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瑞 田夏彪
摘 要: 家校共育中微信群的有效运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真正发挥家校共育中信息交流、教学辅助、过程参与、榜样引领的重要作用,同时有效降低使用过程中信息传播失控、应试教育管理束缚、教育主体参与缺位问题的发生概率。因此,统筹协调建立群规、职责分工、资讯分享,更好地完善沟通方式,凝聚教育合力,加强有效性交流的深度,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中微信群的目标实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多方位提高。
关键词: 家校共育 微信群 运用机制 学生发展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最优化。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微信群是现代家校共育中最普遍的媒介和纽带,如何有效运用微信群促进家校共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家校共育中微信群建立及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受时空的限制,解决不了学生的本质问题,可能还会招致家长、学生的反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未借助家校双方共同的力量在第一时间找到最佳教育时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1](87)当下互联网走进教育,具有传统沟通方式未有的一系列优势。
1.信息交流的全面
信息化引起的人类活动是全方位的,不论从生产、生活还是学习的角度出发,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培养必须立足开放的、多主体参与的、信息丰富的资源背景之下。现如今教育信息化已受重视,家校合作是信息化交流的一种形式,意义在于家庭和学校双方以沟通为基础,促进相互间的配合、合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传统的家校合作沟通方式如校讯通、家访、家长会等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存在,但自身的弊端会进一步加剧问题的分歧,激化矛盾。如李璐、杨军曾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家校微信群的运用现状及改进策略疑问中提及,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都是教师一人面对全体学生,要想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到一个不少,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效率低,解决不了本质问题,甚至会招致家长学生的反感[2](148-150)。依靠班级家校共育微信群为载体的新型家校共育模式,很好地弥补以上不足。
家校微信群利用其跨时空、跨地域、方便快捷的特征,在教师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虚拟化的桥梁”,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加强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的关注[3](57-60,64),全方位地了解学生。首先,及时地将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师与家长之间进行信息互换,尤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更立体、广阔的沟通平台;其次,家校微信群打破传统家长会——教师讲、家长听的模式,弥补现实家长会的不足,打破界限随时随地进行意见交换,提高家校合作双方的积极性,进一步形成教育合力,整体实现家校“零距离”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辅助的多样
社会的现代化要求教育应当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传统教育转变为现代教育,以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其中教育现代化中最具操作性的环节便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要求学校在学生宿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方面达到现代化水平。从美国历史上发表的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到英国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作为国家统一课程并将其纳入本国《教育改革法》,再到德国在中学阶段将其他课程融入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我国在课程实施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意识和能力等,可见教育信息化成为现代化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在各国引起高度重视甚至将其纳入政府发展战略,进一步从课堂、学校延伸到社会和家庭,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未来学习与教学的重要工具。
如今随着互联网不断被重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已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模式下“互联网+教育”产生的深远且积极的影响备受学界的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便捷与课堂教学的创新结合,有利于打破现实教学中知识拓展的时空界限;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效应;家校微信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搭建一个新的交流平台,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育过程的参与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承担着启蒙教育的作用,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家庭由于特殊的血亲关系,既是生产、生活单位又是教育单位,具有启蒙性、开放性、随机性的特点,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的关注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家庭来说教育不是对子女的愛与不爱,而是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意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如果忽视与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只有将学校和家庭有机联系,形成合力,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4]。世界越来越大,家庭越来越小,互联网社交的活跃,反而使陪伴变得稀缺,何不利用互联网深入教学,让父母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之前的传统教育是“我交给你一个可爱的孩子,明天,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家长较少或没有参与孩子的教育教学,一方面的原因是缺乏参与的渠道。家校微信群为家长参与教育提供了平台。首先,家长可通过家校微信群了解子女每天在校的成长,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地关注子女的成长,明晰其下一步的努力奋斗方向;其次,教师可通过家校微信群向教育子女存在困难的家长提供帮助引导或推荐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类书籍,使这一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强化,引起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4.榜样示范的引领
