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荨麻疹的证候分布和方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2020-05-14 08:02司富春陈向娟
中医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方药风邪荨麻疹

司富春,陈向娟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荨麻疹为西医学病名,其来源是因古希腊人发现,有人在接触荨麻后局部很快产生风团,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该植物有一定关系,所以称为荨麻疹[1]。中医学对于该病病名的记载主要是根据其症状及发病原因而定,有“瘾疹”“风瘙”“风骚隐轸”“赤疹”“白疹”“风瘩瘟”“瘩瘟”“风矢”“风疹瘙疮”“鬼饭疙瘩”“风乘疙瘩”“气奔”“赤白游风”“游风”等病名。《黄帝内经》有关于荨麻疹的论述,自唐代孙思邀的《千金要方》开始,治疗荨麻疹的方药逐渐丰富起来[2]。中医学认为荨麻疹与素体禀赋不足、外感风湿热或饮食生活失调有关,强调辨证论治,指出“无风无湿不痒”。《黄帝内经》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又“心主血”,故认为此类疾病多为“湿热隐于血,外受风邪所致”,可从风、湿、气血3个方面论治[3]。西医学认为荨麻疹的病因比较复杂,约半数以上病例找不到原因,其发病机制并非都是免疫机制,其中一部分为非免疫机制。目前,西医治疗仍以抗组胺类药物为主,但停药易复发;中医治疗从辨证论治出发,采用病证结合的治法,对治疗和延缓病情发展有一定作用。笔者收集近六十多年中医诊治荨麻疹的文献,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结合中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总结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规律,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分别以“荨麻疹”“中医”为检索词,对1958—201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4—2019年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1981—2019年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收录的中医诊治荨麻疹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收集。

1.2 文献选择标准

1.2.1 纳入文献标准

纳入具有明确辨证分型和完整治疗方药的临床研究和个人经验类文献。

1.2.2 排除文献标准

①研究内容重复发表或重复引用的文献;②方药不完整文献;③综述类文献;④西医、针灸、拔罐、中药熏蒸等非内服方法类文献。

1.3 研究方法

证型名称和分类按照《中医诊断学》[4]相关证型标准。方剂功效分类标准按照《方剂学》[5]相关标准。中药名称、功能分类和归经按照《中药学》[6]和《中药大辞典》[7]相关标准,若1味药有数种归经者,按数种归经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编程建立数据录入系统,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

2 结 果

共纳入文献208篇。

2.1 荨麻疹证型分布

208篇文献共计17个证型,累计出现频次372次。见表1。

表1 中医治疗荨麻疹文献中证型频次分布

2.2 荨麻疹证型要素分析

对荨麻疹17个证型进行分析,归纳出12个病机要素和5个脏腑病位。病机要素中实证8个(477次,73.61%),依次为风邪(175次,27.01%)、热邪(121次,18.67%)、湿邪(81次,12.5%)、寒邪(46次,7.1%)、燥邪(28次,4.32%)、血热(19次,2.93%)、瘀血(5次,0.77%)、痰邪(2次,0.31%);虚证4个(171次,26.39%),依次为气虚(88次,13.58%)、血虚(64次,9.88%)、阴虚(10次,1.54%)、阳虚(9次,1.39%)。脏腑病位包括脾(33次,40.24%)、肺(24次,29.27%)、肝(14次,17.07%)、肾(9次,10.98%)、胃(2次,2.44%)。

2.3 荨麻疹症状分布及聚类分析

208篇文献共计症状81个(包括体征、舌、苔、脉象)。对频次≥10次、百分比≥0.51%的44个症状采用R型系统聚类法进行分析,聚成5类,结果见表2。

表2 中医治疗荨麻疹文献中症状聚类分析

2.4 治疗荨麻疹使用方剂分布情况

208篇文献共计方剂333首,其中成方46首、自拟方232首。成方使用总频次为10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多的方剂是玉屏风散(14次,3.93%)、桂枝汤(13次,3.65%)、消风散(9次,2.53%)、当归饮子(7次,1.97%)等,见表3。其功能分类使用频率较高的是补益剂(29次,28.71%)、解表剂(24次,23.76%)、治风剂(16次,15.84%)等,见表4。自拟方因无明确归类标准,未对其进行功效分类。

