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针气海穴法联合镇肝解郁汤口服治疗郁病30例*

2020-05-14 08:02:20典迎彬
中医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解郁指针

典迎彬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医学“郁”的内涵是指在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条件下形成的以“结聚而不得发越”“抑而不通”等为特点的一种状态[1]。郁病是以脏腑紊乱、气机不畅、阴阳失调为主的复杂的综合症状和体征表现,具体表现为内郁杂合而致的内在自我感觉脏器紊乱表现如腹胀胁痛、痞满嗳气、便秘噎膈、厌食不寐、月经不调等,以及郁久外散的外在不自主的极度不适之征如现疲乏眼涩、烦躁易怒、筋惕肉困、指趾麻胀、周身不适等[2]。近几年,郁病患者呈明显增长趋势。很多患者虽然服用了大量保健品和西药,但副作用较多,最终导致脾胃功能下降[3]。中医外治和内治相结合的方法可从外到内、从点到面、从个别症状到综合症状进行治疗,效果好,且具有稳定性。2018年6月—2019年6月,笔者采用指针气海穴法联合镇肝解郁汤口服治疗郁病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郁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1~60岁,平均(42.35±9.05)岁;病程6~31个月,平均(20.22±2.82)月。对照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0~67岁,平均(43.52±8.53)岁;病程5~30个月,平均(21.01±2.32)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郁病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脘痞嗳气,嘈杂泛酸,咽中异物感,善思多虑,心悸,神疲头昏,烦躁易怒,颧红盗汗,不能胜任工作和生活等。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医外治和内治相结合的方法。外治法采用指针气海穴法,方法:先采用中指“以指代针”点按气海穴,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以中指指尖对准气海穴,腕关节做顺时针旋转,采取由浅层皮肤到深层肌肉、由轻到重的点法,先在皮肤层顺时针点揉5 min,每分钟60次,此时以中指下有吸附感为好,且患者感觉气海穴处松软舒服为度;再逐渐加力下点按至肌肉层,顺时针均匀点揉10 min,每分钟80次,此时力透皮下,以患者感觉气海穴下肌肉有发散性微微热胀感为度;最后用中指尖垂直点振法操作3 min,以患者感觉小腹部甚至腰部有透热感为度。每日治疗1次。内治法采用镇肝解郁汤口服,药物组成:川牛膝30 g,生白芍30 g,麦冬30 g,玄参30 g,生龙牡各 15 g,龟板15 g,代赭石12 g,生麦芽30 g,川楝子12 g,柴胡6 g,青蒿9 g,谷精草15 g,葛根15 g,川芎12 g,鸡血藤30 g,海风藤30 g,炒枣仁30 g,石菖蒲30 g,浮小麦30 g,桂枝9 g,砂仁12 g。每日1剂,水煎,取药汁150 mL,分早晚2次服用。

对照组给予逍遥散口服,药物组成:柴胡10 g,当归15 g,白芍12 g,白术12 g,茯苓15 g,甘草6 g,薄荷6 g,生姜6 g。每日1剂,水煎,取药汁150 mL,分早晚2次服用。

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间隔2 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郁病的疗效判定标准。治愈: 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情绪基本稳定。无效:症状、情绪均无改善。

5 统计学方法

6 结 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4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郁病患者疗效对比 例