榜样教育是一个涉及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德育理论和实践要经常面对的重要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能用人来建树。”“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5](7)。榜样教育作为中国基础教育常用的德育方法之一,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展开进而影响受教育者,利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相应的榜样,以启发、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榜样的为人处世、行为思想,符合儿童爱模仿的心理特点,且形象具体易于被孩子们接受并乐于效法,因而被广泛推崇。榜样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家校微信群发挥学生之间的榜样引领作用。家校微信群的开通,教师可通过图片、小视频及编辑夸奖文字的形式,在微信群发布学生在校完成作业、活动参与、获奖情况等,对于有突出表现的同学在家校微信群中进行表扬,树立正面典范。在家长的督促下、同伴的引领下,这将是一种提高学生积极性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将榜样引领作用发挥到最佳,进而将个体荣誉、学习行为,转化为班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查询、推送方便快捷,足不出户学生便可了解身边、国内外讯息,家校微信群可通过正面的信息风暴激励受教者的日常行为向榜样看齐,例如在群内推送“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无不是在为受教育者设立行为标杆,起好榜样带头作用,为受教育者树立正面形象。以微信作为榜样引领的基础平台,构建家校之间的榜样学习共同体,以此优化受教育者的行为。
二、家校共育中微信群运用的阻力及成因分析
家校微信群的良性运用推动着数字化教学的发展,使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但网络从始至终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家校微信群的运用方式方法不得当,那么效果可能微乎其微。面对家校微信群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加强家校微信群的运用敲响了警钟。
1.信息内容传播的失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何况网络是一个符号的世界,网络教育的管理不能有效地对人的肉体进行限制,因没有主体而失去控制的“对象”,管理的范畴逐渐消失,对身体的体罚随之消失。微信作为信息沟通方式的时间由来已久,但将微信结合教育运用于家校合作却一直在摸索,一系列不良信息因缺少一套完备的规章管理制度体系而在群内泛滥,以下面两种表现为例:一方面家长为了让子女受到老师的关注,给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用各种语言吹捧教师,教师的一个简单通知便可能换来无休止的“收到,谢谢老师”“老师您辛苦了”,没有“营养”还可能导致重要信息被掩盖,给部分未能及时查看通知的家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不必要的困扰。另一方面家长的炫耀、求关注,晒出孩子外出游玩的照片、自己的家庭背景等,引起不必要的攀比之风,给普通家庭带来压力。部分家长甚至在家校微信群发布各种集赞、拉票评选、产品推销等信息,教师和家长碍于情面不能直接发表反对意见,双双为难。信息的不可控阻碍家校微信群的持续发展,还削弱班级微信家校群初期的开展效果。
2.应试教育管理的束缚
科技时代在进步,但应试教育对中国基础教育产生的巨大而不可逆转的影响却有目共睹,阻碍着学生自身的发展,教育教学的创新未能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自然离不开应试科目的成绩,心理研究表明他人对自己学业的热情期待可以转化为推动自己努力进取的强大动力,并促使自己学业成功及良好品德的形成及发展,“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了这一观点。不同的期望态度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最终学生的发展便过渡到“马太效应”,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看似公正的应试教育实则是不公平的,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抹杀学生的能力,剥夺学生的个性。叶澜面对寒假刚开始的各类补习班时曾提及:“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形态。我们都知道要落实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我认为这种状态如果不走出来,生态恶化还要继续。”1996年4月12日,李岚清同志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指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它的危害:一是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二是教育内容主要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三是违背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6](3-7)
3.教育主体参与的缺位
学校教育要借助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支持与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结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力量的关键,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无疑是二者结合的最好形式,不论是对学生成长还是对学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任务,家长只需要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管理即可,缺乏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意识。部分家长一心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其他方面漠不关心;有的家长认为自身教育水平不高,不具备与学校、教师一起管理孩子的能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薄弱、注重成绩忽视育人,内容和途径都较为单一;再者教育的集权化使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角色定位不准确,过于“尊师”使参与内容有片面性,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家长低估了參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最后放弃参与学校教育的管理。
三、家校共育中微信群有效运用的策略
现如今,家校微信群已成为家校沟通中最常见的工具,其良性运作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使其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沟通协调的作用。如果对家校微信群进行改善并加以合理的运用,家校沟通将更方便、快捷。因此,根据家校微信群中存在的弊端,用正确的方式打开家校微信群对于家校共育来说至关重要。
