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凌佳 黄朝阳 郝道欣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论述了产业链与学科链结合的必要性,这是产业发展的必须条件、是高校及科研院所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培育人才的重要环节。提出了基于学科链与产业链特点,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要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推动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关键词】 学科链;产业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落实和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办法,带动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热潮。作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主要源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然而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是各高校、科研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1]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科技即为第一生产力,高校及科研院所想要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就要将自身优势与国家社会发展、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将学科链与产业链合理衔接。但在推动学科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的实际工作中,以下问题亟待解决:科研队伍如何适应产学研合作新形势、新变化?如何营造更加良好的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协同科研环境?如何引入市场化机制快速有效引导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这些都是摆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对此,文章围绕制度环境、市场需求、体系建设等三个维度,对高校及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现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基于产业链与学科链衔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对策研究,为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全面协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1、制度环境分析
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主要来自于科研工作者,因此,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及激励措施对其科技成果的转化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发现,不少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科研选题方向上只重视研究问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而忽略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与实用性。[2]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10%,与发达国家40%-60%的水平有较大差距。[3]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存在大量成果闲置。目前,科学评价破“五唯”呼声强烈,教育部办公厅也专门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旨在引导以一种全方位的综合视角来把控评价体系改革。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中亦指出,应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把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科研人员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2、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目前,高校及科研院所产出的大部分科技成果往往处于实验室小试阶段,还需经中试、试产等各个阶段,距离规模生产还存在不小差距。不仅如此,即使是中试成功的样品,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也存在失败的巨大可能性。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需要跨越“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两大障碍,前者是指没有资金的支持,基础研究难以向应用研究转化,后者则是指应用研究要实现应用化和商业化,仍有非常高的技术和创业风险。[4]因此,市场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考验是巨大的。目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是自办企业、合作转化和技术转移等,除第一种自办企业外,其他两种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都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这就意味着企业需承担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过程中的巨大风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非常有限,其更愿意将资金投入一些“拿来就能直接投入生产”的成熟技术及成果,或者以产学研“四技服务”为途径来开展科技合作以保证企业收益。
3、成果转化体系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亦需要懂市场、懂专业、懂投资、懂法律、懂知识产权等多方面交叉的专业人才。目前,不少高校与科研院所正在探索建立校内专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服务机构,但是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类型较多,成果、市场基础差异较大,不一定都具备机构建立的相关条件。由專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第三方机构或者中介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与市场联系的桥梁作为成果转化的必要补充,也是国际上不少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了不少为成果转化落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服务的科技中介,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科技中介还仅限于协助科研人员完成一些材料申报,专利、补贴申请,介绍相关企业等相对较为简单的程序性工作,缺少对成果技术价值的判断和挖掘,对相关产业的了解也不够深,[5]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相较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产业链与学科链结合的必要性
1、产业链与学科链结合是产业发展的必须条件
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创造的新产业新业态,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指出,未来将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布局一批重大基础工程,重点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基础前沿布局。《中国制造2025》不仅是先进制造业的建设目标,更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如前所述,高校及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摇篮,承担着大量的前瞻性、创新性研究工作,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因此,促进学科链与产业链的密切融合,才能使科学研究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
2、产业链与学科链结合是高校及科研院所发展的必经之路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在我国的第四轮高校学科评估中,“社会服务贡献”也被列为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完善和更好地发挥这一指标的引领作用,激励更多高校和学者投身社会发展和公共事务,应该成为我国高校学科评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6]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仍不够,科技成果在支撑和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学科链与产业链融合,科技成果为产业发展服务,亦使学科发展有不竭的“新点子、新动力”,逐步形成社会效益显著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7]提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社会影响力,建构学科发展-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体。
3、产业链与学科链结合是培育人才的重要環节
高校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变革的今天,如何培养“基础厚、口径宽、品德高、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并使之能够适应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促进学科链与产业链结合,可以以校企联合培养平台、校外企业导师、校外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能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的学习机会,令学生在求学期间了解专业应用领域和专业前沿,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一出校门就可以贴近产业实际应用。此外,促进学科链与产业链结合也能帮助高校预见未来社会人才需求,从市场走势分析人才需求导向,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三、基于学科链与产业链特点,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1、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
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对相关政策办法的贯彻与实施,坚持把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着力点,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结合产业开展科技创新,营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一是健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鼓励科技成果形成知识产权集群,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研究成果联合申请知识产权;制定详细的、可落地的成果转化相关制度,建立从转化申请到转化落地完备可操作化的制度细则;加大相关投入,对建设校企联合创新平台予以政策倾斜,为学科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对相关单位及人员评价、科研资金支持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之一,并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的相关单位及人员加大科研资金支持,着力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能力。三是做好机制建设保障成果转化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带好高校科研秘书、科研助理这支队伍,邀请企业高管、相关技术人员围绕行业发展对其开展培训与讲座,扎实做好技术转移转化从业人员能力建设。
2、推动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建设
结合高校学科特色及地方产业规划需求布局一批通用性或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对行业内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有组织地攻关创新,建设一批聚焦细分领域的科技成果小试、中试、熟化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等工作。一是有针对性地布局联合研发中心,推动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及国际产业技术合作交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广泛转移转化。二是瞄准产业需求,共建功能型平台,并打造服务师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双创空间,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有机衔接。三是建设中试平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着力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痛点、难点。
3、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与产业集聚地地方政府、企业、协会、学会、联盟、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加强沟通,共建服务平台、共享转化政策,布局技术转移分中心,在信息、人才、孵化空间、技术转移平台载体等方面开展共建,加强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和转化应用,畅通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形成集对接市场需求、促进成果交易、投融资服务等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一是推动行业联盟载体建设。推动高校与相关行业、领域上下游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盟建设,支持联盟承担重大科技研发与转化项目。发挥学会、行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团体优势,高校可通过积极承担相关行业协会任职工作,为国家行业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依托产学研协同共同体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二是搭建可与企业互通的成果转化信息平台,制定科技成果信息采集、加工与服务规范,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工作机制,畅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三是布局技术转移分中心,协助科技成果信息收集、发布与转化等服务工作。开设评估评价、知识产权等培训课程,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实例调研、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提高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着力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技术转移转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筠,黄竹君.高校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J].长沙大学学报,2019(3)45-47.
[2][4] 辛志虹.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9(8)90-92.
[3] 科技界的“小岗村”改革:职务科技成果产权“突围”记[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 /20/c_1125128370.htm
[5]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知识产权领域 专业化中介服务不可或缺[EB/OL]. http://ip.people.com.cn/GB/n1/2018/ 0730/c179663-30177375.html.
[6] 王晨,刘虹.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问题及启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06)6-10.
[7] 宋勤健.高校学科链对接地方产业链——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03)33-34.
【作者简介】
芈凌佳(1983—)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就职于东华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科技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