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扬 张志亮BrittanyLaing
作者单位:陈飞扬,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张志亮,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麦考瑞大学生命科学系;BrittanyLaing,麦考瑞大学生命科学系。
澳大利亚是一个位于南半球和东半球、介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地势平缓的四面环海大陆。这个"未知的南方大陆"- 澳大利亚一词的拉丁语语义,在千万年的漫长漂离中、在静悄悄的温暖海域内独自孕育着神奇的自然景观与原住民文化生活,沉淀着足以惊叹世界的梦幻与惊奇。这里有着最古老的地球生命记录——叠层石,有着"活化石"称谓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及澳洲针鼹,有着最大的珊瑚礁生态群落,还有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埃迪卡拉纪晚期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及寒武纪早期鸸鹋湾页岩(Emu BayShale)特异埋藏化石库……独树一帜地为我们领略超时空的地球演变历程与绚烂多姿的生命景观打开了一扇时光旅行之窗。
构造上,澳大利亚是由从西部的科科斯群岛延伸至东部的努美阿岛屿所构成的刚性板块,而且快速地以每年67 毫米的速度向北- 北东方向移动。澳大利亚板块的边界受到不同的应力作用,在南部与西南部表现为扩张,而在东部与北部表现为挤压(图1)。其南部主要由一个活动中心- 东南印第安脊将南极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分开。在东部,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东部边界为新西兰碰撞区,沿新西兰北部的汤加- 克马德克海沟有明显的俯冲边界。在北部,澳大利亚正在通过新几内亚岛与太平洋板块相撞。在西部,其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在班达弧区发生碰撞,并在爪哇和苏门答腊海沟区域俯冲到印度尼西亚板块之下。澳大利亚板块最初是向西北漂移,由于印度洋板块在5300 万年-5000 万年前之间发生了重大的重组,使得澳大利亚板块的漂移方向成为现今的模式。其沿着这条北- 北东的方向以每年6-7厘米的速度持续移动了3000 多公里,成为了移动最为快速的的板块,而其与南极大陆的分离则发生在3400 万年前。与冈瓦纳大陆的分离开启了澳大利亚成为独立大陆的发展之路,并标志着澳大利亚地质构造与生态面貌演化的重要转折点。
这次考察主要聚焦于南澳大利亚州(South Australia,缩写SA),位于澳洲大陆南部海岸线的中心位置,其南部为地中海式气候,其它地区为干旱或半干旱天气,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以山脉、草地和山谷为主要的地形,沙漠广布(图2)。其首府城市为阿德莱德,人口约130 万。阿德莱德的北台区大街是南澳大利亚州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这里有各类博物馆、大学、美术馆、纪念馆、雕像,其装饰古典奢华,一砖一瓦都彰显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图3)。在英国展开殖民活动,打破原有的生态格局(《格列佛游记》有描述)之前,南澳阿德莱德地区是原住民卡乌纳族的居住地。卡乌纳人是石器狩猎采集者,他们住在阿德莱德平原及其附近地区。欧洲人定居后开始残酷驱逐卡乌纳人,到1852年时阿德莱德仅存650 名原住民,而且人口数量还在减少,不容乐观。适应性进化规律和人类伦理道德在古老的大陆上激烈地摩擦着,也许只有足够的智慧才能使得在丛林法则约束下扮演适者的人类给历史留下最终的平和。