1.群规建立:家校完善沟通方式
自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是两个相对独立又不可分割的环节,家庭教育是具有针对性的个性教育,学校教育是具有纪律性的大众教育,既然强调纪律性,相应地家长就应当尊重学校合理的规章制度,服从家校微信群中老师的合理安排。家校微信群作为一个群体的交流沟通平台,需要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合理的规章制度,以避免后期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在使用家校微信群时“有据可循”。班级文化、班级精神在微信群中都会有所展现,教师可在群公告中加入班级的文化愿景、学生的个人愿望及班级的集体目标,让家长入群时便明晰自己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并感受浓郁的班级文化。家校微信群采取实名制的方式进行备注,例如学生的姓名+所属关系,以此增进班级内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彼此了解。家校微信群是班级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的缩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团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规章制度,教师在制定班级章程时,可多方面听取家长在规章制定过程中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最终制定出符合本班班级建设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家长认可。
2.职责分工:家校凝聚教育合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整体的发展,最终目的并非单方面传授知识或技能,通过教育我们将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地健康发展。正如我们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1+1>2并不是1+1=2的效果。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社会机构,宗旨在于培育具有良好身心素质能力的学生主体,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和推动社会发展[7](97-99)。家庭教育作为接受最早、影響时间最长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能代替的。面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教师和家长遇事时应当群策群力,共同助力于家校合作。家校微信群由班级教师作为主导力量,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促进家校合作。“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不易弯”,教师或者家长的单方面力量是薄弱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成长道路上的各方力量,明确各自在家校微信群中的职责,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创造良好的微信群环境。家校双方分工合作、相互学习的同时共同进步,家长既参与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又减轻在校教师的负担,使得家校共育的效果更为凸显,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3.资讯分享:家校加强交流深度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增强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意识是小学家校合作的优先策略。家校双方的交流内容不能仅仅停留于在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所犯错误等问题上,应当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教师和家长可以有针对性、选择性地交流分享学生的个人爱好、人际交往等多方面信息,双方相互引导和强化,多角度、多维度地进行交流。教师可通过家校微信群分享一系列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文章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适合孩子的身心成长,及时发布关于学生的重要信息,打消家长的顾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班级添加微信公众号,完成进一步的拓展学习,建立起常见问题的索引,以实现真正的家校共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家校合作方式是多样的,都建立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微信作为一个很好的平台,对接学校和家庭,让双方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合理高效利用好微信,让家校合作变得更有效[8](117-118)。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信息交流,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家校微信群作为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网络沟通平台,在参与家校共育中时虽有着些许不足,但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育作用,说到底还是看使用者本身。只有合理地运用好家校微信群,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手段,不断变革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使教育合力由“教师+家长”扩展到“教师+家长+学生+家校微信群”,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相辅相成,共同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李璐,杨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家校微信群的运用现状及改进策略[J].汉字文化,2019(10).
[3]王晓慧.诉求契合、角色扮演与隐匿性——关于“家校通”问题的反思性考察[J].教育科学研究,2011(03).
[4]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瓯江校区黄海霞,李忠琼.家校合作用力要巧[N].中国教育报,2019-09-12(009).
[5]袁文斌.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6]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J].人民教育,1996(05).
[7]贺文静,田夏彪.学校教育的优势去哪儿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2).
[8]巢少琼.基于微信平台的小学家校合作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9(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理白族文化认同‘复合基因的教育传承机制研究”(编号:14YJC880068);2020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家校共育中微信群有效运用的策略探究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田夏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