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媛 韩昕江 邓生会 林翠生
摘 要: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旅游内容日趋多元。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在霞浦摄影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其宜人如画的风景,保留完整的特色建筑和畲族风俗文化吸引各地游客、摄影爱好者的到来。然而实地调研发现,该地旅游资源丰富,有一定的旅游开发潜力,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初期阶段,存在着诸如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宣传手段不足、传播力度不够等问题。鉴于此,基于实地走访所得资料,本文指出该景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旅游吸引力提升对策,以期案例地能够依靠自身优势旅游资源,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进而在乡村旅游大趋势下脱颖而出。
关键词:闽东半月里 乡村旅游吸引力 构建 提升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5(a)--04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得以迅猛发展。其中,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文化资源而崛起的乡村旅游作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受到旅游者的热爱。尤其是随着物质世界的日益丰富,往日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已不再满足当代旅游者的活动需求,人们对旅游形式、旅游活动的需求更趋深入、丰富,而蕴含着民俗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古村落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引领人们领略精彩多样的文化世界。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是对传统村落的另类保护与文化的别样传承,以一种“开放”的方式,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半月里是畲族聚居的村庄,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具备一定的旅游开发条件,但因开发时间晚且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其旅游吸引力系统构建暂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该地旅游吸引力系统构建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探讨其提升措施。
1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是白露坑行政村属下的一个自然村,畲族聚居的村庄。半月里,曾名“半路里”,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行政村,是畲族聚居的村庄。村庄东望玉兔山,与白露坑村有一山之隔,背靠状如弯月的弥勒山山麓、南临双福桥水库,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宁德市十大最美乡村,是闽东地区现存畲族古迹较多、畲族民俗风情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之一,畲族韵味浓厚,自然风光优美。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有近3百年历史的龙溪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雷世儒大厝、雷位进故居、雷志茂故居、秀才院、雷氏宗词(均被省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龙溪宫的附属保护单位)。村中人才辈出,出过4个秀才,1个举人。
2 半月里村景区旅游资源分析
半月里是闽东地区现存畲族古迹最多的村庄,其特色的畲族文化是优质的旅游资源,比如村内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内涵丰富的家风家训、富有寓意的传统服务、歌声淳朴旋律悠长神秘的畲音、刚健有力的畲族武术、女尊男卑的婚嫁习俗等都是开发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的优秀素材,是旅游吸引力构建最重要的基本条件。
2.1 精彩的人文资源
半月里由清朝初年,以雷志茂为先祖的雷氏家族,由宁德市下辖的县级市福安市迁来此地。起初以农耕为生,之余亦读书、习武。先祖的后代六世孙雷世儒,传承读书、习武的家风,考取了清朝武举人,他不但武义高强且善于经商,曾带领许多村民在福建、广东、台湾贩运茶叶、布匹、大米、糖等,逐渐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使雷氏家族进入了鼎盛时期。作为闽东最富盛名的畲族文化古村,至今都保留着大批弥足珍贵的畲族文物。如数量繁多的畲族名歌抄本,这些名歌抄本内容丰富,涉及畲族历史、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内容,是畲族人民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
2.2 丰富的历史古迹
村中有龙溪宫、雷氏祠堂、举人府等三组清代古建筑。龙溪宫建于清雍正八年,建筑面积508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戏台、众厅、神厅、神龛等。建筑做工精致细腻,雕刻考究,充分展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畲族古人的聪明才智。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抬轿、游神、唱戏就在这里举行。2005年半月里龙溪宫、雷世儒大厝及雷氏祠堂等三组古建筑均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中有创办专门的畲族民间文化博物馆,摆放着几百件畲族文物。做工细致的畲族花斗笠,古青花瓶、碗、凤冠、头簪,那特有的服饰、生活器具无不诠释了一段历史,展示了人民群众的智慧。畲族独特的历史是多元璀璨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3 优秀的传承文化
