、概念性的东西多,具体的深层次分析少,难以解答党员干部面临的思想困惑;忽视了对教育对象心理特点的观察研究,没有满足党员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内在需求;工作视野不够开阔,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科学方法指导教育实践较少等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维,及时赋予廉政教育新的时代内涵,着力淘汰传统模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一面。

(二)外因与内因

從企业角度看,社会是外部大环境,企业是内部小气候。在开展廉政教育过程中,正确把握大环境对小气候的影响,重点治理好企业内部的小气候。从干部角度看,外因是社会大环境和企业内部小气候,内因则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内因都对廉政教育效果产生影响,但内因不发生根本变化,外因是起不到相应作用的。所以,在加大组织教育力度的同时,应突出自我教育因素,重点树立家风也是作风的理念。家庭成员之间不仅是一个天然的利益共同体,而且还是相互教育、相互监督的最佳共同体。家庭成员在廉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和家庭成员共同接受警示教育,逐步加大面向党员干部生活圈的延伸教育力度,促进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净化,在党员干部周围营造风清、气正、情深、家和的良好从业氛围。

(三)重点抓与抓重点

廉政教育的效果,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抓住了重点群体,盯紧了重点行业,看住了重点领域,跟上了形势任务变化。不同时期,廉政教育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从近几年企业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看,廉政教育的重点群体是各级党政正职。他们的工作决策和个人行为不规范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和负面导向。廉政教育的重点行业是物资供应、工程建设、财务管理和油地关系等。构建廉洁从业风险管理体系中,要设立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廉洁从业风险指数,将个人从业行为纳入量化指标,区别风险等级,实行分级防控、分类监管,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

(四)整体与个体

在教育思路的选择上,既应有面向全体党员干部的普遍性教育方案,也要有面向某个群体的差异化教育策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级人员在政治、经济、社会、情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征和心理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力争做到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因时施教、因势施教,通过提高针对性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如对主管钱财的党员干部,可以运用与该行业相关的经济案件开展案例式教育;对独立性强的特殊岗位党员干部,采用有别于一般模式的个性化方法进行教育和激励。

(五)形式与内涵

在教育形式上,逐步探索开放式教育,让党员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到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洗礼;实行封闭式教育,利用新任党员干部、重点岗位人员就职的有利时机,集中进行廉洁从业专项教育;尝试研讨式教育,让党员干部结合案例自己“听、讲、议、评”,加深切身体验。在教育内容上,选择企业内部典型案例,有声势地开展警示教育,强化党员干部懂规矩、守规矩意识。

二、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寻增强廉政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思想决定行动。教育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归根结底还是党员干部思想问题。从思想上、心理上抑制腐败动机,有助于打消违纪念头,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有效机制,有利于党员干部正确评价个人从业风险,从心理上强化正确的领导观和价值观。

(一)不良心理表现

从企业来看,以下四种不良心理较为典型。一是贪婪享受心理。有些人具有强烈的物质享受欲望,在社会各种诱惑面前,滥用手中权力,大肆收受好处。二是投机侥幸心理。此类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趋利心态主导下,自制力较差的人员自恃手段高明、行为隐秘,与他人关系好,不会轻易暴露,同时本人或周围的一些人的腐败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查纠,又会进一步产生负面强化作用。三是失衡补偿心理。有的党员干部看到周围一些人富裕后,产生严重的失衡心态,认为自己荣誉不少,但实惠不多;有的因为职务晋升受挫,产生失落感,大肆敛财作为补偿。四是消极从众心理。受不良环境影响,特别是当群体性腐败风气严重时,同流合污或主动效仿的可能性比较大。

不良心理成因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在诱因。一般影响腐败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有腐朽思想、消极文化、分配差距、社会环境等等。二是内在心理。不良心理的形成常常与一些党员干部个人的性格缺陷有直接关系。这些人往往对腐败现象存在心理预期和强烈欲望,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自我调适能力欠缺。

(三)强化廉洁心理培育

强化廉洁心理培育,可以从人格塑造、心理保健、心理评价、心理预警和环境营造等五个环节做起。一是塑造良好的人格风范引导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自查反思,正确认识和了解自我,培养清醒、沉稳、理智的心理品质,养成自信、善良、正直的积极性格。二是加强党员干部心理保健。通过外界干预,强化党员干部自我心理调适,矫正不良心理动机,增强自我调控和认知能力,提高心理耐挫力,构建内心和谐状态。三是引入干部心理评价系统。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开展心理测试,重点考察干部的管理能力倾向、管理人格倾向和心理健康水平,根据拟任岗位角色作出适应性评价。四是加大不良心理预警力度。对党员干部异常行为信息进行收集和辨别,纠正不良心理向实际行为的转化,通过谈话谈心警示提醒,保持正确的从业心态,努力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终。

廉政教育还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廉政教育实效的根本办法,是建立职能优势互补、部门协调互动的大教育格局,统筹发挥教育、制度、监督、保护、惩处等各方面的作用,环环相扣,凝成合力,形成体系。

作者简介:王涛(1977-),山东省滨州市人,大学本科,政工师。

猜你喜欢
廉政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实效
刍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腐败行为的产生及预防
“三级”党风廉政督查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以国学经典为支点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性探索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创新廉政教育方式研究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新形势下抓好医院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反腐败工作的关口前移
探索纪检监察工作的新思路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