图1. 澳大利亚板块构成及边界应力简图。
图2. 南澳大利亚州利克里克附近的阿罗纳水库- 沙漠中的绿洲。
古地磁研究表明,寒武纪早期澳大利亚靠近赤道,处于热带碳酸盐岩沉积带内。在南澳地区,寒武纪的沉积强烈地受到局部构造运动影响,广泛分布于斯坦斯伯里、阿罗维、沃伯顿和东官(EasternOfficer)盆地(图4)。西部的沉积发育于新太古代- 中元古代早期高勒克拉通台地上,东部则发育在古元古代- 中元古代柯纳莫纳省。其中斯坦斯伯里、阿罗维盆地内的寒武纪沉积假整合接触于新元古代岩石之上,很大程度受到了埃迪卡拉纪晚期发生于澳洲中部彼得曼造山运动的影响。
阿罗维盆地(5.5 万平方公里)具有全球最好的下寒武统沉积序列之一。盆地内的寒武系沉积于主动大陆边缘,属于东冈瓦纳,沉积厚度可达4 千米,在弗林德斯山脉(Flinders Range)地区出露非常好。位于阿罗维盆地南部的斯坦斯伯里盆地内部的晚新元古代和早、中寒武世沉积序列主要形成于古太平洋海的被动大陆边缘。二者在寒武纪的沉积模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似的构造事件,表明它们在沉积时有密切的联系。
2019 年7 月,作者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交流学习期间,有幸与国外导师布罗克(Glenn A.Brock)教授、本课题组博士后张志亮、博士生莱恩(BrittanyLaing)以及阿德莱德一位鸟类学家布兰得利(TomBradley)共同前往南澳开展为期20 天的野外地质考察。本次考察的主要地点以阿德莱德为中心,南北跨越两个著名的旅游胜地:菲尔半岛(FleurieuPeninsula)和弗林德斯山脉。本次野外任务以寒武纪早期的沉积地层为主,附带埃迪卡拉纪晚期地层。我们的野外路线分两部分:菲尔半岛地区的斯坦斯伯里盆地内寒武纪早期沉积地层;弗林德斯山脉地区阿罗维盆地内埃迪卡拉纪晚期- 寒武纪早期地层(图4)。
图3. A,阿德莱德大学一角;B,阿德莱德中心的圣彼得大教堂。
斯坦斯伯里盆地的沉积露头分布于约克、菲尔半岛和袋鼠岛,向东有可能延伸至维多利亚州西部地表之下。虽然前三者都保存了寒武纪早期- 中期的台地沉积,然而三者都有自己单独的岩石地层单位。在菲尔半岛的西海岸,这里的寒武系沉积被分为两个明显的沉积单元,厚度达1000 米的寒武纪早期台地岩石被划分为诺尔曼维里群,假整合接触于埃迪卡拉纪维佩纳群之上。其上同时假整合接触厚度约8000-9000 米以浊流沉积为主的坎曼图群。诺尔曼维里群自下至上依次为峰怖组砂岩、万孔达组灰岩、赛力克山组、叉树灰岩组灰岩和海泽戴欧页岩组泥岩、粉砂岩(图5)。除万孔达组和赛力克山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其余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
