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要不要试着做个诗人?

2020-05-14 13:38黄晨
美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二阶喻体通感

黄晨

黄晨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硕士。

曾任北京大学校广播台主持人,获年度优秀主持人奖。

曾就职于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现任豆神大语文全国王者班项目总负责人,大语文顶级名师,长期位居家长满意度榜首。

思晨创意写作联合创始人,研发并教授小学中低年级写作课,学艺贯通影视、文学,熟谙政策导向与大众需求,教龄近十年,培育学生万余名。

参与策划并主播喜马拉雅平台优秀音频节目《莎翁经典》,深受用户欢迎。散文、影评、产业观察等作品散见《文汇报》《Vista看天下》《广电时评》等报刊杂志。

童诗写作小妙招之二

陌生与出框

陌生化是诗歌趣味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我曾经见过不少孩子花了很长篇幅描写秋风,所写到的意象是秋姑娘、黄蝴蝶一般的落叶、瓜果飘香、辛劳的农民伯伯。不是说这样不对,但是它们确实太常见了,是所有人条件反射一样一拍脑门就会想起来的描述,如果你还费力气去写它,往好了说是中规中矩,不见惊喜;往坏了说就是平庸偷懒,没有原创。既定的描写套路就像个框,把大家限定住了,而如果写诗——尤其是写诗——特别需要“出框”,写别人没写过的特殊表达。

于是我们的体系里有一节课叫“新鲜喻体”,要求孩子们不满足于写“天空中的云朵像棉花糖”这样的句子。好的喻体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一要没听说过,新颖陌生,从没想过它可以和本体有联系。比如有个孩子形容一个在妈妈脸上绽放的笑容,说它像绾住的绳结忽然松开。二要具体细致,越具体,得到的那个喻体就越有个人特色,越“出框”。比如笑容绽放的那一刻,美得像家旁边的那片池塘里小乌龟划水过去漾起的涟漪。三,喻体虽新鲜但一定要有美感,描写笑容温暖可以,但喻体万万不可以是暖气,否则妈妈的笑容暖得像个暖气片,那就很灾难了。

当然拟人也可以带来陌生感,让你的描写出框。比如这首《威尼斯的夜》(节选 四阶学员 宋雪妍)当天空喝饱了酒,脸上泛出阵阵红晕/晚归的小艇打起哈欠/让这水城的湖面推开一个又一个涟漪。天边的红不是夕阳西下的光,而是天空这个醉汉晚餐喝酒喝太饱,两颊起的红晕。水里的涟漪也不是因为风吹或者船过,而是小艇在归途中困倦,打哈欠吹出来的。下面这首《火锅》也同样妙。《火锅》(二阶学员 刘枚枚)炭火 /忙碌得涨红了脸/食物/在汤中热出了汗/看那/红橙黄绿蓝/宛如/生旦净末丑/在台上/唱念做打演/于是/酸甜苦辣咸/都化作/喜怒哀乐愁。好好地吃火锅,结果吃出人生百味,吃出上帝视角。炭火和食物上演大戏,味道不是味道,是人间的悲喜剧。这也是敢想敢写的结果。当然这首诗除了陌生感,节奏和韵律还特别好,这简直是意外之喜了。

二阶孩子的诗作里,有一首《朝阳》我格外喜欢,非常有童诗的趣味。《朝阳》(二阶学员 华倚正)一颗太阳/正与燕子对话/“你好啊,我要起床了。”/太阳火红的睡帽冒了出来/“摘下帽子吧,今天可不是圣诞节。”早上初升起的太阳,我见过不少形容,比如像是在奋力挣脱地平线、像雷打不动的闹钟、像一枚边缘焦脆的荷包蛋,都不错,但都少点陌生感。这首把太阳写成一个刚睡醒的戴着睡帽的小家伙,它的睡帽实在太火红,让燕子在一旁产生了误认,还嘲笑它搞错日子,没到圣诞节结果戴出了红帽子。这首诗这么短,但好处多到可以写一篇小论文来说。我今天集中说里面的陌生。太阳的宏大感、权威感,被一只小燕子的调侃甚至讥诮所消解了,这就是陌生。这里写到的俏皮对话,这种你一言我一语交谈推进的写法,也让诗的声音产生交迭,既还原了小朋友对话的感觉,又让叙述新鲜不枯燥。这种对话式写法,在古诗词中也不少,比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又比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短短几行诗词,都能营造出对话的意韵。对比一般描写来讲,也算是“出框”的尝试。

童诗写作小妙招之三

留白与跳跃

这算是在文字表达上的支招。诗的语言是要留白的,话不能说得太满。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同学文章写得好,描写很厉害,可一到写诗却不温不火。什么是留白?我们从一个修改的例子说起。

