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坚
【摘要】根据数学知识联系性强、数学学科抽象性的特点,结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的特点,探索多种形式的课堂导入,巧妙设计合适的课堂导入,能大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数学课堂变得轻松、自然而有活力。
【关键词】课堂导入;教学效率;小学数学;形象;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更能体现课堂的艺术性,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设计好课堂的导入,往往能让课堂大增异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一、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导入
数学是一门知识联系性比较强的学科,学习新知识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学好旧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在学新知识时教师要找准新旧知识点的联系,以旧知引出新知,搭桥铺路,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温故”很重要,它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新知识的起点。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复习旧知识进行设计导入环节。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课件出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这些图形你们还认识吗?大家说说。指名分别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简单的平面图形,我们把这些简单的图形称作基本图形。
师:这些图形的面积你们会计算吗?
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分别出示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大家能用这些图形拼成你喜欢的图案吗?
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基本图形选2-3个拼图案,老师抽选部分作品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图形是怎么得来的?
生:由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组合成的。
师:对,这些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组合图形。
师:大家看看组合图形,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呢?(让学生猜猜)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知识连接点是已学过的几种基本图形。因此,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回忆基本图形及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唤醒学生的思维,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拼组图形初步感受组合图形的形成过程,为探索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储备。通过这样的导入设计,学生温故而知新,很快学会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样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胜枚举,如,学习小数四则混合混算,可以先复习整数四则混合混算,从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等。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复习导入新课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老师如何设计。根据数学知识内在联系设计导入,这样的导入遵循了小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认知规律,体现了数学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可以化难为易,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设计导入
数学也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需要比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比较弱,小学生的思維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发展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学生需要借助一定数量的学习素材感悟数学知识,培养抽象思维。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颜色、声音、动作等感觉来进行思维。”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借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通过具体的操作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直观式导入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可以用一些形象的图画、学生熟悉的实物等教具进行导入,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老师分别举起牙膏盒、魔方、铁罐和皮球问学生:这是什么体?
生回答后。
师:你们真棒!(师举着牙膏盒)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长方体。师板书课题。
师: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生:铅笔盒、箱子……
师:同学们,请拿出长方体学具,跟老师一起认识一下它长什么样子的好不好?
……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认识长方体,并通过长方体学具,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长和顶点,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
2.活动操作式导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可以让数学学习更加形象。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通过活动操作的方式进行导入。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师:(举着一张平行四边形纸板)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大家看看,如何计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呢?(让学生猜想)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师:我们先给平形四边形变一变身,请同学们画一画,剪一剪,把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你能想到多少种方法?
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最后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了长方形。师指名演示剪拼的过程。
师:拼成的长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生:相等的。
师:长方形的长就是平形四边形。
生:底。
师:长方形的高就是平形四边形的……
生:高。
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底×高。
……
学生在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的动手过程中独立思考,并通过直观演示剪拼的过程加深印象,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快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且兴趣盎然。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导入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深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在学习的实践中获得愉快心情和体验,从而使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奇心强,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兴趣特点设计数学课堂的导入,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1.创设情景
情景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主题场景,进而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入到课程学习中,进行知识的探索与应用。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探索内容最贴切和情境,选取周围熟悉的、生动的、具体的生活素材,来设计导入环节。
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这节课时,有一位教师从学生喜爱的电影《流浪地球》导入。
课件出示电影《流浪地球》的海报。
师:同学们看过这场电影吗?感觉怎么样?
生:很震撼,很好看……
师:的确,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国际水准的科幻大片,值得一看。看电影也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哦!(出示电影票)瞧,这是我上次看电影的电影票,这上面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但今天我们只研究其中的时间,学习24时计时法。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创设一些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他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再如,在教学《小数除法》这节课时,可创设这样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六一儿童节,5位同学一起去肯德基庆祝,一共花了86元,他们商量好AA制,每人应花多少钱?”学生很快列出算式86÷5,并开始动笔计算,有的学生利用已有的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经验计算,有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把剩余的1元看成10角再除以5,每人又分2角。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小数除法的算理,再通过竖式展现再来,这样就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小数除法的方法。
低年级的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在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如能加进故事的情节或动漫的情境,往往会让一节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而有吸引力。特别是在一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要善于创设故事的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开启快乐的学习之旅。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喜羊羊要带我们去羊村玩,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想!
师:喜羊羊要先考考大家,只有通过它的考验喜羊羊才能带我们去哦。
学生计算并说出结果。
师:2+3是一位数加一位数,那20+3呢?
生:两位数加一位数。
师:20是个位是0的两位数,叫做整十数(板书:整十数)
师:2+30呢?20+30呢?
师:真棒,30也是一个整十数。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像第4题这样的计算。(板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无论是故事情境还是生活情境,都让学生感到亲切而有趣,既拉近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2.游戏式导入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争强好胜、爱表现自己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游戏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可以用游戲的方式进行课堂的导入。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些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些相关联的加法算式卡片。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抢答的游戏,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智慧之星?
听到玩游戏,学生们的兴趣马上来了,纷纷举起小手进行抢答。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师:玩完抢答的游戏,我们再来玩开火车的游戏,看看哪一列火车跑得快。火车火车哪里开?
生:火车火车这里开!
游戏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灵动。学生还在游戏中复习巩固了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游戏导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在游戏中思考、探索和发现,在游戏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问题引入
小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设疑,在课堂的依始处设疑,通过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会让课堂更有吸引力。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李老师逛书店,看上了这套书,每套书14元,如果买10套,要花多少钱?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接着,我又问:“那如果买12套呢?”学生没能及时做出反应,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买10套书很容易算出来,求买12套要花多少钱有什么好方法呢?有没有办法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知识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口算出结果,再启发思考如何动笔进行计算。课始的疑问导入有效启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提问有效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4.设置悬念
小学生好奇心极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就会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导入时设置悬念,更能吸引学生去探究学习。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教师可以拿出一块石头问学生:“这块石头不是长方体又不是正方体,如果要计算它的体积怎么计算呢?”老师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是啊,石头它是不规则的物体,怎么去计算呢?”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却没有学生想到合适的办法。这时,教师拿出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说:“这个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却能帮助我们算出石头的体积,你们知道它们怎样帮我们计算出石头的体积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来了,“长方体和水怎么就能算出石头的体积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思维变激活了,想到了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石头的体积。
课堂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开始,好的课堂导入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可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的,有时可以几种形式结合起来穿插运用,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声音、图像、动画辅助进行课堂导入,只要恰当设计课堂的导入,一定会让你的课堂锦上添花,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