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友宏
摘 要: 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以体验式学习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理念,学习被置于各种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生活并准确表达内心体验。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 高中 体验 作文教学
引言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体验式作文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但目前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对象多为小学生、初中生,对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涉足较少。本文以高中作文教学为研究内容,以“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体验理论”为突破口,以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探索,为推动作文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方法。
1.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1.1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基本内涵
1.1.1概念的界定。
1.1.1.1体验
“体验”一词的语义出自《淮南子·祀论训》:“圣人以身(亲身)体(体验)之”。不同的学科对体验的界定也是不一样的。最系统提出体验范畴的是狄尔泰。
从研究现状看,研究者对体验的定义虽然多,多是一种活动和结果,对体验的研究,从认识论角度研究居多(即将体验作为一种认识方式),从本体论,价值论角度研究较少(即将体验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及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由此我这样定义体验:体验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使个体生命意义发生、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1.1.1.2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提倡教学过程的互动。这种教学实质是关注人的生命特性与精神世界,以及对教学本真意义的执着追寻。它的宗旨是引发高中生对人生、生命和自我生存状态、精神建构的思索,抒写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使主体价值获得提升。
1.1.2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特点。
1.1.2.1主体性
体验式作文教学关注主体的体验。高中生比初中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接触面,主体意识更强。“体验不是单纯的认识论概念,而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即不止是心理的,内部的感受,而是整个身心的参与,介入,实践……”①作文的过程是学生的心理与生理、感性与理性、情感和思想等复合交织的活动过程。体验的过程正好内在吻合于高中生,对外在世界的接受与内化于外在世界的统一的过程。
1.1.2.2生成性
写作,源于一种生命的觉醒,源于心灵对世界,对人的一种惊喜和感悟。体验的过程是心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体悟是生成的基础。叶澜认为教育学的原点是对“生命的体悟”。体验的本质特征是自由与创造,它是知、情、意呈现为一种运动、激活和新质生成状态。王国维说:“有我之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②在这里,体验的过程不是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主体主动通过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1.2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意义
1.2.1回归生活,走入作文之源。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心理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里刘勰提出了“物—情—文”的转化过程,也就是“物—意—文”的转化过程。“物”指的是社会现实生活,“意”是指作者的写作意识。以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作文和学生生活相脱节,尤其和当代学生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相脱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重于单方面的输出,忽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原因是作文教学只注重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忽视由“物”到“意”的第一重转化。体验式作文教学认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必要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作文便只是空中樓阁、海市蜃楼。因此,要重视第一重转化的过程,使“意”在写作者心中油然而生,使“意”到“文”的转化水到渠成。
1.2.2体现作文特点,提高作文质量。
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能提高作文的质量。体验式作文教学,主要是针对高中生作文过程中普遍出现的缺乏体验、忽视内化等问题而提出来的。因为只有当主体对客体产生了体验、领悟,客体才会进入主体的内心结构,与主体交融、用身体去亲身经历、体察,而且用脑去思考、探究,用心灵去意会、感悟,才会内化为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这不仅是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需要,而且是开发潜能的需要,更是激发自身的生命活力、积累人生经验、促进自身社会化的需要。体验使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不但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经历过程与方法,进行知识的内化、情感的升华,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作文质量。
1.2.3发挥主体性,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
体验式作文教学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关怀。余秋雨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③在作文体验中,学生投入的不仅是理性,还有情感、态度、理想。彰显生命的力量,展现生命的意义,体现了生命存在的方式。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置于认识的对象之中,“既做演员,又是观众”,让他们投入地“扮演”进入他者的处境,将滋生的意识融入对象世界。当学生把这种体验自觉自由表现出来的时候,这种体验已经融入主体的血脉之中。这时,文字为灵魂代言,文字构筑精神家园。使教育成为愉悦生命成长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
2.高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现实依据
2.1.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1.1自主性。
高中生已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常常表现出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自我意识趋向明显。
2.1.2不平衡性。
青年初期的高中生从生理特征方面看,已发展成熟,心理发展相对于生理发展而言,却表现为滞后的状态。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同步,具有异时性和不平衡性。
2.1.3闭锁性。
高中生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由于知识不足和缺乏社会经验,易产生自我意识的盲目性、幼稚性,他们开始摆脱孩提时代那种盲从、幼稚的心理,常常表现出一种“闭锁”心理。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产生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空间,开始寻找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有着太多梦想和期待。
2.2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由于高中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社会接触面日趋广泛,学习内容比初中更复杂。高考和现实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高中生认知的自觉性较初中有了明显加强,他们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的思维已初步体现出流畅性、灵活性、洞察性,即思维反应迅速,有适应性和应变力,能畅发自由联想。这一阶段,他们能合理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伴以日趋成熟的审美情感,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把握。高中生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独创性,不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喜欢独立思考问题。
2.3高中作文教学困境
2.3.1重结果,轻作文体验。
迫于高考压力,我国高中作文教学基本上还是限时作文,即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其实,真正的作文过程是先有对生活的体验,然后才有对生活材料的提炼和加工,形成在纸面上,正所谓“有感而发”。事实上,一篇作文的成型不是像一个工厂的“流水线”,过了几道程序也就“定型”了。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对生活的发现,因为它是通过感受认识对象、环境的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写作主体是“人”,作文的过程是“人”体验的过程。没有了体验,也就失去了作文的前提。
2.3.2重写作指导,轻批改讲评。
教师批改作文随意浮躁,评价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评分档次拉不开,以40分的作文为例,好作文32分,差作文25分,仅有7分差距,更不用说偶尔一位同学的套题作文,居然骗过了老师的“慧眼”,成为班级中的“范文”。这对于那些平时精于阅读苦于写作的同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公平的。另外,高考评改作文的过程令人质疑:如此庞大作文数量,几个批改作文的老师如何不急?试想,如果90秒评一篇作文,试問:真正停留在学生这篇用了十几年智慧编织,为几十年幸福打造的作文上的时间还剩多少?
目前,我国高中作文教学除了以上问题之外,还存在理论基础薄弱、模式单一的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尚缺适合我国高中生的写作训练教材,从国内已有训练教材看,写作原理几乎同出一辙,缺少完善体系,缺少科学的阐述。要解决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要关注作文的主体——高中生,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是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最终目的在于解放人的心灵。作文教学要以“自我体验”为切入点,通过高中生内心的体验,激发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感受到作文的快乐。
注释:
①孙绍振.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②张良杰.雪莲新蕾.序言[Z].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③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西方体验美学的超越性结构[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2]陈炳文、张良杰.语文教育学[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1.
[3]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