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况及对策分析

2020-05-13 14:02王钊徐红蔺新宇王淑慧孙慧洁
科技资讯 2020年9期
关键词:护患关系

王钊 徐红 蔺新宇 王淑慧 孙慧洁

摘  要:目的  探究国内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况,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通过文献查找的方法调研国内主要城市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从多个角度分析护士遭受暴力的原因,根据原因提出针对性策略。结果  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相比于其他科室较为普遍,暴力类型包括语言暴力、肢体暴力、性骚扰等;暴力因素包括护士自身因素、患者家属因素、医院因素等。结论  儿科护士职场暴力发生率高,护士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医院应采用积极的措施去应对,为护士提供心理和具体有效的支持共同减少暴力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护士  工作场所暴力  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3(c)-0225-03

随着二胎的开放,儿童的数量不断上升,儿科患者的数量也日益增长。儿科护士作为护理人员之一,也将面临着更多的压力。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加之目前国内医疗环境复杂,儿科成为发生医院纠纷和工作场所暴力事件高发的科室,儿科医务人员暴力经历者高达83.8%[1]。通过研究调查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相应对策,加强儿科护士与患儿家庭的沟通,营造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患儿的恢复。

1  国内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状

经调查,三级甲等医院人流量大,护士面对的人群更多样化,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几率也较高。王雪梅等人[2]对甘肃省兰州市45名护士调查显示,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达65%,其中语言性人格侮辱264起,躯体攻击4起,3名护士因伤势过重入院治疗。随兰侠等人[3]对江苏省无锡市的研究报告显示,93名儿科护士在一年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率达82.8%,语言攻击发生率58.06%,威胁发生率40.8%,躯体攻击率12.9%,性骚扰率4.3%。潘继红等人[4]对广东省18个地区52所医院调查显示,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61.0%,发生率最高暴力类型心理暴力60.0%,躯体暴力发生率10.1%,发生率最低暴力类型性暴力3.3%。陈祖辉等人[5]对广东省广州市研究报告显示,70.7%的儿科护士在一年内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其中93.7%的儿科护士遭受语言暴力,心理暴力发生率68.8%,躯体暴力发生率16.1%。陈艳[6]对广东省广州市研究报告显示,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达60.3%,其中发生率最高暴力类型语言攻击暴力58.8%,躯体暴力发生率8.6%,发生率最低暴力类型性暴力4.9%。由以上研究报告可得出,外省儿科护士遭受语言攻击暴力的概率最大,其次是躯体暴力,发生率最低为性暴力。

刘进等人的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率达74.1%[7],其中语言攻击暴力发生率72.3%,威胁发生概率57.2%,躯体攻击暴力率达16.3%,性骚扰率0.6%。邓玉琴等人的研究报告显示,148名儿科护士中78.4%的护士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70.7%的护士遭受过语言攻击暴力,21.5%的护士遭受过躯体攻击暴力,2.6%的护士遭受过性暴力。据目前研究报告来看,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概率极高,且省内与省外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类型发生率大致相同。

2  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分析

2.1 内在因素

2.1.1 护士的操作技能及其理论知识

据相关研究表明,护士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是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王雪梅指出,护士欠缺工作经验,对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病情的观察不够仔细,无法正确预见危险性因素从而易引发暴力事件[2]。儿科护士的护理对象为儿童,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更加呵护与疼爱,因此对儿科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拥有较高的、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有调查显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更容易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这都与她们工作经验不足、不够熟练的操作技术及理论知识的不完善有关系。

2.1.2 护士的人格特征与其沟通能力

隨兰侠 、程丽萍指出儿科护士的五大人格特征是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因素,儿科门诊环境嘈杂,人口流动性大,对于神经质性的护士更容易产生扰乱情绪,从而影响她们的护理操作,宜人性、严谨性、外向性、开放性的护士则更容易避免暴力的发生[2,3],并且儿科实行24h值班制,儿科护士资源缺乏,一些护士便产生了对工作的厌倦,再加上儿科疾病起病急促,家长需要候诊,导致家长更加焦虑,这种情况下,若护士的言语不当和不耐烦的语气很容易引发争执,护士与患儿家属沟通出现障碍,使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概率增加。

