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慧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医院,江苏 苏州 215126)
护理质量管理是提升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服务时,针对患者病情、心理等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能力,也能使治疗时患者配合度更高[1]。本次研究取240例患者分组实施不同质量控制措施,对比如下。
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24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组,将24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男58例,女62例;年龄20~70岁,平均(46.2±4.8)岁;科室:妇科32例,骨科42例,其他26例;观察组男55例,女65例;年龄21~70岁,平均(45.8±5.2)岁;科室:妇科30例,骨科43例,其他27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入选对象均知情下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研究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分组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等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具体如下:(1)制定全面护理质量管理的标准。根据卫生部要求,同时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明确管理职责,规范护理操作,使所有护理操作和管理有制度可查,将管理制度细化成各个表格进行评分考核管理,使护理管理工作可以实现量化管理,临床管理工作中更具有可操作性[2]。
(2)二级质控体系。通过医院护理部、科室护士长分成两个层级的管控,护理人员通过不同级别间的指导和约束,使所有护理人员完成逐层级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医院管理部可以实现宏观的调控和管理,科室护理人员可以实现微观的自控和管理,利于各级护理人员与各科室间护理人员的护理配合和监管管理,通过医院护理部和科室护士长的定期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以此改进护理质量。做好巡查记录,预防发生不良事件。
(3)规范化培训。医院护理部定期组织各科室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组织专科培训,定期考核合格才可上岗。对主管护师及以上管理人员要重点培训,以此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提高护理管理层级水平。
(4)有效沟通。组织护理人员对护理质量评价,改进不足,护理人员与患者间要保持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时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
问卷调查两组护理质量控制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质量控制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统计两组知识掌握率、护理文书质量达标率、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通过率、护理缺陷率、风险发生率等指标[3]。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质量控制患者满意率95.0%高于对照组70.8%,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护理质量控制患者满意度[n(%)]
两组护士知识掌握率、护理文书质量达标率、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通过率、护理缺陷率、风险发生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护士护理效果[n(%)]
全面护理质量控制主导工作是医院护理管理部完成,通过垂直管理,对各科室、各级护理人员进行层层管控完成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患者为中心,评估标准是护理质量满足患者需求程度,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护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4]。全面护理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患者的需求,通过全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更好的满足患者心理和生理需求,确保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管理满意率95.0%高于对照组70.8%,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护士知识掌握率、护理文书质量达标率、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通过率、护理缺陷率、风险发生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可见,全面护理管理可以使所有护理工作处于受控状态下,护理人员可以自觉按标准落实护理工作,保证护理工作高效完成,同时减少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应用全面护理质量控制效果更为理想,能保持临床护理工作良性循环,从而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可以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