有个同学在创作时问我,自己憋了半天写了几句春风,但读起来却不怎么像诗。我看了一下,原句是这样的:春风犹如一群嫩绿的精灵,挥动魔杖,点亮了雪白的玉兰花/春风就像一位画家,悄无声息地把世界变成了一幅绿色的水墨画/春风就像一名音乐家,和百灵鸟一起谱写了一首美丽的春之歌。虽然还不够“陌生”和“出框”,但放在散文里,这算是还不错的句子了。我告诉他,这辈子第一次写诗,觉得难写是正常的。可以试着先不管题目要求的通感技法,先围绕题目“春风”写一小段,可以夸赞它、吐槽它、写它带给自己的感觉。写出初稿之后,再试着读读改改,在里面加入通感。具体到这首,我看倒先不着急加通感,可以先改第一遍,让这几句读起来更像是诗。

于是,在这个原则下,且不管其他的技巧,先做些删减和断句,让诗歌的形式感更强一点,改后的效果是这样。《春风》(改后) 一群嫩绿的精灵,挥动魔杖/点亮雪白的玉兰花/一位画家,悄无声息/把世界变成绿色水墨画/一名音乐家,和百灵鸟一起谱写/美丽的春之歌。删掉的词有:主语“春风”、喻词“犹如”“就像”、助词“了”“地”“的”、量词“一副”“一首”。这些词删掉后,并不改变句意,不影响句子的通顺,反而让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凝练集中,句子读起来更干净利落。尤其诗的标题是“春风”,每一段的主语就可以不重复地写出“春风”了,因为含义自明。

下面这首《春风》的留白就不错,《春风》(二阶学员 马紫涵)绿了叶,红了花/空气里荡漾着快乐/被你赋予了娇嫩的粉红/你,人间永恒的馈赠。揣测一下,如果是文章的语言,就应该绵密得多,表达同样的意思会写:“春风,你把叶子吹绿,把花变红,你让空气里荡漾着快乐。这快乐被你赋予了娇嫩的粉红色。你,就是人间永恒的馈赠。”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小段,明显小诗人的写法更加精炼而有节奏感,可以找找她删掉了哪些不那么重要的字词。

还有一种话说得太满的情况,是因为在核心场景前的铺垫太多——大家习惯延续写记叙文的经验,觉得一定要“从头说起”。其实诗歌不用,诗可以从一个意象出发开始写,尤其对小诗来讲,最重要的并不是叙事完整清晰,而是有一个能让人记住的场景。所以,如果开头太长,而又不够出彩,不妨大胆删掉。二阶学员的诗作里有一首我很喜欢的《钢琴声》(二阶学员 石佩夕)就做了删节。原诗前半段描写的是:诗人走进一间屋子,发现是一个琴房,里面有个美丽的小姐在弹琴,弹的是《秋日私语》,琴声很动听,让诗人站在那里入神地听。这第一大段其实都是在为后面描写钢琴声做铺垫,像是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但是对整首诗来说,就让读者等得有点久了。

于是删节后,诗歌从听琴声开始写,直接进入对琴声的通感、拟人描写。 你闭上眼/听到了她的可爱/你伸出手/将这琴声牵起/与之共舞/你与它跳跃、旋转/不肯停下。在这段之后,本来还有一段对弹琴的小姐姐的外貌描写,但是离“钢琴声”的主题也略远,有点发散掉了。因此删节后,直接跟下一段:你睁开眼/那小姐仍坐在那/你不忍打扰她了/悄悄地退出去/刚拉开门把手/她却回眸一笑/朝你轻吐出一个单词/你没有听清/但看她的口型/知道了/她说的是“晚安”/哦/晚安。这样改后,诗歌一共就两段,一段写闭上眼听钢琴声,一段写睁开眼看弹琴人。至于这人是谁?在哪弹琴?长得怎样?弹的哪首?都成为谜团。这不但不影响诗意,反而让整首诗维持住一种朦胧浪漫的美感。顺便提一下,我尤其喜欢整首诗最后两句“哦,晚安”,小诗人在此处的留白特别好。这里的意思是表示恍悟“哦,原来她说的是晚安呀”,还是:我也回答她“哦,晚安”呢?不得而知。这也算是诗人最后留下的小谜团了。意蕴就藏在这个绝妙的结尾。

你发现了么?诗歌的留白会造成一种跳跃感,叙述未必求全,甚至有可能顺序是连不上的,中间挖了不少空。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所以大家不妨试试,如果你写了一首诗,感觉有点长,写得面面俱到,那看来是要动斧子了。这时候你可以先尝试删除最不重要的一行,读读看是不是影响理解,如果没事,再试试删去周围的几句。或者你可以反过来,先删掉一段再说,删掉后如果发现有点连不上了,那就再从回收站里找回来一句。通过这个小技法,可以使诗歌跳跃,有味道。

(未完待续,本文将分三期连载)

猜你喜欢
二阶喻体通感
说通感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通感修辞很美妙
二阶矩阵、二阶行列式和向量的关系分析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二次函数图像与二阶等差数列
喜马拉雅
非线性m点边值问题的多重正解
从问题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