我们本次野外的首个剖面位于密彭佳海滩附近,涉及了赛力克山组- 海泽戴欧页岩组(图5)。该剖面的赛力克山组厚210 米,被前人自下至上划分为5 个沉积相A-E,最底部相A 沉积了粗粒长石钙质砂岩和细粉砂岩夹少量壳体碎片;之上的沉积相B 以钙质砂、粉砂、泥岩与层间砾岩互层为特征,内部有大量遗迹化石;沉积相C 以灰岩与钙质页岩互层为主;相D 保存了大量的生物礁建造,由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组成,生物碎屑主要包含古杯、软舌螺、软体动物和小壳化石;E 由生物礁和灰岩组成。我们在该剖面内发现了寒武纪纽芬兰世标准遗迹化石转行迹(Treptichnus)(图6)。
图4. 南澳大利亚州寒武系岩石露头(浅绿色区域),包括斯坦斯伯里、阿罗维、沃伯顿和东官盆地,星形标出了考察地区。(参考自Jago 等,2012)
其上的叉树灰岩组分为两段,下段(厚约150 米)主要以富集古杯的纯净灰岩为主(图6),上段(厚约30 米)灰岩内含有少量软舌螺,托莫特壳和腕足动物化石。前人一共报道了赛力克山组和叉树灰岩组内的14 个古杯化石类型,但对于其时代划分仍有争议,一方面将这两个组的沉积时代归为中阿特达班期至波托米期,另一方面认为可能属于晚阿特达班期,还有学者认为时代未定。近期的壳体化石研究结果建议海泽戴欧页岩组之下的四个组均属于寒武系第二统。
图5. 斯坦斯伯里盆地密彭佳剖面,从右至左分别为寒武纪赛力克山组粉砂岩、叉树灰岩组灰岩、海泽戴欧页岩组页岩和卡里克林格组砂岩。
图6. 密彭佳剖面。A,叉树灰岩组内部发育的大型古杯礁体(布罗克教授);B,赛力克山组发现的寒武纪纽芬兰世标准遗迹化石转行迹。
海泽戴欧页岩组(约80-90 米)目前未被详细研究。下部主要以薄层灰岩与泥岩互层为主,上部以粉砂岩和页岩为主,整体代表了一次继叉树灰岩组之后的海侵事件。该组沉积的一个特点即包含暗色磷质结核。虽然有泥岩和页岩沉积,但是组内化石极其稀少,前人已发现的化石包括海绵、腕足动物、软舌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碎片。然而在赛力克山地区该组的沉积厚度超过300 米,在距底部340 米处有一凝灰岩层,前期不同的测试方法获得的实际年龄稍有出入,分别为526±4Ma,522±2Ma,这一年龄近期被来自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研究者更新为514.98 0.22Ma。我们于第二天在海泽戴欧页岩组逐层取样35 块,为后期研究其沉积环境做准备。令人惊喜的是,此次我们在该组顶部页岩内找到了5 块疑似节肢动物的标本,详细工作有待后续跟进。
图7. A,阿罗维盆地城堡岩山远景;B,城堡岩剖面发育山脊,左边为埃迪卡拉纪庞德砂岩,右边为寒武纪帕拉叱纳砂岩,中部的山谷为乌拉他那粉砂岩夹页岩。
图8. 城堡岩剖面寒武系底部乌拉他那组。A,节肢动物爬行迹转行迹;B-C,遗迹化石沙虫迹;D,生物扰动构造;E,波纹上的遗迹化石沙虫迹,推测此造迹生物为滤食型动物;F,微生物成因构造MI SS。
之后我们开车一路向北,约7 小时后抵达斯科特山地区的利克里克小镇,随后的野外工作主要围绕阿罗维盆地内的弗林德斯山脉地区展开,涉及利克里克、安格里齐纳、霍克三个地点,空间上逐步向南推移。阿罗维盆地西部由薄的、平缓的浅海台地沉积组成,向中央弗林德斯山脉地区过渡为厚的、具褶皱的岩性较为复杂的沉积序列,向东在柯纳莫纳克拉通基底之下形成了一个向斜。中央地区的台地沉积,在弗林德斯山脉西侧的岩性序列与山脉东侧的斜坡/地槽内过多交错的地层单元相比要简单一些。该地区最底部的乌拉他那组被认为是最老的寒武纪沉积。城堡岩地区(图7)的乌拉他那组整体为一套陆源碎屑岩沉积,以中厚层粉砂岩夹页岩为主。内部尤其中上部有大量遗迹化石,多为水平遗迹化石,向上生物扰动程度加强(图8D)。