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

2020-05-13 14:25龙华平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制约因素乡村振兴

摘要: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是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西部乡村振兴存在的制约因素,包括人口、产业、文化、土地、金融等,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部各省份必须找准制约发展的因素,对症下药,以多元手段,如构建绿色物流流通渠道、构建乡村振兴产业全景数据平台等,激发乡村活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7 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20)07-0121-02

一、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意义深远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8年,全国GDP达到13.46万亿美元,人均约为9630美元,十分接近人均GDP10000美元的发达国家标准,同时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亿多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但伴随着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是地区发展差异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化、落后地区的贫困顽疾难以根除、核心贫困群体脱贫越来越困难,这一情况在西部地区尤为严重。据贾晋(2018)的研究,按照各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排名,2015年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得分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天津、福建、新疆、广东和海南,除新疆外,其他9个省份全是东部地区省份。排名在后10的省份中,除安徽、吉林和山西外,其余都是西部地区省份。总体而言,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得分均值呈依次递减态势。说明我国的乡村振兴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战略是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补齐农村短板、实现持续治贫的关键。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大意义,将成为未来中国由大国到强国跨越、全面现代化进程的“稳定器”。

二、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制约因素

西部乡村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新农村已初见端倪。但由于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以及农业系统的异常复杂性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轉型,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根本消除。诸如乡村人口结构断层,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的土地撂荒以及乡村住房空心化,乡村治理能力落后,乡土文化、民族文化失根,等等,使得西部乡村社会在新时期乡村振兴中还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1.人口及经济制约。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素质低。随着我国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东部、中部地区城市,其中一部分渐渐融入到了城市中,成为城市的居民或“新市民”。乡村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失衡,农村普遍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经济总量比重较低。西部地区真正落后和贫困的人口是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历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都是最低的。此外,在西部地区水资源丰富,农村人口贫困的条件下,大规模水电资源开发过程中,淹没农田,征用土地,毁坏房屋、林木、农村基础设施等生产生活资料,产生了大量失去生活、生产资料的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阻断了他们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相比矿产、油气开发、修建道路等经济活动,水能开发过程中对当地农村人口的影响较大。据相关专家测算,水电站工程占用耕地的数量是公路修建的150倍,是铁路修建的64倍。

2.产业制约。首先,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农产品的附加值普遍较低,多数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不足。其次,乡村产业升级过程中同质化现象严重。西部地区一些地方政府忽视乡村地域区位条件、特色资源禀赋和目标消费人群,有的全县几乎每个乡村都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以及康养旅游作为发展方向。一些地方在现代农业领域,跟风升级现象也比较严重,不是“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而是“多村一业”“整乡推进”,走所谓的“集群化”和“规模化”的道路,导致很多农产品品种出现产量激增、销售困难的现象。

3.文化制约。从文化上看,西部地区有着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黄河流域文化,同时也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我国56个民族中有44个少数民族在西部地区分布最集中,但西部地区的地理与地缘特征造成了整个区域相对封闭与分割,形成了小范围、小规模文化发展状态,限制了西部地区文化的整体发展。此外,西部地区的乡村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乡村教育水平不高,乡村学校师资不足,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师队伍老龄化、知识退化、教学方法老化。又如教学规模逐年萎缩: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生源规模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在许多偏远地区和山区,远离县城和乡镇的村小、教学点支撑艰难。再如乡村教育对象的复杂化:乡村儿童的家庭情况复杂,留守儿童的思想问题也比较突出;乡村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文化和技艺逐渐消失,乡村民族文化生态陷入危机。

4.土地制约。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气候环境恶劣,资源短缺。从地理上看,西北地区沙漠戈壁干旱少雨,西南地区雨量充足但山地面积比例大,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占有面积高于全国水平,而整体的耕作效率却低于全国及中东部地区,耕地质量差,地形复杂,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降低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地缘上看,西部十二省份除广西外,其余11省区市均为内陆省份,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主要毗邻的国家也多为不发达国家。

西部各省份都是传统农业大省,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西部地区的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西部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激励农民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但把过去招商引资、吸引企业那套模式照搬到了促进乡村创业上,土地征用和买卖中也常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影响农民的权益,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严重阻碍农村产业的发展,这也进一步影响和制约着乡村振兴。

5.金融制约。金融发展滞后制约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西部农村资金大量外流、资金分配不均,使西部乡村发展缺乏资金动力支持。西部地区也缺乏结构完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存的金融市场体系,此外大型金融机构贷款投向偏向于各项条件相对较优的东部地区,而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相对有限,区域性金融机构又发展滞后,企业和居民金融意识比较淡薄,金融信用环境建设较差。

6.乡村治理落后,公共基础实施和服务体系滞后。伴随村民大规模离乡外出打工和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得村委会选举的投票率降低,使得西部地区在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认识误区和实际问题。如认识“模糊”,基层党建不能完全适应乡村发展和社会治理需要。工作“虚化”,个别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缺乏严实作风。引领“弱化”,缺少统筹谋划。骨干缺乏,乡村治理日常管理难、教育引领难、参加活动难、作用发挥难。村民在教育、户籍、养老、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低、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较高等问题,西部乡村医疗养老机构不能满足当地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还不健全。

三、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的西部篇需要准确把握各省份区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特质,掌握各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从而为乡村振兴实践选取适合的实施策略。

1.加强绿色资源保护,夯实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兴则文明兴,绿色资源是生态文明的基础。要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这就要求西部各省份在产业发展中,不管是工业、农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要坚持生态优先,产业要符合自身发展,还要符合资源特征,符合互相协作等要求。同时,西部各地要重视提升乡村绿化覆盖率,抓好进村通道绿化和环村林带建设,培育村林生态文化。

2.构建绿色流通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成为末端最后一公里的掣肘。西部地区乡村各地情况复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物流现代化”。西部地区各省份要深入实施农村公路网络化、农村自来水普及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信息通讯推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物流水平和农村电子商务水平,构建绿色流通渠道。

3.构建乡村振兴产业全景数据平台,综合运用区块链监测和大数据管理技术,建立乡村产业微观主体、供求信息、空间信息、重点项目等基础数据系统,完善农村产业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有关数据的全面观测、智能呈现、及时更新、多向传递和实时反馈。

4.返乡下乡的政策设计应提倡“就业”主导而不是“创业”主导,应加大西部地区返乡农民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农业场景中应用的相关培训,建议返乡创业农民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各种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构建下乡创业人员数据库,建立下乡创业风险预警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

5.将照搬城市建设“形象工程”和破坏乡村自然生态风貌行为纳入环保问责;对乡村生态建设领域公共财政投入资金进行重点审计,加强对乡村生态建设的群众满意度和带动农民增收绩效的量化评估,各种财政补贴扶持资金要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要投资主体和受益对象。

6.积极培育乡村建设的内生主体动力,大力发展乡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和平台,参与土地整理、流转以及乡村产业化项目建设中的增值收益分配;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探索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各类集体资源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优化配置,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解决西部地区乡村“谁來种地”问题。

7.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推进村民自治实践,严格践行以法治村,加强中介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如将供销社、信用社以及农业专业协会等纳入乡村治理架构实施村民自治;深入挖掘传统乡村治理资源,强化乡村内部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修菊华.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报,2019,(4):8~12.

[2]李蓉.浅议西部乡村社会发展及制约因素[J].新西部(中旬刊),2018,(11):25+43.

[3]吴理财.近一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兼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 [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5~22.

[4]杜伟,黄敏.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2~16.

[5]贾晋.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指数蓝皮书(2018)[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

[6]洪民勇.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龙华平,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经济。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制约因素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