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取了三篇文艺论文,这个单元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文艺论文,建构阅读此类文章的阅读策略。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其阅读策略与一般议论文有相同之处,但文艺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有较强的学科属性、独特的价值定位以及特殊的写作方式,因而使用的阅读策略也有独特之处。
关键词:理解;实例;质疑;迁移
20世纪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自由的最高境界是精神生活的自由,自由的最低境界是物质生活的自由。”“由世界的物质性走向精神性,由碎裂走向整体,由暂时走向永恒,这才是人生应当追求的真正自由。”人类精神生活的提高,需借助实践活动来完成,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阅读和艺术鉴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增加知识储备提升精神境界;借助艺术鉴赏,我们可以获得审美享受,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从广义上讲,艺术鉴赏也是一种阅读。因此,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取了三篇文艺论文,这个单元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文艺论文,建构阅读此类文章的阅读策略。文艺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其阅读策略与一般议论文有相同之处,比如都需要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但文艺论文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有较强的学科属性、独特的价值定位以及特殊的写作方式,因而使用的阅读策略也有独特之处。
一、理解概念,把握关系
《山水画的意境》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漫谈山水画》一文,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与意匠的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本文的核心概念“意境”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范畴,古人进行诗文、绘画、音乐创作,都讲求意境的营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在文中的定义和阐述理解意境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应该在学科的概念体系中理解这个核心概念,把握其与相关重要概念的关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中“意境”等核心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中借助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这两个实例具体说明意境的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认真分析,先设置问题:“这两个实例,阐述了什么艺术原理?”再引导学生细读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并提出疑问:“作者举这个例子,是想要说明什么?(学生回答: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教师再进一步质疑说:"没看到啊,根本没写到人啊,同学们再读一读,能感受到在写人吗?这个例子阐述了什么艺术原理?"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意境,以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从而把握意境的内涵,理清意境与景、情之间的关联,了解作者创造意境的方式,把握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古代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鉴赏古代诗文、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
二、分析实例,理清思路
文艺论文中所引用的实例及其分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作者整体论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实例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相当于议论文中的材料;有的实例是作者研究的对象,唯有借助实例的分析,作者才能合乎情理、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些实例不仅仅是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人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山水画的意境》这篇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论述,先界定基本概念,再逐层论述,由理论探讨、实例分析逐步过渡到创作实践,文本思路清晰。文中引用较多的实例,对主要观点展开阐释,丰富了观点的表达,要注意分析实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如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个例子阐述了什么艺术原理?”然后视频播放齐白石先生绘画的过程,让学生了解齐白石之所以把虾画得如此栩栩如生,都源于其长期的细致观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把画的意境浮现于纸上。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先正面阐发,层层递进,揭示“观察”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然后从反面论证,指出仅凭“看一眼、画一笔”,就想画出好画是难以想象的。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中列举实例的过程,就是作者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实际研究的过程,也是逐步揭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的过程,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拓展阅读,质疑反思
学术论文的阅读,应该经过“理解性阅读——拓展性阅读——批判性阅读”三个阶段。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比如,课文理解之后,搜集对同一学术问题的其它研究成果,或了解相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或对照阅读,深化自己的认知,这就是拓展性阅读。“意境”是个很复杂的范畴,古今许多学者对意境都有过研究,其说法不尽一致。李可染认为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这是他基于山水画创作得出的理论认识,对此,也有人提出商榷意见。因此,课后布置学生去研读作者后来所写的文章,看看作者的认识有无更新和深化,并且引导学生读一读其他学者关于意境的文章,深入理解意境的内涵,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一些相关资料,质疑反思,深化学生对于意境的认识,使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前后勾连,迁移运用
《山水画的意境》这篇文章中涉及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不仅适用于山水画的创作,而且适用于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鉴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从意境的角度鉴赏文学作品。在拓展环节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请同学们就刚才我们整理出来的艺术原理,谈谈对你的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揣摩重要语句,理解这些艺术原理不光在谈绘画,也在谈写作,更在谈人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获得阅读和写作的借鉴。教学中,教师不要将目标限定于理解认知,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使其对阅读有正确的认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利用这些观念、方法解释文学现象,鉴赏文学作品。本单元的文章虽然写于不同时代不同人之手,文章作者对于阅读和鉴赏认知有一些共识,因而在阅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之间的勾连,发现文章间的共通之处,以此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山水画的意境》与《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有关于意境的论述,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认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为阐释。让学生理解艺术都是相通的,对阅读和鉴赏基本规律的认识也有共通之处,阅读不同课文要横向贯通,仔细寻觅其中相似之处,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会更深刻。
总之,教学文艺论文应突出文体意识,运用“理解——思辨——迁移”的阅读策略,体会艺术的创作规律和鉴赏经验具有相通性,学以致用,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其获得读书的乐趣。
作者简介:俞锡娇(1982—),女,福建省三明市尤溪一中文公分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艺论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