常见的遗迹化石有转行迹、沙虫迹(Psammichnites)和微生物席构造(MISS)(图8),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类似埃迪卡拉纪的原位保存的叶状化石被发现于距帕拉叱纳组底部向下约15 米的位置,这些叶状化石与遗迹化石共同保存于同一岩层面上(图9)。其上整合接触霍克群底部的帕拉叱纳组(图10)。该组沉积以厚层- 巨厚层砂岩为主,内部伴有大量遗迹化石,垂向生物扰动程度明显加强,大量造迹生物垂向潜穴被保存(图11)。之后出现了霍克群最初的碳酸盐沉积即乌敦迪纳组白云岩。在阿罗维盆地的稳定台地区域沙坑山,埃贾克斯灰岩组及同时代的威尔克威利纳灰岩组不整合沉积于乌敦迪纳组之上,广泛发育的生物碎屑灰岩中保存有大量的托莫特壳Micrina、腕足动物Askepasma、古杯和软舌螺等壳体化石(图12)。位于盆地中间相当于威尔克威利纳灰岩组的沉积单元为维拉博维灰岩组,其内产出有澳洲最早的古杯和三叶虫化石。埃贾克斯灰岩组的分布局限于弗林德斯山脉北部西侧的斯科特山、埃贾克斯矿、红岭和埃迪卡拉区域内。斯科特山地区的埃贾克斯矿剖面内埃贾克斯灰岩组不整合沉积于帕拉叱纳组之上,沉积厚度超过250米,下部为块状叠层石和白云石化层状微生物岩偶夹结核状燧石条带,代表了非常浅水的海洋环境,与乌敦迪纳白云岩组、下威尔克威利纳灰岩组及盆地中央的维拉博维组相似,该部分地层内目前并没有发现化石保存。剖面上半部分保存有大量化石,自下向上依次是:富含软舌螺钙质泥岩,富古杯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图13),富三叶虫生物碎屑灰岩,而顶部的叠层石灰岩内化石较为稀少。
图9. 城堡岩剖面下寒武统乌拉他那组顶部的埃迪卡拉纪型生物。A-B,叶状体(f r onds)群体化石;C,发现叶状体原位保存点。
图10. 城堡岩剖面。A,寒武系底乌拉他那组采集化石;B,布兰得利拍摄照片;C,乌拉他那与上覆帕拉叱纳组的界限。
图11. 城堡岩剖面寒武纪早期帕拉叱纳组砂岩中大量垂向潜穴双杯迹。A,俯视钻穴表面;B,纵剖面,箭头标出U型钻穴双杯迹的蹼状构造结构。
埃贾克斯矿是经典的古杯化石保存地点,该点的古杯化石保存方式与澳洲其它地区古杯化石不同,独特的矿物复制允许通过酸泡手段获取三维立体古杯化石,大大拓展了仅仅通过切片手段研究古杯化石的途径,因而这个地方成为学者们描述澳洲古杯化石属种的绝佳场所。大块灰岩裸露地表,经过风化之后,内部密集保存的古杯化石极易被发现。在获得了出入许可后,循着前人足迹,我们也着实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这些古杯化石保存得千奇百怪,有蘑菇状、锯齿状、珊瑚状、条带状……(图14)。
◄图12. 沙坑山地区MMF 剖面威尔克威利纳灰岩组生物碎屑灰岩,水流作用下在古杯空腔中形成的碎屑-- 堤尼普顿堤坝。A,托莫特壳Micrina富集;B,放大显示Micrina;C,软舌螺壳体富集。
盆地中央的蔡斯山地区,沉积以莫恩莫纳组碎屑岩为主,其间局部夹有米德沃塔页岩组、尼帕博纳沙泥岩组。我们在莫恩莫纳组上部泥岩夹层内发现较多三叶虫、软体动物、高肌虫化石(图15)。其上东部沙坑山地区沉积沙坑砂岩组,顾名思义主要由砂岩组成,砂岩层面上保存有较多遗迹化石(图16A)。奥拉帕瑞纳页岩组与莫恩莫纳组接触较多,整体为一套较纯净的绿色泥页岩,但目前仅发现少量三叶虫化石。德雷里安造山运动导致了霍克群碳酸盐岩台地被侵蚀,尽管时间短暂,但是期间仍然存在火山活动,凝灰岩沉积保存于该群之上的比利溪组内部。比利溪组以泥岩和砂岩沉积为主(图17),产有三叶虫Balcoracaniadaily,暗示了中- 晚波托米期Pararaiajaneae 化石带,沉积环境可能为边缘海至三角洲。其上的维瑞尔帕灰岩组主要以纯净的层状灰岩沉积为主(图17),局部夹有少量的钙质碎屑沉积形成灰岩结核,是阿罗维盆地内最年轻的碳酸盐沉积序列,由浅海环境的海侵- 海退造成。该组内有少量古杯化石,底部向上15-20 米处产大量壳体化石,包括三叶虫,腕足动物,软体动物,鳃曳动物。中下部还有大量高达2 米的柱状叠层石礁产出(图18)。内部的三叶虫贵州莱德利基虫(Redilichia guizhouensis)表明其与中国龙王庙阶时代相当。令人意外的是我们在贝尔克拉克那组粉砂岩、砂岩沉积层面上发现了保存极为精美的似双形迹(Diplichnites)遗迹化石,属于三叶虫的爬行遗迹(图16B-D)。
