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药学部 (河南 洛阳 471000)
张俊霞
丹参是我国传统中药,据《神农本草经》记载,丹参味苦,微寒,入心、肝经,可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还可治心绞痛、月经不调、骨节疼痛、惊厥失眠,因此中医中常见服用含丹参汤剂治疗中风、失眠、头腹痛等[1]。随着中西医学的结合,现临床常见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中药制剂,提取丹参制成的灭菌水溶液,具有抗自由基损伤、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同时还可保护心脏,用途十分广泛[2-3]。因本品是中药制剂,保存不当或使用不当时会严重影响药物效果,患者主要表现为瘙痒、头痛、心慌、发热、口唇疱疹等多种症状体征。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16日,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共涵盖13大类、102种药品,其中中药及中成药26种,占25.49%,而所有通报的ADR/ADE累及器官中,皮肤相关的最多,同时,截至2018年11月底,共有中药保护品种证书192个,其中初次品种99个,同品种4个,延长保护期89个,其中有关注射用丹参、冠心丹参颗粒、冠心丹参滴丸、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等5个产品的保护级别是2级,尽管注射剂型的成分都是丹参,但成分含量不一样,少数患者使用后仍会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14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目前中医仍不断发展,中药制剂的使用情况居高不下,有关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虽未明显上升,但中药注射剂,尤其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制剂仍需采取风险控制[4]。回顾收集本院各类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丹参注射液较多,故选取丹参注射液进行研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1 研究对象 回顾收集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于本院使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历资料,剔除不完整的门诊病历、住院病历。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收集所有相关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二分类或多分类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重点比较可能与丹参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资料。不良反应参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类型进行总结。
1.3 结果录入与统计分析 数据均录入EXCEL表格并绘制相应饼状图,计算不同类型观测指标的百分比。
2.1 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 发生不良反应有42例,共48例次,其中6例患者合并以下2种不良反应。其中不良反应中全身性损害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
2.2 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中不同性别百分比 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报中,男性19例(45%),女性23例(55%)。男女比例为0.83:1。
2.3 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中不同年龄百分比 结果可见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12岁的儿童占7.14%,≥65岁的老年患者占40.48%,其次为18~65岁的患者群体,占35.71%。
2.4 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中不同病种百分比 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各占11.90%,其次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各占9.5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7.14%。
2.5 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合并用药情况 以患者病历资料中均为联合用药,其中≤5种占7.14%,5~11种占21.43%,≥11种占71.43%。
2.6 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预后 42例患者中,患者病情加重百分比为2%,4例患者病情延长为10%,对疾病无明显影响及痊愈患者所占比例依次为31%、57%。
表1 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
表2 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中不同年龄百分比
表3 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中不同病种百分比
表4 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合并用药情况
近年来,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昌盛,加之国家扶持力度加大,中药队伍也迅速壮大。尤其是2013年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推进国家基础药物中药品种的使用及普及,人们也逐渐接受采用中药治疗疾病。问题也随之而出。众多周知,尽管我国中草药文化悠久,但古人通常采用中药浸泡、盥洗、擦洗、口服、敷贴、熏等形式,与西医的分子提纯大不相同。由中草药制作成的注射液,其成分较西药成分复杂,其中含有未知的非定量成分,一些大分子物质如树脂、淀粉等难以完全剔除干净[5],其静脉注射剂成分可能超过国际通用的1~5种化学成分,及其储存时间、保存温度等,均可能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6]。如鱼腥草注射液,在临床运用初期时并未明显提出孕妇、儿童禁用,且清开灵注射液在2015年不良反应排第一位。近些年随着对中药监控管理加强,相关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有所下降。笔者经阅读众多文献并结合本院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选取丹参注射液作为本次研究药物。丹参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之效,是心血管内科的常用药,现代药理表明,丹参还能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可用于肾病、免疫功能等疾病的治疗,其用途十分广泛。收集近3年的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不良反应分布情况及其在性别、年龄、病种及联合用药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血液而系统损害较高,常见类型是皮疹、斑丘疹、头痛、呼吸困难、颤抖等,与其他药物不良反应相似,临床医师在发现上述不良反应时应考虑丹参注射液。另外,患者的性别分布并相似,但在年龄分布中,以≤12岁儿童、≥65岁老年患者的比例稍高,这与国家药物监控管理局历年报告的中药不良反应性别比例相似,提示不良反应可能与性别无关,但是由于不同年龄,其肝肾代谢功能差异较大,由于个体差异性,患者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医师在给药时可关注患者的基础信息。鉴于不同病种中不良反应的分布,以免疫缺陷疾病、心血管疾病、肾病病种比例较多,同上文分析结果相似,丹参注射液可用于此类疾病的治疗,这几类病种分布相对集中,因此不良反应也可能多余其他病种。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患者均为联合用药,且≥11种占71.43%,尽管对疾病无明显影响、痊愈患者占88%,仍有12%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影响其健康恢复。
综上所述,笔者相信丹参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复杂多样,不仅仅是上文中出现的几种。由于病历数较少,且收集资料仅包括本院就诊患者,其结果具有一定偏倚,但仍可看出,丹参注射液作为临床广泛运用的中药,为减少不良反应,促使患者康复,药厂、医院及国家均应严格把控其生产使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