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国内的翻译与研究状况简述

2020-05-13 14:21何云松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阶段

【摘 要】 本文对国内黑格尔哲学的翻译做了简要梳理,对国内黑格尔哲学研究状况做了简要的概述。认为其分为四个阶段:启蒙介绍时期(1919年以前)、传播融汇时期(1919-1949)、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6)、争鸣繁荣时期(1976-现在)。

【关键词】 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翻译;黑格尔哲学研究;阶段

相对我国传统文化来说,黑格尔哲学是外国文化。我国对外国文化的研究,与对外国文化的翻译是密切相关的。国内只有少数学者能够用德语研究黑格尔哲学;即使对这少数的学者来说,用汉语研究黑格尔哲学也是必要的,有时甚至比用德语更方便。大多数人则只能通过汉语了解黑格尔哲学。因此黑格尔哲学的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故本文概述国内黑格尔哲学的研究,首先简述黑格尔哲学的翻译,因为翻译本身也是研究的一部分。

一、黑格尔哲学翻译的梳理

我国黑格尔哲学的翻译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对黑格尔哲学的翻译仅有三本译作面世。王灵皋依据金田竹千代日译本《历史哲学概论》,同时参考1917年莱比锡出版社的德文本《历史哲学》,节译出《黑格尔历史哲学纲要》(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张铭鼎依据1929年沃尔特·约翰斯顿与莱斯利·斯特拉瑟斯合译的《逻辑学》英文初版,节译出《论理学》(上海:世界书局,1935)。王造时和谢诒征依据约翰·希布利的英译本译出《历史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这些早期译著都不是根据德文原版翻译的,译者本人对黑格尔著作和哲学也理解和把握不够,翻译质量说不上很高。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黑格尔著作一度成为我国西方哲学翻译主流。这阶段的译作有:贺麟译的《小逻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再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二版)。贺麟译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贺麟译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贺麟与王太庆合译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贺麟与王玖兴合译的《精神现象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贺麟与王太庆合译的《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贺麟与王玖兴合译的《精神现象学(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朱光潜译的《美学(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朱光潜译的《美学(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朱光潜译的《美学(第三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朱光潜译的《美学(第三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范扬与张企泰合译的《法哲学原理: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北京:法律出版社,1959)。杨一之译的《逻辑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杨一之译的《逻辑学(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梁志学、薛华、钱广华、沈真合译的《自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薛华译的《黑格尔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苗力田译的《黑格尔通信百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韦卓民譯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精神哲学》(20世纪60年代译出,因故当时未出版,经华中师范大学整理后2006年出版)。这一时期的译者一般能够从自己选定的德文原版出发,参考其他德语版本或其他外语版本进行翻译,而且译者大都曾在国外学习或进修过西方哲学,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因此译著质量较高。尤其贺麟、朱光潜、杨一之,成为黑格尔著作翻译的著名专家。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黑格尔著作翻译的势头渐降。这阶段出现的译著有:长河译的《宗教哲学讲座·导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8)。贺麟译的《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贺麟译的《黑格尔早期著作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宋祖良、程志民合译的《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魏庆征译的《宗教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上述译著质量参差不齐,除贺麟的译著至今得到学界认可外,其他的不同程度渐被学界遗忘。

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黑格尔著作翻译回归自然进展的轨道。这阶段出现的译著有:李瑜青译的《黑格尔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薛华译的《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薛华译的《哲学科学全书纲要(1817、1827、183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梁志学译的《哲学全书·逻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杨祖陶译的《哲学全书·精神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杨祖陶译的《耶拿体系1804-1805: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李智谋译的《小逻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黄昀、常培育合译的《小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王诚、曾琼合译的《精神现象学》(英汉对照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杨东柱、尹建军、王哲合译的《法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张作成、车仁维合译的《历史哲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王义国译的《小逻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张东辉、户晓辉合译的《黑格尔全集,第10卷: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1808-1816)》(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梁志学、李理合译的《黑格尔全集,第17卷:讲演手稿(1816-1831)》(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先刚译的《精神现象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刘立群、沈真、张东辉、姚燕合译的《黑格尔全集,第27卷: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郭大为、梁志学合译的《黑格尔全集,第6卷:耶拿体系草稿(Ⅰ)》(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邓晓芒译的《精神现象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沈真、张东辉合译的《黑格尔全集,第18卷:讲演手稿Ⅱ(1816-1831)》(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这段时期的译著补上了以往遗漏的黑格尔著作,一些黑格尔主要著作出现新译本(有的还不止一个),但翻译质量参差不齐。除了资深译者梁志学、邓晓芒的译本质量可靠外,其余的质量如何尚需经过时间检验。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西方哲学大家的著作已有汉译全集出版。但《黑格尔全集》的汉译的两套译本,分别由梁志学(已故)、张世英主持的两套班子翻译,其翻译都还在进行中。

二、黑格尔哲学的研究简述

我国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也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蒙介绍时期(1919年以前)。这一时期介绍黑格尔思想的文章只有两篇。马君武留学日本1903年撰写并发表在《新民丛报》第27期上的《唯心派巨子黑智儿学说》是我国第一篇介绍黑格尔及其思想的专文。另一篇是严复的《述黑格尔唯心论》,1907年发表于《广益丛报》第128期。两位学者以中国传统思想来理解和介绍黑格尔思想,其中误读在当时实属难免。

