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强
[摘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阶段,语文学科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情感信息,将感恩教育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和主动性,对实现人文教育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感恩教育
感恩的信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活动、情感教育的方式将感恩意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感恩教育的含义与要求
感恩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要求学生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社会给予的馈赠和帮助有认知、有感激,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能够认识到人生中亲情、友情的美好,怀着对社会的善意和对他人的尊重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度过充实的学生生涯。感恩教育主要包含对国家、对家人、对自然三个层次。首先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社会秩序有序、保障措施健全,每个人都能通过勤劳努力取得应有的成绩和回报,学生应当对国家所提供各种社会保障和机遇心怀感激,认识到新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顽强奋斗,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国家的培养;其次是对家人的感谢和尊重,亲情是世界上最无私的一种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在初中教育中,应当培养起学生对家人的感激和尊重,构建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最后是对自然的敬畏,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社会各种能源和安稳的生存环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能够帮助其养成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保障绿色和平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将知识学习与情感启发结合的策略,起到对感恩教育的加强作用。语文的学习中含有丰富的感恩教育题材,众多的名人大家作品和知恩图报的道德模范,比如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中,能够感受到感恩施恩的真情实意,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刻画中,能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和付出,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义中,能够领悟出亲情的美好与珍贵。对教材的深度挖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文章所表现出的情感和中心思想有更深的体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所思所想,不仅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也能够加深对情感的认知。
在语文课堂的设置中,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通过朗诵、表演等方式加强感恩教育情景设置,将课本知识通过多种载体进行加深巩固,使情感教育融入实际经历中,采取知行合一的方法,促进感恩教育的落实。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施恩的能力,如果只是将感恩教育停留在意识和理论阶段,则会削弱现实效果,对正确人生观的培养无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勇敢表达情感,通过实际行动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将知恩和感恩的思想落到实处,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和师生关系的和谐。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采取科学引导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感恩教育的接受度,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初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限,对知识的灌输和感恩意识的培养有时候会产生厌倦的心态,在成长的道路上这些负面情绪都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具有客观认识,在沟通交流中安抚学生,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度过这一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今后更高阶段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提升感恩教育效果的措施
(一)深挖教材
教师可以从课文的素材中,深入挖掘,通过课堂讲解、情感启发的方式,使学生感同身受,将感恩的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思想中。以《傅雷家书》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课文中体现父子深情的语句,“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将父爱通过书信寄给了远方的儿子,带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心。学生通过佳句赏析、重点段落讲解、选择性阅读的方式领悟中心思想,概括总结语法知识、词汇知识、文章结构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如何将中心情感融入语句中,结合课后习题,边练边想,感悟其中的感恩思想;在深挖教材的过程中,由点及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更多关于作者的资料和写作背景,结合作者写作时的心态更好地体会家书背后的真情,当时傅雷身处艰难的环境中,也不愿让儿子担心,体现了亲人之间的互相体谅,教师通过对创作背景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给家人写书信,分享生活和学习中的趣事,将对亲人的关心和感激写入信中,增进亲子感情。
(二)多媒体教学
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引入感恩教育中,通过视觉、声音的刺激能够使情感的激发更加高效,以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在进行课文知识点分析时通过多媒体来播放有关自然的纪录片,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从早春万物的复苏、清晨的鸟啼、盛夏的蝉鸣、秋季的丰收等形象和美景入手,展示大地复苏的生动过程和四季变迁的宏伟与壮丽,激发学生热爱世间万物和生灵的情怀,陶冶情操,培养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感恩意识,进一步将节约能源、不铺张浪费的行为习惯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切实将对大自然美好馈赠的感恩表现出来;在朱自清的《春》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春天的歌曲,让学生在婉转悠扬的配音中朗诵阅读课文,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也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习的过程更加有趣,融洽课堂氛围,使感恩教育的成效更加明顯。
(三)社会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社会实践,一方面能够增长社会经验,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经历结合起来,丰富阅历,另一方面能够感受到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他人之恩,包括长辈对晚辈的教导和帮助,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陌生人之间的礼貌和谦让等,积极发现社会的光明面,对他人的帮助能够心怀感激,心怀善意地应对今后的挑战,对未来更有信心。以鲁迅先生的作品《藤野先生》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照顾和关怀,鲁迅在文中也表达了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师生之间的情谊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他人关心和帮助的感激,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持,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志愿活动、户外游览的方式进行,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周末及节假日积极参与社区的敬老爱老活动,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陪伴老人聊天、就餐等,体会奉献的快乐;也可以鼓励学生捐赠旧书籍、旧衣服给需要的孩子,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通过和同龄人的互动体会付出的乐趣,从而珍惜已经拥有的生活;学生还可以在感恩节通过寄卡片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感激,或者感恩节帮父母做一天家务,来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和付出,以感恩的心态来对待他们。课外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经历,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真实的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感恩体悟写入作文,表达真情实感,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对提升语文素养具有很大帮助。
(四)合理评价
感恩教育要融入语文教学中,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机制来形成正向的反馈,才能鼓励学生保持发扬。对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应当口头表扬,积极鼓励,增加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对进展不佳的学生,应当采取谈话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给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促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逐步改善。只有采取合适的激励方式,才能使感恩教育保持长期的效果,使学生快乐成长。
四、结语
语文教材中经典作品数不胜数,通过深入剖析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感,教师能够通过将情感教育和知识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培养感恩的心态,并将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里感恩父母、尊重教师,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