2008年11月,雷其松被宁德市人民政府授予“闽东畲族婚俗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9月被福建省文化厅授予“优秀村级文化协管员”荣誉称号;2010年8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闽东畲族婚俗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3月被授予“宁德市十佳宣传文化志愿者”;2013年8月被授予宁德市“十佳乡村文化员”。半月里人人都是传承人,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畲族文化。雷其松用20多年时间,从畲族的医书、医药器具、农耕工具、宋明清瓷器、中华民国的身份证结婚证、族仗、畲族祖图,靠自己一方力量收集1600多件畲族文物,出资购买一套畲族古宅,将木板拆卸运回重新组装,筹办了这座畬族民间博物馆。雷其松对畲族文化深入研究,担当着村内的畲族文化讲解员,游客从各地慕名而来听雷馆长娓娓动听的讲述畲族活历史。
3 半月里旅游吸引力构建现状
目前,关于旅游吸引力尚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但是旅游吸引力对旅游者出游动机的激发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所发挥的关键力量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1,2]。且相关研究表明,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交通条件等为旅游吸引物是该地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来源[3,4]。前文分析可知,纯畲族村落半月里保存着完整的畲族历史文化遗产,收藏着重要的畲族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目前是由雷其松馆长以畲族民俗博物馆为核心区开展旅游活动,由于缺乏规划和资金支持,景区旅游吸引力构建中存在诸多不足。
3.1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齐全,接待能力有待提高
3.1.1 交通方面
一直以来,可进入性是旅游业得以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陈晓[5]、卢松[6]及刘畅[7]等均在研究中验证了旅游交通与满意度的相关性。但实际调研发现,距离县城较远的半月里,并没有从县城直达村庄的公交车,无法很好地接待外地乘坐飞机或是动车前来的摄影爱好者、游客。同时,处于开发初期的半月里,虽修建了一部分水泥路,但自驾游游客还是需要走过一段崎岖的山路,这在某个程度上也将影响其整体旅游感知。不仅如此,村内暂无正规的停车场,前来的自驾车、旅游大巴等大多停靠在村主干道边上,旺季容易造成交通堵塞且易发交通事故。半月里村内多以鹅卵石等石子路道为主,坡道散布本身就有安全隐患,阴雨天会使得道路更加湿滑,给出行造成不便。
3.1.2 餐饮方面
旅游餐饮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旅游餐饮是旅游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良好旅游产品的基础[8]。但是半月里村目前仅有两家尚可正常接待旅游者的餐厅,其中一家位于村口大榕树旁,面积极小,装潢简单,无特色菜品,且简餐供应极有限;另一家是沿村口繼续往前100米的畲家土菜馆,菜品相对丰富一些,但是特色并不明显,且若游客量达到一定程度,无法保证餐品供应。此外,作为游客餐品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便是景区的购物中心、服务中心,但该景区附近目前为止仅有两家零售店可以正常运行。其中一家位于路边,与其中一家餐厅为一体,可理解为餐厅的扩张业务,店面装修几乎全无,零食种类单一匮乏;另一家是村民将自己的住宅改造为零售店,虽具有一定的规模,种类也相对较多,但位置较为偏远,普通游客在没有询问下都找不到。
3.1.3 住宿方面
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的“住”是旅游者感受地方风土人情的良好渠道。在城镇改造背景下的半月里,村民们的住宿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但是仅一家村民将自家房间收拾改造为简易民宿,共三层,客房五间,每层浴室卫生间共用。当前,前来半月里采风的摄影家日益增多,为了找到一个好的摄影视角,拍到一个满意的镜头,摄影家们往往需要在当地停留等待时机,然而该地过于匮乏的住宿资源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简易的住宿设施不但没有发挥住宿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无法形成旅游吸引力。此外,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建设,景区服务中心、购物、娱乐等基础设施也相对匮乏,未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游客大多希望在一次旅游过程中有新的体验和新的感受,但是如果连基础设施都无法向游客提供,游客望而却步的可能性很大,甚至于会对景区产生不好的印象。
3.2 周边环境缺乏管理,景区整体美感有待提升
半月里依山傍水,周边环境自然成景。这是半月里作为旅游景点的一个重要优势。但绕村河流未能进行统一治理,导致河流恶臭不堪、垃圾横流。长久积累的垃圾不仅不利于景观美感的形成,异样的味道也给游客的旅游印象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河上的石桥仅仅是简易铺设,并不具备景观性。河对岸有一个荷花池,本可作为一个景观点,但由于没有明显的警示标牌和特定的观赏设计,被人自行践踏,受到严重破坏,完好优美的荷花所剩无几,只留一片残垣足迹,周边的田埂也是杂草遍布,影响游客游玩心情。总体来看,虽然景区具有一定的特色资源,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景区整体景观效果并不理想,景区整体景观效果尚需进一步规划、提升。
3.3 旅游活动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有待挖掘
