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莉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进食后胃的容受性舒张发生障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紊乱及内脏高敏等因素,都与其发病有关,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亦可影响、加重患者的临床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表现包括上腹胀痛、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其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一个月或在过去的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早饱症状一般出现在餐后,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上腹胀也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一般来说,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多是由于患者心理问题导致的。多数患者在发现自己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后,就会有负面情绪产生,不仅会影响、加重症状,还可能导致其他胃肠疾病的发生。还有一些患者对于疾病发生接受能力比较差,或者是患者本身身体素质不好,会出现恐慌、“恐癌”心理,时间一长就可能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上述表现无特征性,部分器质性疾病,如十二指肠溃疡、胆囊、胃溃疡、胰腺疾病也存在以上表现形式。因此,临床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进行诊断时,一般需结合检查排除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消化道及肝、胆、胰、脾、肾等器质性病变。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疾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既要求不漏诊器质性疾病,又不能无选择性地对每例患者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临床诊断时,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通常先判断患者有无下列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便、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必须进行彻底检查直至找到病因。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粪隐血试验、血沉、肝功能试验、胃镜、腹部B超(肝、胆、胰),或先予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效者再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原则。本病并无特效药,临床医生一般是结合患者情况、根据治病经验进行治疗。比如,用依托必利、多潘立酮片等,保证患者胃动力提升;如果患者有幽门螺杆菌,需先将其根除;也可根据患者病情,使用对胃部黏膜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常用的有麦滋林、氢氧化铝凝胶。若消化不良只是因患者长时间焦虑导致的,就需与患者加强交流,了解患者真实情况并提出对应解决策略。必要时可以运用镇静剂,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这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有一定缓解作用。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原因所致,多采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消痞散结等办法治疗,临床有很好的疗效。
总之,患者日常应多参与体育活动,减轻负面情绪;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日常宜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预防此病则要求患者在出现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时及时进行检查,以免延误病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不必要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