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平措
摘 要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实施新课标改革方案。新课标改革方案的提出,使我国各个初级中学的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发生了策略性的改变,西藏农牧区小学藏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工作的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育部门针对西藏农牧区小学教学工作提出了“藏语文高校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即要求藏语文指导教师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使学生的藏语文文化素养更高,使学生藏语文知识内容储备更丰富,同时间接影响学生的各方面特长发展。另外,西藏农牧区小学藏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工作,对于学生优秀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有好处的。
关键词 小学;藏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8,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2-0176-01
在西藏农牧区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藏语文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来使学生的个人鉴赏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足够多的文學名著,来丰富自己的人文思想,最终形成恰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我国小学部门的藏语文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传统藏语文教育教学观念形成的诟病影响深远,通过新课标改革方案很难调整学生的藏语文阅读习惯。在这种情况下,藏语文指导教师需要提高对学生阅读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最终使学生的藏语文成绩得到提高。
一、我国在西藏农牧区小学藏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生在接受藏语文阅读课堂教育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尽管我国小学早在几年以前就开始实施新课标改革方案,但是以前传统的小学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带来的影响持续不断,给小学生日后的个人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消极影响。常见的影响弊端表现为:众多小学生在接受新课标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工作中,缺乏自主进行藏语文知识阅读的积极性。另外,造成这一表现的原因往往还与藏语文指导教师脱离不了关系。由于藏语文指导教师没有形成新课标改革教学意识,所以他们在对学生进行藏语文阅读教学时,虽然有涉及高效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但是仍然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机械性的阅读知识传授。也正是因为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不积极、不主动的表现。
(二)小学生的藏语文阅读知识储备缺乏丰富性
由于我国传统的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只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涉及到的文章,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是受到严重局限性影响的。对于当前我国社会而言,学生要想能够发展成为视野开阔。能力超强的全面人才,就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阅读储备量。当然,小学生要想到达这一水平,就要多多接触课外读物,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知识面。但是在传统藏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藏语文指导教师是绝对不允许学生在校园内阅读课外读物的。我国传统教学观念认为,课外读物是会影响小学生正常学习的。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他们无法合理规划、安排自己的课外阅读时间和课内学习时间。所以,藏语文指导教师最应该做的工作任务是: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并且教育学生学会控制自我,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行为限制。
二、我国在西藏农牧区小学藏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方面采取的正确策略分析
(一)藏语文指导教师必须尽早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
正确的西藏农牧区小学藏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应该是从指导教师入手的,要求藏语文指导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令自身教学理念能够与新课堂改革方案达到高度一致。另外,藏语文指导教师的个人教学理念将会直接决定,该指导教师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进行藏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这便要求藏语文指导教师必须有着“课内读物和课外读物同等重要”的教学观念。
(二)藏语文指导教师必须不断进行学生阅读教学知识扩展
不论对于哪一个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指导教师都是他们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无形中对他们的学习和做人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藏语文指导教师要想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得到双重提高,需要在日常课堂阅读教学工作中要求和鼓励学生去接触数量丰富的文学作品,并且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之后,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例如,藏语文指导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文学作品阅读专用课堂”。这种类型的专用课堂可以是一周举行一次,或者是一个月举行一次。教师在“文学作品专用课堂”中,要求学生举手发言,给其他学生推荐最近自己阅读的文学名著作品,并且学生们也可以将自己认为经典的描写段落摘录下来,跟其他同学分享这些经典内容。
三、结束语
对小学生进行藏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有关西藏农牧区小学藏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从藏语文指导教师入手,要求藏语文指导教师首先要形成新课标改革观念。只有藏语文指导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发生改变,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指导,最终提高学生的藏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贾慧婷.小学藏语文微课教学设计实施效果调查分析——基于拉萨市某小学的调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03):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