景区旅游活动主要以自我参观为主,偶有讲解,而且除了民间畲族文化馆有个别当地村民进行讲解外,其他景点都靠游客自行参观。景区内未设其他休闲商业文化娱乐设施,致使旅游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化,无法对游客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力。游客停留时间在2~3小时,停留时间较短,无法深入领略当地的文化风俗,更不用说感知其文化内涵。特殊节日时,诸如游神、唱戏等活动都在这里举办,但吸引的大多为摄影爱好者,外地游客参与较少,活动形式大多数以巡演方式进行,游客只能观赏并无可以让游客真正参与进去的其他活动。畲族文化有着悠久、独特的魅力,其中畲族的舞蹈和畲族的武术是畲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但景区内武术、舞蹈的传承都只靠个别村民完成,大多数村民对这些舞蹈、武术浑然不知,对外展示也只靠摆拍来满足摄影爱好者的需要。因此,需要对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与旅游活动充分融合,从多角度提升旅游吸引力。
3.4 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有待增强
当前,半月里来访者以摄影团队为主,零散游客为辅,与县内其他旅游景点相比,其整体知名度并不高。调研发现,半月里景区的宣传较多依靠地方卫视对村内知名文化传承人物的采访、摄影团队对当地畲族文化的宣传以及少数游客朋友圈的推介,而由于缺乏统一引导、系统指导、人才协助以及财政扶持,半月里尚未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旅游攻略APP等网络宣传平台提升其影响力。
4 提升半月里景区吸引力的对策
4.1 加强政府引导
4.1.1 共同感知,重视传承
半月里拥有着悠久璀璨且独特魅力的畲族文化。但是,该地文化、文物的保护主要由雷其松馆长自发进行,当地村民先前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和理解。随着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提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使之与实现文化相通相融”。可见,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赶上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引导村民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村民对于景区保护的主人翁意识,从抗拒到主动传承,从抵制到主动捐献文物,使得文化更好地传承。
4.1.2 整体规划,古村活化
古村活化,规划先行,基于对地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与把握而进行的规划设计,能够给予当地各项发展更为明确、有效地指引。半月里旅游资源丰富,有一定的旅游发展条件,需要合理的整体规划,协调各方利益,实现畲族文化的多方传扬和景区的长远健康发展,避免因无序开发导致古建筑遭到破坏、珍贵文物流失,以及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4.2 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4.2.1 加强旅游可进入性建设
如前所述,景区的可进入性是連接景区和市场的重要条件。半月里村距离霞浦县城区还有一定距离,且没有公交直达景区,外地游客乘坐动车、大巴等交通工具到达县城区,通常只能打车到达景区。可在景区设立公交站点,将景区规划在公交路线中,同时景区旅游旺季也可增加专门的旅游巴士直达。半月里村位于山区,景区周边群山环绕,无任何停车设施。应在考虑景区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合理设计停车场,可将路边空地划出一定范围规划为路边停车设施。避免大量车辆随意停放,造成交通堵塞,增加安全隐患。
4.2.2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供应
景区的垃圾桶、厕所、各类引导牌一直是景区形象中的短板,设计理念中文化感不足,缺乏创意,刻意呆板,对景区形象美感也造成破坏。首先垃圾桶、厕所、引导牌在景区的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垃圾桶要考虑设置的频率,在一定路段要合理安排。厕所要满足游客的需求,不能过分拥挤。引导牌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特色建筑、文物、花鸟都可设立进行一个文化的展示。其次设计上要符合景区的文化底蕴,扎根文化内涵,与景区文化主题相匹配,与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变成展示景区文化的无声传播者。此外,还可提升畲族民俗博物馆的功能效果,如依托畲族民间博物馆资源,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人工智能讲解、全影全息投射、感知互动,打造现代化立体博物馆,使畲族文化得以充分的传扬,也让游客切身体验畲族文化。
4.2.3 督促环境美化管理
半月里旅游吸引力的形成,不仅包括围绕畲族民俗博物馆展开的核心区,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对于渴望回归田园的城镇居民来说,都是关键的吸引力构成因素。因此,应对半月里周边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既能使景观美感,又能够与畲族文化相融合。同时,要注意对环境的持续维护,景区工作人员应定期修剪杂草,必要时可进行绿化美化工作。雨天路面积水应及时清理,并在景区入口设置标识牌进行提醒。景区周边环境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找到污染原因,从根本上改善河流景观效果,提升整体景观吸引力。
4.3 丰富旅游活动形式
4.3.1 畲族文化的多元体验
半月里景区是一座古老的畲族文化村落,文化是该地的核心竞争力,因对其教育、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文化进行充分地挖掘,并通过不同的旅游活动形式加以传扬。
(1)针对畲族家风家训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内容,可打造教育基地,与中小学、单位达成合作,定期组织进行学习,通过参观、讲解等深入性的活动让体验者从历史中获取感悟,将感悟化为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发展畲族灿烂文化。