表3 中医治疗荨麻疹文献中方剂频次分布

表4 中医治疗荨麻疹文献中方剂类别频次分布

续表4 中医治疗荨麻疹文献中方剂类别频次分布

2.5 治疗荨麻疹使用药物分析

208篇文献共计使用中药243味,总用药频次为4 107次,其中出现频次≥50次的药物由高到低依次为防风221次、甘草215次、当归149次、白鲜皮129次、白芍127次、蝉蜕122次、荆芥121次、黄芪113次、生地黄108次、赤芍103次、白术96次、桂枝93次、地肤子88次、牡丹皮86次、茯苓77次、刺蒺藜74次、生姜70次、大枣69次、川芎60次、麻黄60次、连翘59次、黄芩58次。

243味中药按药物功能分为45小类。对每类药中出现频次最多的首位药进行统计,具体见表5。按药物功能进一步合并用药总类别,归为20大类,具体见表6。其中补虚药、解表药和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补虚药为第一位(971次,23.64%),主要包括补气药(556次,13.54%)、补血药(343次,8.35%)、补阴药(51次,1.24%)、补阳药(21次,0.51%);解表药为第二位(922次,22.45%),主要包括发散风寒药(634次,15.44%)、发散风热药(288次,7.01%);清热药为第三位(889次,21.65%),主要包括清热凉血药(354次,8.62%)、清热燥湿药(266次6.48%)、清热解毒药(160次,3.90%)、清热泻火药(90次,2.19%)、清虚热药(19次,0.46%)。

表5 中医治疗荨麻疹文献中药物小分类频次分布

续表5 中医治疗荨麻疹文献中药物小分类频次分布

表6 中医治疗荨麻疹文献中药大分类频次分布

243味中药归经频次和频率依次为肝经(2 013次,20.06%)、脾经(1 859次,18.53%)、肺经(1 794次,17.88%)、心经(1 317次,13.13%)、胃经(1 091次,10.87%)、膀胱经(763次,7.6%)、肾经(495次,4.93%)、胆经(263次,2.62%)、大肠经(252次,2.51%)、小肠经(99次,0.99%)、心包经(77次,0.77%)、三焦经(10次,0.1%)。

2.6 治疗荨麻疹使用药物聚类分析

对频次≥10次、频率≥0.50%的80味药进行R型系统聚类分析,聚成5个类别,具体结果见表7。

表7 中医治疗荨麻疹文献中药物聚类分析

3 讨 论

对荨麻疹证型、症状的分析结果表明:此病涉及的17个证型中,湿热内蕴证、风寒证、风热犯表证、气血两虚证、风邪袭表证、卫气不固证占比较多;对较高频次的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归纳为湿热内蕴证、血虚风燥证、风热犯表证、风寒证、气血两虚证5类证型;治疗荨麻疹所用药物以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的5类方剂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热内蕴证、气血两虚证、血虚风燥证、风寒证、风热犯表证等证型,此与通过频数分析得出的成方剂型大体一致。对荨麻疹治疗方药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发现治疗荨麻疹的药物多具有补益气血、疏风止痒等功效。荨麻疹发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所致,病理因素涉及风邪、热邪、气虚、湿邪、血虚。因此,临床用药时需将补气、清利湿热、益气固表相结合,同时配合饮食禁忌、环境卫生、心情调摄、健康规律的作息和锻炼,对该病的治疗可起到一定的作用[8]。

猜你喜欢
方药风邪荨麻疹
讨厌的荨麻疹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基于智能算法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数据挖掘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日民众反对医保取消“汉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