7 讨 论

郁病通常病程较长,若治疗不当,久之导致情志内伤、营卫不顾。该病主要病机是气机升降失调、阴阳平衡紊乱,以阳气不足、脏腑亏虚为本,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为标,出现诸多表现如昏、乏、燥、烦、麻、颤、胀、疼、干涩、眠差等。中医治病必须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的思维模式。气海穴乃人体益气培元固本之要穴,有疏导任脉、调一身之气的功效[5]。《针灸资生经》云:“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6]笔者采用指针气海穴法,原因有二:其一,点穴无创无痛苦,可以免去患者心理之恐惧,且具有解郁安神的作用;其二,采用“以指代针”较长时间在独穴上操作,比一般按摩点穴力度要大,可以增加刺激量,将穴位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7]。指针气海穴法分为三步操作,足足用了18 min,且频率由慢到快,力度由轻到重,体现了推拿点穴“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的操作规范[8],同时也体现了此手法力宏、劲足、气厚的独特优势,最终发挥了气海穴益气、补气、行气、化气、调气的综合协同作用,使气贯全身、内外通达。郁病在内总归为脾胃不调、肝郁痰扰、心神失宁,故治宜培元固本以和气、理脏腑。指针气海穴法益气以增胃之消化、助脾之健运,使脾胃后天之本顺达和调、生生不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此方可逐郁抗邪;行气可使肝从条达、气顺舒畅,疏肝理气,化痰散郁,气机舒畅则可开郁达外;补气可生血益脑养心,气足血旺上荣头脑则脑主神明安,气足血旺贯养心窍则心主神志宁,如此可散郁于无形。此三方面达到了“治本”,调整了郁病“郁、虚、乱、杂”的内在根源,通调了郁病内在的诸多邪因。郁病外在表现无外乎周身不舒、关节不利、乏力气短、精神闷闷,故治宜疏理调整以顺气、利肢节。指针气海穴法化气可使气窜经络、流注周身、透彻皮毛,如此则周身荣、关节利,从而气力倍增;调气可调内攘外,舒畅情志,如此则神清气爽、其乐融融。此两方面达到了“治标”,纠偏了郁病“闭、乏、困、卑”的外在表现。总之,指针气海穴法具有操作简单、作用迅速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笔者认为采用中药方剂治疗郁病既要遵古守训,方药须取其君臣佐使而不乱,又要论今探微,明晰在社会快速发展大势下的复杂综合征表现;既要辨证论治,又要对病攻症。“头目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其脉弦……”[9]是对郁病综合症状和体征的描述,而古人均以镇肝类药为主治之,但是结合当今郁病的变化衍生,在镇肝基础上加大解郁之力,才能大获全胜。镇肝解郁汤是笔者根据郑玉玲教授临床治疗郁证经验总结出的经验方,此方紧扣郁病“昏、乏、燥、烦、麻、颤、胀、疼、干涩、眠差”等症状,选方用药以镇肝养阴、解郁养心、安神为主。方中牛膝归肝肾而入血分,可引血下行,引火下行,引药下行,此处重用之可发挥引肝阳下行的作用,同时其具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的作用[10],可综合发挥治郁病之头“昏”和肢节“麻、颤”的作用。代赭石味苦,质重沉,降气化郁,镇肝降逆,除烦止吐,《长沙药解》谓其“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泄郁烦……疗惊悸”,可治郁病之心“燥”、胃“胀”。龙骨、牡蛎重镇潜阳、敛心安神、止烦定惊,龟板滋阴疗虚、益精填髓,白芍酸甘化阴、柔肝调达,此几味共用可调治肝风妄动、虚火升散,治郁病之心“烦”、眼“干涩”。玄参滋阴抑火除烦,《医学启源》载其“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神农本草经》谓其能明目。麦冬生津除烦,《本草分经》称其能“润肺清心、泻热生津”,《神农本草经》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玄参、麦冬在此共奏滋阴增液、安神解郁之效,又合龟板、白芍平冲以增柔肝存阴之效,共治郁病之“燥、烦、干涩”[11]。柴胡、茵陈、川楝子、生麦芽、谷精草合用,旨在起到疏散作用,其中柴胡平肝火、解郁邪、散表热,茵陈利湿解毒、通肝胆郁阻之气,麦芽、谷精草有助散热疏肝理气之功,此几味共治郁病之“麻、胀”等郁阻不通之症。葛根微扬轻散,可解肌开腠理。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活血行气,可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葛根、川芎共用,可发挥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作用,治郁病之“胀、病”。鸡血藤、海风藤通经活络,可使郁邪从经络散泄于外,治郁病之“颤”。酸枣仁养心敛阴宁神,石菖蒲化湿开窍解郁,浮小麦敛阴液、散热邪,三药共用,可保内存,除外郁,安神解郁,治郁病之“眠差”。桂枝内通经脉,外实肌肤,可冠调全方之升降浮沉,有集诸效专攻本证之妙。砂仁和中州,醒脾胃。桂枝、砂仁合用,共奏化气平冲调中之效,可防诸药杂合不调。纵观全方,既遵循了古典经方的统领作用,又体现了辨证用药的辐射作用,最终起到一网全收的功效[12]。

本研究表明:指针气海穴法联合镇肝解郁汤口服治疗郁病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猜你喜欢
解郁指针
冯明教授解郁化痰法论治月经后期经验初探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3:12
垂悬指针检测与防御方法*
软件学报(2020年6期)2020-09-23 07:31:52
开郁二陈汤治疗中医妇科疾病验案举隅
解郁消痞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
中成药(2019年12期)2020-01-04 02:03:14
健脑解郁黄花菜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11-17 13:04:02
偷指针的人
娃娃画报(2019年5期)2019-06-17 16:58:10
为什么表的指针都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
基于改进Hough变换和BP网络的指针仪表识别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42
ARM Cortex—MO/MO+单片机的指针变量替换方法
指针在C语言中的作用分析
河南科技(2012年18期)2012-08-15 00: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