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超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掌握的知识不一样,学习方法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多样的表现,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通过建构适合学生普遍发展的学习平台,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发展和提升。
一、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多种需求
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具体的学习表现肯定也不一样,由此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是多种多样。成绩好的学生想用最快的方法解决问题,并立即呈现在大家面前;成绩一般的学生可能习惯按照例题中的方法去思考,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成绩差的学生也许读完题目还找不出解决思路,显得很茫然。当然,也有的学生想从已知条件入手,抓住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还有的想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甚至有的想改变条件,通过观察,进而探究类似问题解决的规律。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并尽量满足学生的这些不同需要呢?
首先,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周全。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想出不一样的解决办法,并讲给同学听一听;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能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中等成绩的学生,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练习。对于学生在探究学法上的不同需求,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不同的范围内(如同桌、小组、全班)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互相比较,看哪一种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通过学生的认同和选择,课堂有效关注了学生自身的需求。
二、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不同想法
数学中的数字、图形、符号、公式、定理等,对学生来说既是知识又是问题,无论哪一种,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对学生出现的任何想法,都需要给予理解和包容,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重点关注,或引导,或点拨,或帮助,让学生将数学学习的想法生成学习资源。即使是一些看上去很奇怪的想法,其间可能蕴藏着学生最独特、最可贵的思维火花,一旦点燃,就会绽放绚丽的智慧之花。
如让学生用数学知识与方法给班级排座位:“班上有24人,你觉得怎样排座位好?”学生的想法各种各样:有的说排3行,每行8个座位;有的说排4行,每行6个座位;有的说靠3方墙壁,每一方安排8个座位,中间空出来让大家活动;有的说第一排坐1个人,第二排坐3个人,每排多坐2个人,最后一排坐8个人;还有的说把座位围成一个圆圈,把讲桌放在圆心的位置上等。当问为什么要排成圆形时,学生竟然这样回答:“国际上有时候开大会就是圆桌会议,表示大家的地位平等,教室这样排座位,也表示学生都一样得到老师的重视。”这真的让人很惊讶,说明学生有的想法虽然很奇怪,但有时又出人意料。
三、关注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
关注学情,不仅指在备课阶段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相关能力,更指课堂上学生随时出现的动态学习情况。这种情况,有时候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产生,有时候从学生回答问题中产生,有时候从学生的当堂练习中产生……不管是哪一种情形,都有可能生成新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善于捕捉,养成一双能够及时发现生成资源的眼睛,并能够随机应变,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顺势而导,达成不可预知的精彩。
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已经讲完度量各种角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自己用量角器练习度量习题中的角的度数。可是意外出现了,一个学生把量角器弄斷了,这时教师没有让学生向别人借,而是及时抓住这个生成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教师举起断了的量角器面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量角器断成这样的两半了,还能不能用来量角呢?”有学生说那个大半块上还有中心点和刻度,就还能量。教师继续引导:“可这个同学还没有量的角是个钝角,那大半块的量角器不够用,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可以互相合作探究。”不一会儿,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有的说把钝角分成两个锐角,量出锐角的度数再相加;有的说沿着角的一条边画成直线,出现一个锐角,量一下这个锐角的度数,并把它从180°中减去,就是钝角的度数……这个教学变化,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在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中,学生经历动手又动脑的过程,探索角的度量多种可行方法,不仅获得了角的度量结果,而且让学生拥有新的思路。
随着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数学课堂更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必然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理念。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还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学生在课堂上的需求等多方面,这些都值得教师去研究和探索。(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