(2)畲族武术、畲族舞蹈、畲歌都是畲族文化的呈现载体,如今却在发展中慢慢消失让很多畲族年轻人对此接触甚少。而半月里景区有着畲族传统武术和舞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利用此资源,进行畲族文化体验教育,通过畲族衣物、饰品的穿戴,畲族历史、畲歌、畲舞的现场学习,替代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旅游,丰富旅游体验,增强文化认知。
(3)畲族同样有自己独特的农耕工具和农耕方式,可考虑在景区开发农耕体验区,体验传统农耕工具耕种,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风景宜人的景区进行劳作体验,延长旅游观光体验时间,留住游客。也可与相关美术类院校进行合作,作为定点写生基地,修缮基础设施、住宿条件和餐饮条件,提高知名度。
(4)畲族婚嫁习俗从仪式、服饰、彩礼、婚歌等方面均体现着精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核。发展至今,诸多畲族习俗被淡化或遗忘。因此,可将特色的畲族婚嫁习俗排成一部戏,由专门的演员定点表演,以戏剧的方式将文化内涵向游客一一诉说,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回望过去,欣赏文化,尊重历史,珍惜现在。
(5)畲族服饰五彩斑斓,极具特色,上面有特属于畲族的纹样和图案,体现着畲族先民的宗教信仰、艺术审美和生活追求。目前,在雷馆长的多年努力下,半月里的民俗博物馆展示着不同类型的精美服饰,每个服饰都像是承载了一个绝妙的故事。可由资深的专业人士对畲族服饰从其色彩、纹饰、适用场合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录制成影像,不仅可通过网络平台加以推广,还可以再将其生成二维码,便于现场走访的游客对眼前的实物进行更为全面深入地欣赏和了解。此外,还可提取畲族服饰的精华结合当代人们的穿衣习惯、审美需求等,设计出既有畲族风韵又适合日常穿搭的服饰,让人们多渠道、多角度了解畲族文化。
(6)畲族饮食方面也形成了诸如尚酒、食茶、吃乌米等特有的习俗文化。因此,在半月里餐饮产品的打造中,可充分挖掘畲民的饮食文化,并将富有畲族特色的饮食元素融入到菜品的设计之中,不仅让游客能吃的到纯朴的乡味,也能从菜名、菜品中进一步了解畲族历史。
4.3.2 打造人景融合活动
传统古村里的吸引力不仅存在于古建筑、文物,更多的历史蕴含在一代代的人身上。半月里景区是畲族聚居地,每个人都是畲族文化有声的传承者。人与景的交融,才是最有力的资源。改造旧建筑,鼓励村民搬进老屋,将现代化生活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当村民们做饭时,袅袅炊烟在村子上方,犹如仙境,仿佛回到几百年前。将畲族特色元素融入景区中,村民们可以将自家古建筑稍加改装,打造配套商业街,制作畲族美食小吃,制作手工艺品进行售卖。同时可将自家空闲房间稍加改造作为民宿吸引游客到来。每位村民切身投入到景区建设中且发挥自己的作用,感受旅游带来的收益,增强社区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得景区不是一座安静的建筑,而是一座真正有着生活气息的小城。
4.4 扩大推广渠道
4.4.1 设计logo标识,开发纪念品
依托半月里文化资源,设计有辨识度的标识,可印在发簪、布匹、袋子上作为售卖或赠送纪念品,加强半月里景区的辨识度,提高推广力度。同时,在各种文化交流、论坛活动、会展会议中,可将印有景区特色的纪念品作为文化交流的礼物。
4.4.2 完善推广平台,多维度宣传
在信息技術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等平台,随时随地进行旅游体验的分享、旅游产品的推介。因此,要做好自身产品设计,做好基础建设工作。同时,要完善各推广平台,从多维度进行宣传:一是与霞浦文化和旅游局官网建立联系,将景区相关特色信息通过其官网加以推介;二是建立微信公众号,通过静态、动态、图片、视频、文字相结合等方式推介景区产品、独特文化以及活动预告,让游客可以即时了解景区的相关资讯;三是建立与霞浦摄影协会的联系,一方面是让半月里成为摄影点之一,保障稳定客源;另一方面是借助摄影团队的推广,提高景区知名度。
5 结语
霞浦旅游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主要集中在滩涂摄影等方面。畲族文化在闽东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闽东现存畲族古迹的村庄,半月里景区知名度并没有很高,景区开发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文化底蕴是吸引力的核心,而在这基础上的合理开发显得极其重要。基于现有政策,政府主导,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人人投入建设,大家都做半月里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实现古村落的保护与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阮文佳.基于游客体验的节事形象对游客满意度、忠诚度影响研究——以开封菊花文化节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6.
屈啸.国外旅游公路发展模式及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张雨亭.基于网络文本的乡村旅游吸引力优化研究——以安吉县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魏超,戈大专,龙花楼,等.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以武汉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10).
陈晓,李悦铮.城市交通与旅游协调发展定量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8(2).
卢松,潘蕙,曹超轶.旅游地公共交通性能的游客感知研究:以黄山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1(6).
刘畅,韩梅.长白山景区旅游交通碳足迹时空结构研究[J].生态经济,2018,34(4).
徐卫士.特色小镇旅游餐饮发展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