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奎铭
摘 要:理想的教育是用教育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会生活。但在现实中教育理想受到师资力量、生活群体、实践内容的制约,产生了教育的差距。未来教育发展应用“五同”教育理念实现理想,用劳动教育方式加强实践,用空间、时间、生活缩小教育差距。
关键词:教育本质;教育展望;教育实践;教育理念
进入新时代,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比例越来越高,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渴望得到更好的教育的愿望更为迫切。展望未来中小学教育,我们是否能够实现教育理想取决于我们要走什么样的现实发展道路,是否能形成理想的教育模式。理想教育和现实教育如何有效衔接,是时代和人民提出的新命题,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一、理想教育中教育、生活、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育来自生活,生活也服务于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说教育是实现理想国家的途径,理想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因为哲学王是乌托邦世界的统治者,是乌托邦的实现者[1]。因此,柏拉图反对家庭教育,主张要将儿童集中起来由城邦统一进行教育,实现教育的系统化和国家化。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吸收柏拉图观点的基础上,主张培养具有德行的公民,培养有文化的君子。人的德行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的,一类是道德的。理智德行得自于教学,伦理德行则得自于生活习惯[2]。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生活是围绕教育的空气,赋予教育灵魂[3]。
2.教育需要实践来检验,实践验证教育成果。王阳明曾提出“知行合一”,也是“心即理”的观念。他说:“《大学》指出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又立个心去恶。”[4]在这里,王阳明的“知”与“行”都源于心,而心就是“理”。随着世界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丰富,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当然也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标准。
3.理想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更是理想生活和理想实践的展示。所以,在这里就更能明白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扩展为以活动(包括心里的发展活动和社会活动)为中心;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之“什么是学校?”中提到:“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能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5];等等。这些教育理念都是在述说教育、生活、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现实教育中教育、生活、实践三者的现状
1.现实中的教育差距是一线教师的差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PISA2015数据考察中国东部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报告中指出,学校资源对城乡学业差距的影响较大,其中主要的差距是教师质量[6]。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大幅提升,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很突出,四五线城市教师学历显著低于一二线城市教师学历。由于城乡学校的资源差距问题,学生学业差距也十分明显。
2.现实中的教育差距是生活群体的差距。美国詹姆斯·科尔曼教授科认为,社会资本由社会结构内部那些能给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的要素组成,在教育人事资本再生产中社会资本会表现为教育上的社会闭合,当父母围绕子女的生活主题进行交流时,会建构起包括父母参与和代际闭合在内的高闭合度,父母、子女、子女教师、邻居、子女同辈群体家长彼此之间会有充分的交流,子女会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本[7]。
(1)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本造成的差距。在PISA2015数据报告中显示,中国东部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中,城乡学校在学生资源、家庭资源、学校资源、学校管理及学业表现方面的差距,除学校资源外,生源及其家庭资源、学校管理特征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研究发现,乡村学校的学生资源、家庭资源、学校资源、学校管理以及学业表现中的绝大部分指标显著低于城镇学校;学生资源在解释城乡学业差距方面的贡献度最小,而家庭资源贡献度最大。
(2)生活环境造成的差距。1964年科尔曼收集了美国各地4000所学校60万学生的数据进行大量的分析;1966年,他向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史和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报告中显示,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而且相对于白人差距越来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物质水平和条件造成的。而调查结果发现,黑人和其他弱势少数民族后裔(拉丁裔和印第安人)相对比白人中产阶级缺乏一种改变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科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self esteem(自我评估)[8]。受種族肤色等因素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影响,这些处于弱势的学生,自我评估比较低,他们觉得环境过于强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觉得没有盼头,学习士气比较低,从而造成学习成绩差,与白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3.现实中的教育差距是实践内容的差距。实践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补充,是对单一学习方式的丰富,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高水平的夏令营,还有平时的美术鉴赏、国际科学报告、高水平的艺术欣赏等,这些只可能在资源集中的大城市获得。比如新数字报告中显示,北京地区的青少年在各个判断指标上都要高于来自深圳和南京的青少年。除此之外,父母受教育水平也是青少年群体内部新数字鸿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在新数字鸿沟的各个判别指标上得分越高,这一影响在家庭数字设备拥有量上尤为突出,数字设备不仅是课堂之外的补充学习工具,也是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管理、自我检验的过程的辅助工具。
三、理想教育和现实教育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理想教育
1.用“五同”教育理念来实现理想。“五同”是指師生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教育、同成长。这不仅是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深刻认识、杜威“学校即社会”“以课堂为中心”扩展为以活动(包括心里的发展活动和社会活动)为中心的延伸,也是对国际主流教育“书院制”的再扩展和再提高。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学校资源达到一定标准时,再增加资源投入并不一定能提高学业表现,此时学校管理是学业表现的主要因素。通过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助力学校实现内涵发展。在城乡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名校或优质教育中介机构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提升办学水平,缩小城乡学业差距;二是通过集团化办学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三是加强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引导学校形成自主发展意识,提高乡村学校自主发展能力,精准地制订战略计划,助力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2.用劳动的教育方式来加强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是实现“知行合一”、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途径,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一是劳动教育在实践育人方面,要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二是劳动教育在实践效果方面,要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让学生劳动真出汗、真劳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用“空间、时间、生活”缩小教育差距。“空间、时间、生活”是扩大城市间教育差距的主要因素,也是缩小城市间教育差距的主要路径。学校可以利用欠发达城市丰富的土地资源积极探索“教学、劳动实践、居住”未来教育的新模式,用“物理空间”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用“时间”弥补教学效率、用“劳动生活”给予精神需求。一是通过智慧教室建设,利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弥补学校的信息技术资源不足。二是扩大互动形式,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四个层次拓展合作范围,涉及管理层互动、合作教研、集体备课、现场观摩、听评课、教师家长间的交流研讨以及学生团队活动等多个方面。三是探索和实施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应用型教育模式,将研究型教师的研究能力、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课改探索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陈荣捷编.王阳明《传习录》详著集评[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杜威.杜威全集[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6]PISA 2015 Results (Volume Ⅰ) Excellence and Equity in Education[J]. OECD,2016.
[7]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贺国庆编.战后美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