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英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云南 昆明 650000)
晚期癌症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近年来生活水平、生活行为方式的逐年改变,癌症的发病率、病死率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截止到目前尚未提出确切的治疗晚期癌症的方法,如何改善和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依然是亟待解决的焦点性问题[1]。癌症患者在梗阻、疼痛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下会出现厌食行为,导致营养不良,引起恶病质,而恶病质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耗患者内脏与躯体蛋白质,致使重要脏器功能、组织受到严重损伤,机体免疫力大幅度降低,从而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鉴于此,缓解和纠正晚期癌症患者营养状况,是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所在。本文选择2018 年5月-2019 年4 月我院收治的67 例晚期癌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现进行以下整理与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 年5 月至2019 年4 月我院收治的67 例晚期癌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全部病例均符合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中癌症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未纳入肝肾功能障碍、消化道吸收障碍、代谢性疾病等患者。以PGSGA 诊断结果为依据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32 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7:15,患者年龄47-78 岁,平均(57.2±3.5)岁;其中手术治疗19 例,保守治疗14 例;乙组35 例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9:16,患者年龄48-79 岁,平均(58.4±3.6)岁;其中手术治疗20 例,保守治疗15 例。组间的一般资料行比较后发现,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本次对比。
1.2 方法。运用PG-SGA(主观整体评估)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具体分为疾病状态评分、营养状态评分两部分,年龄在70 岁以上者需要另外增加1 分,评分在3 分以上表示存在营养不良发生风险,评分在3 分以下表示不存在营养不良反应风险。甲组肠内营养方法如下:以富含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为主。以患者病情需要和活动情况为依据将热量适当调整至(40-50)kcal/(kg·d)的标准,蛋白质的供能比应介于15%-25%范围内,优质蛋白占比超过50%,指导具备自主进食能力的患者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自主进食,无法自主进食者以鼻饲管予以流质膳食灌喂,由肠内营养制剂构成流质膳食,对肠鸣音、肛门排气情况进行连续性的监测。乙组肠外营养方法如下:患者具备自主进食的前提条件下,病情危重应保证自主进食的每日能量≤总摄入量的30%,供能以脂肪乳剂、葡萄糖双能量底物为主,供氮以8.5%乐凡命为主,依照(0.2-0.3)g/kg 体重计算氮的供给量,将能氮比调整为100:1,对电解质、血糖进行每天监测,钾、钠等矿物质需要适当补充,对于胰岛素需要选择性使用,所涉及到的全部数据,各使用、(%)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进行表示,组间在行比较上予以t 检验、检验,P<0.05 则表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存在。有电解质、能量底物、水、氮源等需要在静脉营养袋中混合,选择股静脉或颈静脉输入的方式。
表1 比较两组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的差异
表1 比较两组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的差异
组别 TB ALB HB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n=32) 44.3±9.0 63.2±8.3 26.9±5.4 34.9±6.0 90.8±10.5 124.9±16.3乙组(n=35) 44.6±9.4 58.3±8.6 26.6±6.0 31.3±5.9 91.2±13.4 116.3±14.2 t 0.1304 2.3191 0.2102 2.4200 0.1329 2.2504 P 0.8967 0.0237 0.8342 0.0185 0.8947 0.0280
1.3 观察指标。统计记录营养不良患者的发生率,并比较≥70 岁患者与<70 岁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在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2 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定,包括的主要评价指标为TB(血清总蛋白)、ALB(白蛋白)、HB(血红蛋白)。
1.4 统计学评析。利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包统计处理
2.1 统计营养不良发生率。67 例患者出现营养不良者共42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2.7%,其中≥70 岁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6.7%(28/42),<70 岁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3.3%(14/42),经比较,≥70 岁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比<70 岁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χ2=9.3333,P=0.0022)。
2.2 比较两组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的差异。甲组治疗前的TB、ALB、HB 等营养指标与乙组相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甲组上述营养指标均比乙组高,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所示。
临床大量实践证实[3],食欲不佳、胃肠功能异常、腹胀感等在晚期癌症患者中极为常见,其中发生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的患者占比高达50%。本次研究中,67 例患者经过PGSGA 量表进行营养评估后发现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2.7%,接近相关报道得到的结果[4];相比于年龄<70 岁的患者,年龄≥70 岁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5)。原因在于,年龄增长的过程中,消化吸收功能逐渐衰退,机体负氮平衡,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的共同作用。对晚期癌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与患者营养素摄入不充足、膳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为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降低癌症复发危险,需要加强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是临床常用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案,二者均可避免机体营养状况持续性恶化,提高远期疗效[5]。相比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可促使营养物质经消化道完成消化吸收,可使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得以维持,恢复肠道功能,确保消化道功能正常;经门静脉吸收营养物质,可对肝脏蛋白质合成、代谢进行良好调节;安全可靠、简单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与生理特点相符合。国际上提出的建议是:如果患者具备一定的胃肠道功能,可将肠内营养支持最为作理想的选择[6]。
此次实验中,两组治疗后的TB、ALB、HB 等营养指标均比治疗前高,且甲组比乙组高(P<0.05)。从而证明,营养不良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现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方面的作用比肠外营养支持更具优势,值得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