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枫
[摘要]整体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方式,它强调用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去研究并实践教学过程。但是,现实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却存在“孤化”“窄化”和“泛化”的“三化”现象,三化现象不仅与整体教学的观念相左,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只有在教学中真正扭转“三化”现象,方能实现整体教学及其功能。
[关键词]整体性;整体性语文;孤化;窄化;泛化;整体构架
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是以培育学生的核心能力为导向,以“整体思维”为核心构建的教学模式,最终回归人本身的语文价值观。语文学科由于性质多样化加上教材独特的编排方式,决定了整体性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011语文课标),这一表述,核心含义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实际的小语教学中,我们应当从最初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特殊能力学习,发展到包含学科特殊能力的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集思考力、判断力、人格品性、价值追求等多项核心素养要素的整体性学习。但是,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孤化”“窄化”“泛化”等三化现象却普遍存在,对这一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现象,有必要对其做出阐释与分析,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整体性的“孤化”
教学进程的点到面乃至缺乏整体知识的呈现与认识导致“孤化”。从统编教材的编排看,加大了课型区分,注重文体甄别,单元内部各板块不仅在主题或文体上有关联,而且有着需要共同关注落实的语文要素。这就要求教师要非常熟悉教材,可以系统且连续地审视教材中的课文,进而多层次、多角度地发掘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实现对整组教材内容进行重整、开发,充分发挥教材编写优势。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过分重视各版块教学的独特性,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则是在一定程度忽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不同教学方式强化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变成孤立的知识学习。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的课程。瑞士作家、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对语言学的研究不应从孤立的词句开始,而要从整体出发,只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内容,才可以更进一步将知识拆解成独立部分展开研究。特别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学是为核心素养而教不是为语言而教。语言的运用与建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支柱。但文化的传承、思维的提升、审美的发展等等都要得以落实。所以不能将某篇文本孤立出来判断其教学核心价值,必须整体关照,甄别筛选。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需要去感悟和理解其深层含义,这也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达成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把握重点内容来启发学生思维,随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进行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强调把握文本的整体性,这样才能达成教学关系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与和谐。我们可以从词语解释来看文本的整体和独立性,单个词很难有具体的含义,但是从结构关系中可以更好地分析出其准确性以及生动性。比如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一句中,文本的整体构建才能显示出字词的含义,如果将单个字词孤立出来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只关注字词句的教学,而忽略文本的整体性,会限制学生的理解能力,无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孤化”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很常见。我们倡导语文的整体观念,就是要实现用整体观来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词句,而且能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不仅能从思想内容和語言形式辩证结合地展开知识探究,还能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促使学生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整体性的“窄化”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把握的整体感浅层性认知行为导致语文教学的“窄化”。目前在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认为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导向是文本本身的基础问题,这种只关注文本内容主线的认知是将语文教学简单化,语文教学的目标导向也成为对本文内容的基本认知。例如,教师简单地认为整体感知就是围绕“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等几个简单琐碎的问题。教师希望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体会到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把握内容属于思维发展,而体会情感属于情感体验,两者虽然独立但是又有很强的联系。想要体会情感必须熟悉本文内容,当体会情感后对内容的把握也会进一步升华。因此教师应当合理调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进行课文初读时,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感悟文章内容,随后展开精读并感悟文章的情感、写作技巧以及情感表达方式。最终实现让学生可以对内容简洁概括并深层次地领悟文章情感,实现课文教学的整体深化。以《慈母情深》为例,如何完成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我们采用四部曲,实现学生从初读文本到概括内容的能力提升。
[问题导入]课文中讲到了几个主要人物?还讲到了一本书?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思维点拨]从课文的文本入手,不断地撞击学生的经验或是生活……
[梳理结构]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不仅清楚了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还知道了这本书和“我”以及“母亲”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概括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梳理这三者间的关系,试着概括课文内容。
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探测文本结构,梳理结构关系,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从而提高概括能力。
《青年近卫军》——我——母亲——我——母亲——我——《青年近卫军》(失魂落魄)(找)(给我)(买罐头)(再给我)《得到)
不可否认,这种“窄化”的现象就是把整体语文的教学理念与策略挤进一个死胡同,会影响到阅读教学质量。整体与部分之间有很很强的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量累积会构成整体的质变。如果放弃部分的量,整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偏离,这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当然,如何处理整体感知与整体把握之间的关系?如何整体把握语文各要素之间关系?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用整体的观念来管理教学,执行教学,就能连接文本与语文的内涵,让课堂的教学评一体化,从而变革课堂阅读教学的“顽疾”,挖掘文本与语文的内涵,培育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能力。
三、语文教学整体性的“泛化”
“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教学流程的泛化,会影响到教学的趣味性。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架构既是指各阶段教学过程的通盘考虑,设计总的框架,形成一条主线,又指教学要保持语文特性,就是教学的整体性。对于整体性语文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整体化设计:整体导入——部分深化——整体提升,或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或是宏观设计——中观设计——微观设计。学生整体化的学习,源自教师教学设计的整体关照,以整体的眼光布局课堂,使课堂结构、层次更加灵动,这样的课堂就是一种整体之美。整体性语文教学既包括内部整体,也包括外部整体。教学中应两者兼顾,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三年级《守株待兔》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古文。我们可以采用“四步”来安排整体化学习。
玩游戏导课题,初识小古文
↓
读生字识新词,初读小古文
↓
看绘本讲故事,初解小古文
↓
识寓言悟道理,初品小古文
整体化设计思路清晰明了,课堂的结构化也随设计思路而显清晰。实际教学就要相互融合,引发课堂教学层次之变,促使整个课堂教学灵动多姿、变化有致。整体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方式,它强调用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去研究并实践教学过程。只有在教学中真正扭转“三化”现象,方能实现整体教学及其功能,从而从语文素养、文本内涵、教学相长、课堂教学等方面把握整体教学,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