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安怡
摘要:笔者以为,在高一打基础阶段,语文教学应注重发挥课文直击心灵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体验情感。笔者以《拣麦穗》《项脊轩志》为例,谈谈从语言层面、文章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的“一语三文”教学法出发,实施以情动人的教学,直击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基础;以情动人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语言打基础的学科,也是情感作铺垫的学科。只有将语文课承载的滋润学生心灵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把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精神传承下去。虽然广东高考采用全国卷,但是仍然使用粤教版的教材。
粤教版高一教材,必修1采用活动单元认识自我,必修2采用活动单元体验情感,都是在发挥语文教学情感铺垫的作用。在高一打基础阶段,教学应该注重语文本身的情感铺垫作用,所以,笔者选取了两篇课文,以直击心灵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体验情感。
一、勿忘儿时初心
必修1活动单元,有王海桐《北大是美丽羞涩的梦》等篇目引导学生勿忘儿时初心,但除了第一单元的活动内容,应更加关注到其他课文,同样围绕“认识自我”这个目的编排课文。
张洁的散文《拣麦穗》,讲述小女孩大雁学习大姑娘们拣麦穗,那些无忌童言说出的儿时梦想,以及她与卖灶糖老汉的真挚情感,是一篇有笑有泪的文章。笔者通过“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法,期待达到直击学生心灵的目的。
1.语言层面
作者本来是以“捡”麦穗为题,为什么改成“拣”?
从语言层面打基础,让学生掌握“炼字”的技术,“拣”比“捡”,除了有拾掇之外,还有挑选之意,引出了姑娘们拣麦穗时的细心,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2.文章层面
然而,现实终将与梦想有差距,唯有大雁把她的梦想“大言不惭”地表露出来,引起了二姨们的讥笑。这里采用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当时的情景,包括大雁的纯真以及对二姨们的不满,在文章当中,鸭子“嘎嘎嘎”的笑,与课堂收到的效果相映成趣。
3.文学层面
笑过之后的“泪”,要做到猝不及防,才能让学生在情感反差中,体会文学的独特魅力,才能真正起到直击心灵的作用。
(1)老汉是那个真疼“我”的人
同样是分角色朗读,卖灶糖的老汉与大雁的对话:关于老汉说入土,大雁的着急;大雁的着急,老汉又立刻去哄。感受大雁与老汉真挚的情感。
这里需要引导的是二姨们与老汉的对比,二姨们对大雁的梦想是“讥笑”,而老汉是尊重,待“我”长大之后,老汉就没再叫我“小媳妇”了。
(2)老汉为什么疼“我”
给卖灶糖的老汉做一个身份证,学生可以发现,那个春节时候给人买灶糖的老汉,其实他并没有家。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與人之间单纯的情感,近似于相依为命的情感依托,大概“我”是个馋嘴没人疼的小孩,于是庆幸得到了卖灶糖老汉的眷顾。
(3)“我”与老汉
去送他、等他,却等到了另外一个人。
小火柿子,是一个喜庆的意象,在得知老汉老去之后,大雁看到小火柿子想哭,但仍然不能抹杀文学当中初心不灭、希望不减的作用,犹如鲁迅《药》里面的那一个花圈,给人以革命后继有人的希望。
4.文化层面
情感的铺垫到这里就差不多了,要真正直击心灵,还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课堂上,笔者与学生说到笔者与一个教师的相处情景:
那个老师承担着高中三个级的教学,后来他生病了,才知道他的工作量需要找很多人才能很好地接替。在他病退之后,我经常遇见他,从前庞大的身躯,瘦成了竹竿,我才知道原来他有那么高。他经常在操场一圈一圈地散步,碰面时,我们都会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直到有一天,收到学校发来关于他的讣告。
我忘记了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我们聊了些什么,那一次竟然是最后一次见面,我们却没有好好告别。
看到操场上有一个瘦成竹竿的人在一圈一圈地散步,我想,是不是他知道我想要跟他告别,故意来让我见最后一面,我跑向操场,追踪他的身影,迎面走来,我问:“是你吗?”见到的,却是别人。
说到这里,笔者哭了,学生也哭了,大概他们也想起了在他们并不漫长的经历中,可能也遇到了一些人悄然离去,不要忘记当初想要有的珍惜,珍惜现在还能相处的人。
二、关注内心情感
必修2活动单元有老舍《我的母亲》等篇目引导学生关注内心情感,但除了第一单元的活动内容,更多应该关注到其他课文,同样围绕“体验情感”这个目的去编排课文。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表面上写景状物,实际上记录家中兴衰过程。笔者继续通过“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法,期待达到直击心灵的目的。
1.语言层面
文言文有疏通字词句的任务,这就落在语言层面上。
其中对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描写,有助于学生理解敝帚自珍的道理。项脊轩虽不豪华,但承载着归有光关于童年、关于家的记忆。
2.文章层面
先有家中诸父异爨,后通过老妪的介绍,回忆先妣和先大母的关爱和期待,都是归有光情感铺垫之处,添加归有光大器晚成的资料,可让学生明白归有光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感。
不单是亲情,还有爱情。归有光成家之后,妻子与他在项脊轩里面学字的情景,妻子归宁时候给家中姐妹介绍阁子的话语,都是围绕着项脊轩展开的。
3.文学层面
(1)为什么第一段修葺项脊轩,而妻子死后不再修葺的对比,这是对学生由此及彼能力的培养。不单是归有光,这更是人之常情,生活无所依托之时的了无生趣,即使是满载回忆的项脊轩,睹物只能徒添思人之情。
(2)与学生争论“妻子死之年手植,亭亭如盖”到底是谁种的树?
应该是妻子种的树,才能引发归有光无限感慨。
4.文化层面
虽然这是夫妻之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需要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正是这种情感有所依托,我们才渴望承载情感的建筑不要拆,物品不能丢,让情感有所依附。
于是笔者让学生写睹物思人的短文。有位学生写道:
旧居阳台西晒,需要挂窗帘。旧居有一人,因为抽烟,经常站在阳台,那人经常给他讲故事,在西晒的阳光照射之下,映在窗帘之上,身形格外高大。后来那人去世了,他们也搬离了旧居,很久之后因为收拾东西回到旧居,同样是西晒的阳光,即使窗帘挂满了灰尘,依然期待能有映在窗帘之上那高大的身影,然而却不能有。
人的成长发展需要多种养分的滋养,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求真、向美的感情。
三、结语
对于课本的学习,不能只讲阅读、只讲理解,更多的应该是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有心灵的触动,使得语文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该使语文课堂成为探讨人生真谛、聆听心灵交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