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5-13 14:12麦倩怡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音乐

麦倩怡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音乐元素的使用能够有效调动语文课堂的氛围,为课堂教学增添不一样的色彩,也能够有效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语言文字和华美音符之间的融合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音乐;小学阶段;语文教学

对于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将语文课堂变得既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又能够达到语文教学活动应有的效果,是一项值得探讨的任务。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彰显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要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对汉字的品读和赏析能力。然而,受制于学生年龄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尤其是在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的引领方面,更是难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多数仅靠教师的反复讲解。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在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穿插音乐的元素,将将其有效运用到课堂之中,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能够让教学活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音乐为媒,为“情感”穿针引线

“真情诉诸言,则为诗;真情形诸声,则为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语言文字和音乐都是人类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两者从起源上来说是相同的。美妙动听的音乐不仅能够给听众带来美的感受,更能够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有着重要作用。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设置上看,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情感类”的文章。小学生在理解领悟这一类型的文章时,由于年纪较小,人生经验也不丰富,往往会存在对课文内容理解不透彻等问题,也加大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难度。

比如,某教师在讲授《怀念母亲》一文时,课堂上设置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教学环节也环环相扣,课件上还展现了很多与学生互动的内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踊跃地与教师和同学互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高涨。然而,笔者看着热热闹闹的课堂,总觉得课堂内容有所欠缺。整体来说,虽然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但学生在学习之后,却只是感受到语文教学的轻松,没有真正理解季羡林老先生所要表达的对母亲的殷切思念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由于学生年纪尚小,缺乏丰富的体验,无法真正领悟到作者心中的孤苦无依和对母亲和故园的怀念之情,只能由教师讲述。正因如此,语文也失去了原有的“抒情言志”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教师应当规避这种向学生“强行灌输”文章主旨的做法,要采用合理的方式,让学生对作者的感情实现“感同身受”。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借助音乐的力量,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课文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中配备的多媒体设施,播放《母亲》这首歌曲,让学生在乐曲中实现心灵的平静,从而也为课文内容的正式讲解酝酿情绪。在课文讲解之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用《故梦》这首曲子作伴奏,在唯美的音乐声中将作者的缕缕幽思娓娓道来。在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由思念母亲升华到思念祖国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将整节课堂教学活动推向高潮。“玉叩能旋止,人言与乐并。”三首乐曲的使用不仅没有让学生因文章流露出的愁绪而消沉,反而沉醉在课堂教学之中,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自己内心,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突破。

二、音乐为景。为“文本”造势设境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和领悟的过程。作者所表述的一切情感均隐含在其撰写的文字之中。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将作者撰写的优美的文字转化成脑海中形象生动的图像,再通过这些脑海中的画面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这也是阅读的基本意义所在。因此,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都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思想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字内容。然而,就情境创设而言,音乐的使用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情境的领悟力,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桥》这篇表达共产党员大无畏牺牲精神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内容讲述之前播放《为了谁》这首歌曲,以此来引出课堂教学的主旨与中心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在课文内容讲述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和暴雨、山洪相关的句子时,可以播放一些暴雨和洪水的声音,为课堂教学增添紧张气氛。在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命运交响曲》,来烘托紧张有度的课堂氛围,从而在音乐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中人物之间出现的矛盾和相应的冲突。在课文讲述的最后,教师可以用风笛曲《勇敢的心》作为教学活动的结尾。“繁音忽已阕,雅韵诎然清。”让学生在激情动荡过后感受到浓浓的哀伤,从而在音乐的渲染中激发对文字的理解和领悟,短短的一节课,学生仿佛经历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山洪之夜,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音乐为趣,为“朗读”锦上添花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教师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如何充分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将平平淡淡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抑扬顿挫的口头语言,从而在言语表达中传递作者的内心情感,是实现学生将自身感情和文学作品互相融合的有效手段。教师要让小学生学会朗读,并将朗读看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元素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充分调动听觉感官,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感受到文字和音乐之间的碰撞融合,从而将朗读活动的开展推向更高的层次。

例如,在教授课文《荷花》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音乐的力量,将小提琴协奏曲《沉思曲》作为朗读的配乐。在缓缓流淌的乐曲声中,学生的个人感情也实现了充分的流露;在教授文言文《伯牙绝弦》时,教师可以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减少学习文言文的枯燥乏味之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选择音乐,但在音乐朗读中教师要注重朗读形式的指导。比如教师的个人示范朗读应当放在课堂的开始环节,帮助学生系统性地感知课文。而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朗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情感的表述。集体配乐朗读则适合于气势磅礴的文章,所配的音乐也应当以雄浑壮阔的音乐为主。除此之外,对于诗歌、文言文教学来说,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性别的不同,分为男生女生两个小组,并让小组进行分開朗读,从而体现节奏之美。在选择配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对音乐旋律和节奏的把握,音乐的播放音量也不宜太过响亮,防止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总而言之,一节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就如一首优美的音乐,由序曲引入,主旋律加深,再用尾声来重申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好音乐的作用,将音乐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辅助手段,选择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音乐来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思考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学生的阅读感受,活跃语文课堂氛围。然而,不论教师利用音乐实现何种效果,都应当始终将音乐定位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要把握好音乐使用的分寸,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也应当重点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要秉持着高雅的情趣。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插上音乐的翅膀,实现教学质量的“飞翔”。

猜你喜欢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音乐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