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
一、英语小说阅读思维品质培养的背景
杜威认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学校为学生所能做的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思維能力的培养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是教育家们的共识。学校应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课堂应成为学生思考的阵地,学生必须在思考的世界里成长。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进一步证实了思维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大家开始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英语阅读是获取语言信息、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的真正价值,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了明确的说明:“三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达4万词以上;四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达10万词以上;五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达15万词以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都有了相应的规定,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阅读教学,还要开展更多的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一样,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英语的课外阅读内容更具有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染力,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广泛的英语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尝试在英语课外阅读活动中使用思维导图阅读法。
二、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阅读活动前
本学期为学生提供的课外读本之一是《Alice in Wonderland》。这是由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于19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依照惯例,学生在分组阅读完文本的标题、目录等后,相互分享此文本的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有些躁动,嘟囔道:“好多单词不认识……”这样的场景在英语课堂中不断上演。阅读的目的只是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吗?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控呢?带着一个个问号结束了这次课外阅读活动。在翻阅了学习力训练师胡雅茹编著的《思维导图阅读法》后,思考着:“如果将思维导图阅读法运用到英语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是不是就不会过多地关注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而更多地关注对文本整体意义的理解呢?”
(二)阅读活动中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本的题材特征,同时为了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一个认知,利用学生阅读的时间向他们介绍了文字型思维导图和图解型思维导图。《Alice in Wonderland》是一个故事型的读本,学生只需要用5W1H(Who,When,What, Where,Why,How)来“抓重点”就可以了,对于故事型读本,故事的时间顺序显得尤为重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图解型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图画,掌握故事的脉络与关键词,在这个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本次活动要求学生阅读《Alice in Wonderland》的前6章节(共10章节),并选择其中一个章节画出思维导图。有了任务的驱使,学生阅读比以前积极了,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开始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思维。例如:Peter在阅读完第一章“Down the Rabbit Hole”后,根据老师介绍的两种方法完成了两张思维导图。在文字型思维导图中,Peter根据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抓住了两个关键词“found”和“saw”画出了四条大脉; Sofia选择了第三章“A race and a long story”,以“Process”和“Questions”作为三条大脉的关键词,带着问题来完成阅读任务。这样的一张思维导图,会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目的明确,同时也体现了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抓住“Process”这个关键词,学生对这一章节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Tina的这张思维导图是以四个小图标作为四条大脉:掉进兔子洞前眼睛所见所为及掉进兔子洞后的所见所为,采用了关键词和图像结合的形式完成了这张思维导图。
(三)阅读活动后
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之后进行了分享,根据自己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用英语进行表达,分享阅读的收获。课外阅读似乎不再是学生过于沉重的负担,而变成了一种快乐。同时,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学生通过绘画思维导图将文本信息进行重组,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思维,通过辨析和概括文本信息来推断其逻辑思维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地表达自己观点。(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