除了寒武纪沉积地层外,我们此次野外还安排了半天时间参观了位于布拉奇纳峡谷的弗林德斯国家公园。此公园极好地出露了阿德莱德地槽中沉积的6.5 亿-5.0 亿年前的岩石地层单元。依诺拉马溪剖面上一枚圆形铜牌-"金钉子" 标志着埃迪卡拉纪全球层型剖面与点位(GSSP)(图19)。在一棵挺拔的桉树下,金钉子位于伊拉迪纳组与努克里纳组界线处,界线之下为成冰纪伊拉迪纳组厚约90 米的红色冰碛岩沉积,内部有大量漂砾(图19B),之上为埃迪卡拉纪努克里纳组浅黄色的"盖帽白云岩"沉积(与华南陡山沱组盖帽白云岩为同一事件层),金钉子位于努克里纳组底部向上10 厘米的碳酸盐岩沉积内。
图13. 斯科特山地区埃贾克斯矿剖面寒武纪早期埃贾克斯灰岩组中上部。A,埃贾克斯灰岩组下部古杯化石;B,东冈瓦纳大陆上最早的三叶虫化石Abadiellahuoi(可对比于华南最早的三叶虫);C,硅化的古杯化石;D,软体动物Anabarella。
前人的研究表明,埃迪卡拉纪生物群主要分为三个生物组合:阿瓦隆半岛生物群组合(5.75 亿-5.60 亿年前)、白海生物群组合(5.60亿-5.41 亿年前)、纳玛生物群组合(5.49 亿-5.42 亿年前)。其中的白海生物群主要产自俄罗斯和南澳大利亚州,后者是全球埃迪卡拉生物群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图20),埃迪卡拉生物群主要保存在阿德莱德地槽的埃迪卡拉系沉积序列中,沃诺卡组化石保存较稀少,其上的罗恩斯利组内保存了数量丰富且精美的埃迪卡拉纪化石。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分布受沉积相和埋藏学的影响较多。虽然我们到达了化石产出剖面,但是由于地势陡峭,坠石较多,并没与找到想象中的化石库,只在一层砂岩底部发现了零星的狄更逊水母(Dickinsonia)化石(图20A-C)。
图14. 斯科特山地区埃贾克斯矿寒武纪早期埃贾克斯灰岩组中保存精美的古杯化石。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埃迪卡拉纪- 寒武纪界线。埃迪卡拉系顶部为罗恩斯利石英岩沉积,上覆假整合接触寒武系底部帕拉叱纳组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灰岩,标志了埃迪卡拉纪的结束与寒武纪的开始,界线地质年龄约为5.42 亿年前。帕拉叱纳组底部风化后的砂岩、粉砂岩内有大量垂直生物潜穴遗迹针管迹(Skolithos),尤其明显的是U 型潜穴遗迹化石双杯迹(Diplocraterion)(图19D)。
图15. 蔡斯山地区CR剖面,寒武纪早期莫恩莫纳组上部化石。A,三叶虫Pararaia 头鞍;B,高肌虫;C,可能的软体动物Ministirithella;D,软体动物Marocellamire,广泛分布于寒武纪的南极,西伯利亚与西冈瓦纳大陆的寒武纪第四期沉积物内。
图16. 沙坑山地区WL剖面。A,寒武纪早期沙坑砂岩组遗迹化石似沙虫迹;B-D,中寒武世贝尔克拉克那组粉砂岩、砂岩沉积层面上保存极为精美的遗迹化石似双形迹。
