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确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西方错误思潮的冲击下,承载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章从教育生态系统中与个体关系最密切的家庭教育出发,探讨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家庭教育应提供的精神动能和面临的现实困境,为更好地通过教育手段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最终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自信;家庭教育;功能解构;功能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6-0146-02
一、家庭教育——文化传承之行为系统的养成家园
家庭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也是个体灵魂进行最初塑造的场所,为后续进行自我教育和群体教育打下基础。成长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带有先天“遗传性”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文化的行为系统养成。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古典教育是一种无价的恩惠”。随历史长河传承至今的经典凝结着无数先贤的智慧,这笔无价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基。我国传统教育推崇的“蒙以养正”,即承载着文化启蒙和道德养成的双重使命。其教育目标为健全的人格塑造,教育内容为依靠道德启蒙开展的伦理教育,以“言传身教”为实现方式,强调因材施教、量资而行。古代家长更将家庭教育视为终身事业,家庭教育的精华以家训、家规、家书等形式流传至今,并形成每个家庭特有文化的集中体现——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世代传承的价值和道德准则体系,良好的家风凝聚了其家族的精神向心力。古往今来的圣贤豪杰无不为家风文化的推崇者和受益人,并在高洁品格的熏陶下修身不辍、行为世范,引领华夏文明走向璀璨辉煌的顶峰。
二、失落的家庭教育——功能的错位与迷失
然而随着明朝中后期国势渐微,西学东渐之势不断深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自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全盘西化”,传统文化由主导地位被迫走向边缘,整个社会从科学技术到人文制度逐步陷入了“唯洋是从”的怪圈,曾经的文化自信荡然无存,其影响延续至今。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彻不力,民族文化认同感日渐淡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日渐西化,难以将民族文化行为系统及其背后的道义伦理、风俗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传统文化及其传承被割裂,家长自身传统教化的意识淡薄,言传身教职能缺失,并过度依赖学校教育。本应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侧重德行养成的家庭教育却沦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課堂,侵占了原本属于家庭教育的人文、人伦、人际交往等人格塑造的时间和空间,并陷入“重智轻德”的功利化怪圈。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已成为当今家庭投资的首选之一,家长却更多注重应试对应的技能培养,忽视子女的精神塑造[1]。这一切都映射出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既没做到创造性转化,更没做到创新性发展。
三、文化自信驱动家庭教育功能的复归与建构
中华文明作为唯一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古文明,本身就可以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也正是基于这种对自身文明的自觉、自信,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先贤智者,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哲思等众多领域长期领先于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想实现民族复兴,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当批判地吸收,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在家庭教育中,重塑家庭教育观,回归家庭教育的“育人本位”,力求塑造子女的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感受课堂上难以收获的情感体验,对育人的意义远胜于智力培养。
(一)明晰家庭教育之功能定位
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筑为系统工程,互为补益又各自独立,不可替代。家庭教育不应因学校教育的介入而被弱化或取代,而应贯穿个体成长过程的始终。与其他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应侧重非智力层面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塑造。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实现方式的德育对学校教育主导的智育发展还有显著促进作用,应通过教育目标的去功利化实现真正的人才培养,德智并重,平衡兼顾。
(二)回归教育导向之以人为本
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由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向最高层级的自我实现需求逐步升华。在物质发展相对滞后的阶段,通过接受教育可以满足生存需求,甚至成为突破阶级壁垒的有效手段。但当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教育的使命则更应侧重于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建设,将传统文化精髓和宝贵之处寓教于“行”,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亲近,逐渐形成习惯。
(三)提升家庭教育之专业高度
作为一项复杂而专业的系统性工作,家庭教育在我国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多数人未经过系统训练和思考规划就“按部就班”地充当了教育者的角色。教师上岗需要培训,并依据科学的教学大纲开展教育活动,而在家庭教育第一线的家长却往往“无证上岗”,从经验或想象出发,其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要改善这种局面,应将家庭教育上升至独立学问的高度。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哲学。家长作为“从业者”,应对家庭教育科学的方法论、家庭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取向及家庭文化建设与父母角色差异等具有基本的认知。
(四)注重家庭文化建设,弘扬好家风,传承好文化
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缩影,也是文明的延续。在“家国一体”的古代中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风是世风之基,是家文化的灵魂。家庭是家文化的载体,家文化是家族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的高度凝练,是家庭凝聚力的催化剂,而家风的传承是通过家庭文化建设和家庭教育实现的。要继续以家庭文化为纽带,连接过去与未来,以建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价值观体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促成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建構文化传承之内在驱动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所以会出现文化传承的割裂和断层,其原因就在于错误地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传统文化,导致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家庭教育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家长应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和守护者,将知、情、行整合,帮助子女构建以情感为核心,以优秀文化为指南的行为体系,让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融入他们的血脉。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精神追求的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依旧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优秀传统文化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家庭教育的使命则是培养好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者和守护者。鲁迅理想中“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文明要在我们的世代真正建立,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号角要在这个时代奏响!
参考文献:
[1]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6):54-57.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Function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Confidence
LIU Chang
(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Panjin Campu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Panjin,Liaoning 12422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raised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to an unprecedented strategic height,and defined that "enhancing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strengthening confidence in the path,confidence in the theories and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Nowadays,China has emerged as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However,under the impact of the western wrong trend of thought,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ear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essence of red culture are faced with challenges.Starting from the family education,which is the earliest and closest personal contact of educational ecosystem,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ound the spiritual energy should be provided and the realistic dilemma faced by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confidence,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educational means,as well as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cultural confidence;family education;functional deconstruction;functional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