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20-05-13 14:34王申振成铭姚愔怡
理论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王申振 成铭 姚愔怡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005 — 03

引言

2020年新年伊始,我国大范围内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感染的肺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nCoV。1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的劲头。截止到1月29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省份均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社会治理体系及其创新得以有效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十九大对于社会心态的重要论述,是把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提高到社会治理的高度,并作出了通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来强化社会心态培育的战略决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激发了国内学者的深入思考(陈雪峰,2018;池丽萍,辛自强,2019;汪新建,2018;辛自强,2018a,2018b;俞国良,2017),各地也进行了一些颇有成效的探索实践(池丽萍,2018;史斌,2018)。为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做好疫情期间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为类似重大应急事件的社会心理服务提供可借鑒的有效实践,加快建设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对在疫情期间及后期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消除疫情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尽早适应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意。

一、疫情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上大致有“心理健康服务观”和“社会治理观”两种不同的观点。心理健康服务观将社会心理服务看作为个体心理健康服务的延续和拓展,强调了服务群体上的扩大。社会治理观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不是个体心理健康服务,而是社会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之一(辛自强,2018a),认为社会心理服务应重点解决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问题,而运用心理学策略和规律进行社会治理则主要体现了社会心理服务作为治理方式的功能(辛自强,2018b;2018c)。

毫无疑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是社会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之一。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和风险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应急管理体系已成为社会治理格局下的社会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王俊秀,2019)。

因而,疫情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质是在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和风险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整合心理学资源,应用于当前疫情重大社会公共应急事件,这就是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创新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实践。

二、疫情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科层结构的网络化组织

科层结构主要用于常态管理,具有极强的内生执行力,而网络化组织主要用于应急管理,能够调动协同行动来调用大量其他资源(Stalling,R. A.& Quarantelli,E. L.,198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由于其爆发时间短、数量大,单一的科层结构或网络结构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需要非制度化行动主体的参与,通过增加资源冗余的方式来提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韧性,因此需要采取复合了科层结构的网络化组织。

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成立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加强对全国疫情防控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担任一把手,负责统筹本地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协助”多主体协同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了最大化满足如此大规模的疫情防控,还需要专业机构、高校、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共同构建有机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共同体。

(二)根据不同对象分类管理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需要研判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实行分类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大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三类人员的分类服务与管理。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人员因病情严重,担心无法治愈和疑似人员因担心自身被确诊而产生的恐惧和疑病心理,应加强对其自身健康的理解程度,缓解其在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同时采纳积极的应对措施,协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针对一线医护、公安人员等工作人员心理负荷即将或已经达到极限的情况,引导其关注自身心理耗竭水平,要积极提供心理减压服务,协助其掌握宣泄焦虑、无助等负性情绪的方式方法,及时与家人沟通交流,为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同时与同事相互鼓励,建立临时心理互助小组,组建“夸夸群”,正面激励和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胜任感。此外要谨防异常精神亢奋者,引导其树立科学的认知,督促其合理作息,适当放松,确保身心健康。

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关注众多居家防护中的群体。针对普通大众所产生的恐慌、焦虑、过分怀疑等心理,引导其正确认识恐慌心理出现的合理和必要性,引导其觉察自身,认识自己。此外要谨防因大量阅读和摄入疫情信息或与人讨论疫情造成间接暴露,进而产生替代性创伤。还要防止过于乐观情绪的出现而导致的无防护暴露等问题,引导其正确认识到此次疫情的严重性,将自己视作普通大众的一员,强化居家防护也是为自己负责、为国家做贡献的意识。对于因疫情严重而产生无助感的人群,引导其多渠道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和互动,通过诉说感受来为自己或亲友提供心理支持。如果焦虑、恐惧和烦躁情绪难以控制,要及时指导需求专业机构和人员援助。