图17. 沙坑山地区WL剖面远视,从右至左地层由老到新展布,依次为埃迪卡拉纪灰黄色庞德砂岩组;寒武纪早期威尔克威利纳灰岩组和沙坑砂岩组(山谷),红色的比利溪砂岩组,浅黄色的维瑞尔帕灰岩组,红色姆德拉塔纳粉砂岩组。
►图18. 沙坑山地区WL剖面维瑞尔帕灰岩组下部的大型柱状叠层石。
▼图19. 布拉奇纳峡谷内的弗林德斯国家公园。A,盖帽白云岩上野外团队合照;B,成冰纪伊拉迪纳组红色冰碛岩沉积;C,金钉子- 成冰纪伊拉迪纳组与埃迪卡拉纪努克里纳组界线;D,寒武系底部帕拉叱纳组底部U型潜穴双杯迹遗迹化石;E,埃迪卡拉纪的结束与寒武纪的开始;F,公园内的山路。
图20. 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纪生物群化石。A-D,弗林德斯国家公园内原位保存化石;A-C,狄更逊水母化石;D,未知生物的附着器;E-G,南澳博物馆内展览的化石;E,Charniodiscus;F,Spriggina;G,Tribranchidium。
◄图21. A,沙地上鸟类的脚印;B,澳洲鸸鹋脚印;C,沙漠中骆驼的脚印;D,小憩的袋鼠;E,澳洲短尾蜥蜴松果蜥,由于具有鹅卵石一般的脊背,当地人也称之为Shingle back;F,蜘蛛Morebilus;G,南澳的州花-- 沙漠豌豆;H,阿福花亚科植物及红色果实;I,当地人称蓝色灌木的叶与果实,是沙漠中山羊等动物的重要食物;J,澳洲固氮植物异木麻黄的种子,俗称下垂的栎树;K,未知的鲜艳花朵;L,澳洲常见Quandong 树上的槲寄生植物开出的红色花朵;M,昆虫在桉树上产卵而产生的虫瘿;N,放大镜下生活在岩缝中的蜘蛛纲伪蝎(<5 毫米)。
▲图22. 帕拉叱纳小镇的山脊(A)与具有埃迪卡拉生物群元素的酒吧(B),深受前寒武纪- 寒武纪工作者的喜爱。
图23. A-B,安格里齐纳薅羊毛站及小屋;C,离别前的篝火晚会。
南澳的亮点风景由嶙峋的红色山脉和古老的峡谷所组成,这里也是原住民岩石艺术所在地。在野外我们除了与岩石、化石打交道,还着实领略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图21)。这里到处是陡峭的山脊和山峰、怪石嶙峋的峡谷、溪谷和黄沙。这里有着色彩鲜艳的鹦鹉、黄足岩沙袋鼠、袋鼠和鸸鹋。来澳洲之前总想着与袋鼠亲近一番,还有憨态可掬且与熊猫媲美的" 考拉"。来了之后才发现澳洲袋鼠并不是有着与国徽图案相称的"待遇",可能因为袋鼠泛滥,虽然并不对人或者其他生物造成直接威胁,可是仅仅一点就足以让人烦心了- 随时随地横穿高速公路。在我们野外途中,高速路上随处可见"车祸现场",被汽车撞死的袋鼠躺在路上,也没有工人专门清理,只有靠当地的食物链霸主-- 楔尾雕(Wedge-tailedEagle)来自然消化。即使路面尸骨累累,即使已经看见我们疾驶而来的车,仍有不少袋鼠试图横穿马路,更有甚者想当拦路虎,让我们的兼职司机布罗克教授苦不堪言,只得放慢车速。另外在山里不见人烟的地方,除了山羊、绵羊,就数袋鼠最多,见到人来就四散跳开(图21D)。黄足岩沙袋鼠与普通的袋鼠有所不同,前者可以在山上活动,后者只能在平地上活动。鸸鹋是澳洲的特有鸟类,体高150-185厘米,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仅次于非洲鸵鸟,因此也被称作澳洲鸵鸟,擅长奔跑。野外时常见到成群的鸸鹋在平原上漫步,但我们也只能远观,稍一靠近它们就一哄而散了。此外还有较多的动物足迹也被我们捕捉到了(图21A-C)。漫山遍野的新奇植物是以前所没见过的,虽然叫不上属种名,但是仍然印象深刻(图21G-M)。其中最奇特的要数南澳的州花- 斯特尔特沙漠豌豆(the Sturt's desert pea),是在南澳州的沙漠中才能见到的花朵,其属于豆科植物,开花时花朵由白紫色变成粉红色,再变成鲜红色或紫红色,观赏价值很高(图21G)。另外还有随处可见的桉树,又名尤加利树,是澳洲木本植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树种(中国云南也有引种),其树叶是考拉与竹节虫的唯一食物来源。另外桉树中提炼的桉树油功效很多,家居上能作为防臭剂、除污剂、消毒剂,身体上可用于割伤、烧伤及擦伤等外伤,是天然的消毒剂,也可减轻虫咬之痛。