第二阶段,传播融汇时期(1919-1949)。这一时期传播介绍黑格尔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张颐、张君励、郭本道、朱谦之、沈志远、周谷城、贺麟、张东荪、唐君毅。张颐分别于1919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于192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共两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用英文写的博士论文《黑格尔伦理学说的发展、意义和限制》是我国最早一部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专著,也在当时引起国际哲学界较大反响。张君励懂日语、德语、法语、英语、拉丁语等多种外语,在黑格尔哲学研究方面,曾因发表文章与张颐论战几个回合而有影响。郭本道是我国最早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黑格尔哲学的学者,于1934年出版专著《黑格尔》。朱谦之是当时我国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有独到研究的学者。沈志远、周谷城是我国最早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学者,1936年出版《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贺麟是我国黑格尔哲学翻译和研究的一代宗师,1949年以前主要是试图以中国传统理学和英美新黑格尔主义来阐发黑格尔哲学。张东荪是个大杂家,在传播西方哲学的广度上,至今鲜有人能与之相比,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和传播则主要在伦理学方面。唐君毅是试图以康德黑格尔哲学思想来创立新儒学的学者。自张颐1924年入主北京大学哲学系始,黑格尔哲学才真正进入我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领域。

第三阶段,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6)。这一时期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代表人物有:贺麟、张世英、姜丕之、汝信。这一阶段的贺麟转向用马克思主义来重新理解和评价黑格尔哲学,其中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后来收集在《黑格尔哲学讲演集》中。张世英的《论黑格尔的哲学》《论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述评》是这一时期黑格尔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姜丕之在对黑格尔的逻辑学的解读方面有所贡献,其中《黑格尔<小逻辑>浅释》写得较通俗,对初学者有帮助。汝信与姜丕之合著《黑格尔范畴论批判》,该书独特之处在于大量利用国外学者研究黑格尔的观点,拓展了人们理解黑格尔哲学的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这一时期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主要特点。

第四阶段,争鸣繁荣时期(1976-现在)。这一时期研究黑格尔哲学的队伍扩大,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主要代表人物有:贺麟、杨一之、张世英、汝信、杨祖陶、梁志学、王树人、侯鸿勋、萧焜焘、薛华、杨寿堪、朱亮、邓晓芒、宋祖良、张慎、刘永富、赵林、张桂权、田义勇等。晚年的贺麟继续在黑格尔哲学研究方面查漏补缺,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开启了青年黑格尔思想的研究。杨一之精通德语、法语、英语,是黑格尔哲学著作翻译专家之一;他生前没留下什么专著,但在保留下来的《康德黑格尔哲学讲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研究提出不少具有启迪性的见解。张世英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视角,经历了一個从理论体系的概念分析到人的主体性的精神分析、再到后主体性(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的超越解读的转换过程,其观点有些折中庞杂。汝信继贺麟之后对黑格尔早期思想有所研究,如黑格尔异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014年出版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论文集《论黑格尔哲学》。杨祖陶注重从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的思路来把握黑格尔哲学。梁志学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颇有研究。王树人对《精神现象学》有所研究,但代表他研究黑格尔哲学水平的专著是《思辨哲学新探》。侯鸿勋的《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具有填补研究空白的意义。萧焜焘著《精神世界掠影》,对《精神现象学》做了简要解读。薛华从自由意识的发展角度对《精神现象学》做了另一种解读,他的《黑格尔对历史终点的理解》也阐述精微。杨寿堪的《黑格尔哲学概论》是一部黑格尔哲学的通论,但于通论之中不乏新颖深刻见解。朱亮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对《小逻辑》做了一些新的解读。邓晓芒研究领域由美学到康德哲学再到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出版了10卷本的《精神现象学〉句读》,该书表明他对《精神现象学》的理解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宋祖良的博士论文《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国内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张慎在德国出版的博士论文《黑格尔建立体系的过程》(波恩,1989)在国外有一定影响,她的汉文著作《黑格尔传》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黑格尔传记。刘永富著《黑格尔哲学解读》,展现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独特视角。赵林的博士论文《黑格尔的宗教哲学》对黑格尔的宗教哲学做了补白研究。张桂权的《黑格尔的整体观》,较系统地研究了黑格尔的整体观,该书后来又收入他的论文集《论黑格尔哲学》。文学背景出身的田义勇,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研读黑格尔著作的中英译本,凭着他的领悟写出《黑格尔〈小逻辑〉示要》和《〈精神现象学〉示要》。笔者2019年出版的《论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原则》,则从宏观层面拓展了解读黑格尔哲学的视野。

大体上说,国内学者研究黑格尔哲学的理论背景主要有三种(或兼有两者或三者):中国传统思想、马克思主义、西方思想。任何研究都有理论背景,理论背景对研究的作用利弊兼有。为达到利多弊少的研究目的,首先要对背景理论本身把握准确并运用恰当,其次要力图从不同理论背景看问题。例如,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传统哲学本来就是不同的两套思想系统,所以用儒道佛的观点解读西方哲学是不恰当的(但作比较研究可以)。中国人与西方人不仅文化(尤其人文文化)传统不同,而且文字及其他诸因素不同从而思维方式有异,所以中国人理解西方文化与西方人理解他们的文化有所不同,反之亦然。研究者要做的不是一味趋同,而是认识到差异的客观存在并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

[1] 杨河、邓安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亮、徐云峰.近代以来中国黑格尔哲学著作翻译评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

[3] 张桂权.黑格尔研究九十年[J].河北学刊,1997(02).

[4] 王晓永.改革开放以来的黑格尔哲学研究——以中国大陆为中心[D].西安:西北大学,2014.

【作者简介】

何云松(1970—)男,江西新余人,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

猜你喜欢
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风暖鸟声醉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规划人生
口诀记忆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不规则动词
三推进器护航拖轮下水设计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中国医改大事记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