(三)建立一体化社会心理服务机制

面对突发的、大规模、传播迅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特别需要建立集疏导与干预一体化社会心理服务机制。一方面,构建高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机制。由于疫情爆发时间段、传染快、感染量大,使得部分民众持续性焦虑,大大增加了自身的心理压力,同时会诱发紧张不安等复杂情绪,如果不加以疏导,极易诱发、放大由疫情而引起的恐慌情绪,造成群体性恐慌。同时,人们对风险认知过程往往非常主观化,不同个体对相同的风险信息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而大部分群众对风险缺乏足够的了解,特别是在面对此次疫情中缺乏准确的研判能力,极易导致对风险判断的极化。基于此,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此次疫情中风险信息的及时公布与处理,建立疫情信息發布动态化机制,尤其需要在类似“两微一端”等平台上向公众发布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干预机制。应对疫情心理干预工作,应充分调动起高校、研究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等专业性力量,构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同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政府应当在其中承担首要责任,首先要在公职人员范围内普及、培训心理学知识、技能,提升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心理学专业素养,积极调动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公职人员参与到疫情防控的社会心理服务干预之中。其次,给予能够承担应对疫情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充分的信任和便利,打开绿色通道,让具有心理服务专业背景的人员参与到干预之中,同时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支持。各地政府可以牵头组织一批心理学专业服务团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线上可采取发布《心理预防手册》、心理学家面对面访谈、短视频等广大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最短的时间内普及到社会之中。根据疫情防控程度,线下心理干预团队可采取社区心理服务站上门服务的方式进行,对症下药,针对性、有目的地解决民众面临的心理问题。

(四)开发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系统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外界的探索极大程度上是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进行,而这也为大数据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构提供了可能。面对此次疫情,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作用,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系统。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对社交软件、网络媒体、公共行为与互动等海量动态数据进行采集,及时高效地获取这些能够反映公众认知、态度、行为等数据,同时根据相关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于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分析,就可以为社会心理服务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在心理学与大数据、信息科学的融合中,从计算社会心理学的仿真技术到大数据对数据系统的全方位支持(陈浩,乐国安,李萌,2013),使得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系统大有可为。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系统不再依赖抽样数据、不再关注因果关系等内容,这就使得决策者和研究者能够在宏观、复杂和动态的背景下对疫情下的社会心态进行实时动态把握。

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系统此外还具有极高的生态效度和实践的借鉴价值。由于该系统是基于公众大数据分析,是对海量数据的及时获取,其所观察的对象可以看作在自然状态下自主生成的反应其态度、观念等内容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调查问卷等自陈式量表所带来的社会赞许性回答的干扰。同时,该系统由于数据量大,因此蕴含有众多情境变量,研究结果更符合现实的需求。

三、总结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肆虐,民众对于安全的心理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部分,而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则是回应了民众的安全需要。此次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是为了减少因疫情爆发而导致的恐慌的社会情绪,改善失衡的社会心态,培育和引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增强民众对于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定力,提高民众在疫情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缓和当前社会心理冲击、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疫情快速传播中社会心理服务面临的种种问题,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和完善多主体参与的复合科层结构的网络化组织,最大限度地降低多主体协同的难度,最大程度地提高多主体协同的效率。尤其是要利用好当前丰富的互联网技术、资源、传播方式,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分析民众对于疫情的真实态度与心理,动态有效地检测预警社会心理和社会心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建议。同时,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广大心理学者、专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到应对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中去,为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建言献策,切实履行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参 考 文 献〕

〔1〕陈雪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03):308-317.

〔2〕陈浩,乐国安,李萌,董颖红.计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共同机遇〔J〕.西南大学学报,2013,(03):87-93.

〔3〕池丽萍.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反思〔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10):588-589.

〔4〕池丽萍,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应然与实然:基于全国12个试点地区的评估〔J〕.心理科学,2019,(04),978-987.

〔5〕傅小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J〕.人民论坛,2017,(02):124.

〔6〕史斌.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宁波探索〔N〕.宁波日报,2018-12-20(11).

〔7〕王俊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应急管理创新〔J〕.人民论坛,2018,(05),22-27.

〔8〕辛自强.“心理建设”或可上升为国家战略〔J〕.民主与科学,2018,(06):34-35.

〔9〕辛自强.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科学进展〔J〕.2018,(01):1-13.

〔10〕辛自强.观察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视角及其超越〔J〕.中州学刊,2018,(05):68-73.

〔11〕辛自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之需〔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9-01-18(11).

〔12〕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04):433-43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中药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新化县农用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
方言角色社会心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