图24. 归途中朝霞掩映的弗林德斯山脉。
作为努力工作的奖励,我们在吃了7 天自制晚饭后,终于在帕拉叱纳小镇唯一的酒馆里享受了一顿价格昂贵的晚餐。这个餐厅的装修极好地融入了当地埃迪卡拉生物群元素。门前有众多白海生物群化石模型,旁边的小屋也被画上多彩的早期生命(图22),店内墙上、展柜无不摆放奇特化石,就连红酒瓶上都以化石复原图作为标识。餐厅的菜单别具一格,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袋鼠、鸸鹋等野味,以及骆驼肉制成的派。与我们共进晚餐的还有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德洛瑟(MaryDroser)教授及她的团队,包括她儿子、侄子、博士后、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真是强大的阵容;还有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刘(AlexLiu)博士和他的两位同事,他们都是来此地采集埃迪卡拉纪生物群的。相同的地点汇聚了专攻不同时代的研究者们,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了3 小时的美好时光。闲聊趣事,分享野外经验,千万年的生命洪荒流变,不亦快哉!布罗克教授告诉我们,每年冬天这个时候,来弗林德斯山脉地区研究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的学者无论多忙,总要抽出一个晚上来此地相聚,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美好传统。
在安格里齐纳薅羊毛站,我们一行人租住了当地牧羊场的小屋,这些房子最初是给每年春夏之交来此地剪羊毛的工人作临时住宿之用,现在随着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些游客也开始在此逗留一两日(图23)。而之前的野外考察,则只能随身携带户外装备,随处安营扎寨、餐风露宿了。对我而言,这里最美的不是野生动物观赏,丛林漫步,篝火晚会,而是繁星点缀的夜空。由于方圆百里仅有我们5 人,夜晚并没有任何光污染,吃过晚饭熄了厨房和卧室的灯,我们全都跑出来欣赏美妙的灿烂银河。借着布兰得利的望远镜和他赠送的星图表,我们在黑夜里找到了木星及其两颗卫星,处女座星团若隐若现,南十字座与半人马座在中天交相辉映;地平线之上老人星之北大小麦哲伦星云的暗淡之光已经在浩渺星际中穿行20 万年之久,那么假设对方也存在一个观察者,在接收到地球的光信息时,他们所能看到的也许是更加多样化的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埃塞俄比亚人和还未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等多元人属在雪地里竞相争逐的画面吧。
生命不息,时空无言。在万物同一的血统熔炉里,唯有承载生命的形式在千回百转的曲径中记述着她的每一次蜕变,而把惊喜传递给不可逾越的高峰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