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崇文小学 陈星霞
陶艺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了绘画、雕塑、设计和其他工艺美术等,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我们课程中的少儿陶艺活动,可以说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游戏”,在玩泥的过程中,将古代的传统艺术与自身的经历体验跨时空碰撞,同根同脉,一起走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塑造自己所感、所思、所想,心手合一,为艺术创作做好铺垫。我们学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陶泥制作的兴趣,发展学生艺术创造能力以及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样也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个性化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传承祖国优秀文化艺术。
新的教学大纲中有“充分发挥美术教学陶冶情感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发展、传承经典的角度去思考陶泥课程的意义,它既强调艺术创造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古代陶瓷艺术的格调与品位,处处彰显着经典,从注重传统文化入手,适当强调个性、创新,在儿童的视觉中创造出一个个蕴含文化与内涵的作品。而现代艺术的新生,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使学生们充满好奇。我们从常熟博物馆陶瓷展馆中的古代作品出发,沿着古往今来的时间轴,摒弃那些浮于表面的形式,带着学生走进制陶这条路,不仅能邂逅工艺之 美,更能遇见那隐藏在陶泥背后的历史足迹。
在课程开发初始阶段,我们力求构建一套以学生为本,贴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趣味性、传统性,旨在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的少儿陶艺课程。从模仿到创新,有的放矢的改变才更具审美价值。
初级阶段——始于模仿经典。胡适说“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关于创造性的最大误解是灵感油然而生,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巧合,随手一捏,“穿上”华丽的文字就能变成创意陶艺了?模仿经典,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创新中的一小段路程。有人类文明就有陶器,彩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已经相当成熟,如仰韶文化的彩陶造型优美,表面用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性花纹装饰,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例如:第一月主题活动主要和学生认识彩陶文化中的纹样。其中人鱼纹是彩陶文化中的经典纹样之一,也是陶器文化的起源,在陶器历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制作后学习绘画技巧和上色方法,在动手的过程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活动中通过情景式的作品展示更能刺激学生感受并潜移默化地认识这个起源之作。
高级阶段——终于创意革新。在追溯经典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法,一切的创新都要在历史的沉淀上融入新时代的思考,而不是乱做、瞎做。通过在模仿过程中完成经验积累,实现自我能力的成长,进而提升创新的有效性,功到自然成。
图1
现代优秀陶艺师所制作的陶器都具有典型特质——虽然看似随意但是都隐含着作者的着意设计。对陶艺的理性认知,在于对器物属性、类别以及历史中不断演变的认知,慢慢地融入新时代对器物寄予的情感。如图1,右图为西周回纹陶罐,回纹,因“回”字而得名,回转不听,回归再生,寓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力与财富。回纹从远古时期沿用至今,充分地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格。
美术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着力于构建学校校本课程的完整教学体系,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指向“人人参与,个性发展”的基础拓展型课程和个性提升型课程。
(一)基础拓展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旨在全面培养学生陶泥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美术课堂时间很有限,教材的内容也有一定局限性,我们经过课前的教材分析与整体分析后,寻找跟陶泥相关的课程,作为日常美术课堂的拓展课程。让大多数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陶泥,将陶泥文化渗透到日常课堂中,以感受、参与、体验的教学策略为主,全面培养学生陶泥兴趣。
例如:人美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做笔筒》一课,作为美术课程,与特色课相结合来展开并研究,将教学目标指向感受古代笔筒蕴含的文化,笔筒是非常有历史文化的一种文化用品,在课堂上尝试用陶泥制作的方法做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笔筒。课堂上教师从“拍卖行”拍出最高价的清代竹雕笔筒开始,带着大家一起进入古代的笔筒世界。经典的笔筒造型,精美的装饰纹样(夔纹)以及浑然天成的材质,让学生去感受古代的匠心工艺,通过欣赏、分析、感悟,学生们对古代经典笔筒的偏爱超过了卡通笔筒。在这样的偏爱中接触陶泥,“品尝”泥土风味就更显得有滋有味。
(二)提升型课程就是根据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特长,以感受、参与、体验、表现的教学策略为主,成立更高层面的陶泥研究社团——“泥说”创客空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校成立少儿陶艺课程开发小组,由本校三位美术专职教师分工协作。在课程起步阶段,考虑到学生的表现技法生疏,从迷你拉胚机开始,从和泥、拉坯、烘干、修坯、装饰等技法开始,使社员们由浅入深地感受泥性,让学生在体验中“犯错”,再及时纠正。听泥“说”,跟泥“玩”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时代在发展,为了打造学生多元化展示平台,开展多样化评价体系,促进美术课堂有效教学,需要老师们将“发展的眼光”融入课堂,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方法反映美术教学成果,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让学生作品的展示更快捷并具有时效性。
“抖音,记录美好生活”,抖音APP 是一款面向全年龄的音乐视频社区平台软件,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唤起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通过抖音短视频APP,可以分享我们的教学成果,让学生在校园外也能体验自己动手、自娱自乐的美好。
2.打造展示平台,建立“古墓” 等情境存放学生作品,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享受成果的趣味性,获得成就 感。通过研究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科学习情况。
如艺术情趣、艺术感知、艺术体验、艺术表现、艺术创造等方面,建构多维评价内容体系,拓展艺术评价的内容。
对陶艺专业学有所长的学生赋予陶艺家等级称号,如初级陶艺师、中级陶艺师、陶艺家,不同的等级解锁的器物大小、难易度各不相同。
现阶段少儿陶泥课程的开发才刚刚起步,随着课程的实践与学生需求应随时做出调整与改变。未来我们如何让陶泥述说更美好的教育故事?学校“泥说”小组团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学校每年会定期举办全校性展示活动,如“六一嘉年华”“爱心义卖会”等活动。通过展示、评比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陶艺教学中。班级里组织学生开展“考古”活动,创设“古墓”的情境,将学生制作好的陶泥放入沙坑,学生体验一把考古的乐趣,去探访新石器石代的足迹。
我们深知陶艺对学生的艺术修养有着重要作用,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编写一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沿着陶艺发展的时间轴,述说一个个历史故事,通过造型、装饰、纹样和制作工艺等让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陶艺知识。
我市在小学阶段开展少儿陶泥的团队并不多,我们可以尝试联谊组合,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吸引更多教师参与,一起约请陶艺名师进行理论及陶泥技能技巧培训,跨学校建立强有力的陶泥专业团队,一起推动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陶泥具有鲜明的艺术性、独特性和历史性。依托少儿陶艺课程建设,提高学生陶艺素养,促进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形成陶艺课程文化,构建陶艺特色学校,在社会上形成一定影响力。
因“泥”而精彩,也因为教师的投入和学生的尝试,让泥土传情绽放精彩,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真正有机结合,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棵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技艺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