2.2 客观因素

2.2.1 医院自身因素

有学者提出影响护士遭受暴力的原因一部分来源于医院,国内有结果显示50%~70%的护士从未接受过暴力安全防范培训,在暴力现象发生前没有任何的防范意识,同时儿科人流量大,医院管理者没有对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给予足够的重视,安保措施不到位,无法有效及时处理儿科护士的工作场所暴力现象。而且暴力发生后大多数护士选择沉默,这与医院没有对儿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制定完善的体系有关,护士担心发生医疗纠纷后,医院重视外在形象并不会帮助自己解决并且医院会给自己处罚[7],护士的权利受不到保障,因此暴力事件并未得到改善。

2.2.2 患者家属的因素和护士家庭因素

据调查,小夜班、中午班是暴力发生的集中时间段[9],在儿科,小夜班是患儿就诊的高峰期,由于患儿病情较危急,患儿家属心情焦虑,担心患儿的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家属很容易将焦虑的情绪发泄给护士,而且家属认为患儿的病情并未得到改善,家属的情绪会更加激动,将责任推给护士,导致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另一方面,很多调查显示,有孩子的护士更能理解家长的心情,单身的护士更容易受到工作场所暴力。

2.2.3 媒体的导向偏离

现在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医院暴力伤害事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一些媒体抓住大众的心理,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上大做文章,然而利益的趋化,使他们片面的报道甚至对医院人员做出不公平的评价[8],导致社会舆论把罪恶的源泉归结到医护人员,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医院工作人员的不信任,加大了护士与患儿家属之间的矛盾,儿科科室更是一个暴力事件高发的场所,因此使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象更加严重。

2.2.4 国家和政府的因素

相比于国外而言,我国对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并未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及国家并未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维护护士的权益和自身安全。因此,施暴者并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会认为对护士的施暴是情有可原的,是患儿家属对护士工作不满意的宣泄,并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与国家及政府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3  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应对策略

3.1 内在因素

3.1.1 提高自身操作技能及其理论知识

护士技能操作与理论知识是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提高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对构建、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努力提高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技术水平。通过实验练习,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过程中。面对患儿输液时,保持沉着、冷静,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降低因自身理论技能的问题引起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不满,从理论技能方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1.2 完善人格特征,增强沟通能力

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待人温和,换位思考,尊重病人,平等地对待病人可以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增加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准确、有效、及时地发现患者及家属的需要,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需要,并通过沟通来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做好心理护理。学会评估和识别发生暴力的有关信号,若家属出现突然的语气改变、紧握拳头等信号时,不要激怒家属,尽量保持与患儿家属的距离,必要时求助保安或其他人员[10]。

3.2 客观因素

3.2.1 建立制度,维护权益

通过改善医院内部的政策,增加医院的监控、安保系统,从医院的角度为护士提供心理和具体有效的支持。同时,在暴力发生后,医院采用积极的措施去应对、解决已经发生的暴力现象,查清原因,拒绝息事宁人,将护士与病人的损失降到最小,打击暴力现象,以真实行动来维护护士的权益,为护理工作提供安全的环境,从而改善暴力情况。

3.2.2 时间的特殊性

据对兰州、深圳等地区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中发现:夜间的工作场所暴力次数明显多于白天。夜班时间护理人员配备少,若此时护士服务态度生硬、护理技术不精湛,较易遭受患儿家属的辱骂等[2]。通过更加细致认真的工作,进行心理护理、有效沟通、共情理解等方法,缓解病人及家属焦急的心理,降低暴躁程度,减少暴力发生。

3.2.3 树立積极的媒体导向

媒体作为广大群众了解、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应当起积极的作用。积极宣传医疗护理行业可能存在的危险,增加群众对护理职业的了解程度,加强与媒体的沟通,通过媒体的积极导向作用,对医疗纠纷进行公正性报道,提高社会公众对医疗行业、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尊重,以及理解,促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风险性,减少误解[11],从而更广泛地使护患关系得到缓解。

3.2.4 国家和政府的因素

提高国家和政府对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关注程度,通过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从法律的方面来维护护士的权益。严惩故意施暴者,建立医闹黑名单,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根源上减少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崔雪,邹萍,张晓楠.儿科护士职业压力来源及应对措施的研究现状[J].天津护理,2018,26(2):239-241.

[2] 王雪梅.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4):155-156.

[3] 随兰侠,程丽萍.儿科护士大五人格、共情及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9,33(2):241-246.

[4] 潘继红,颜斐斐,刘宴伟,等.儿科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及其上报的现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8,32(1):84-89.

[5] 陈祖辉,林锦绒,孙上云.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10-1811.

[6] 陈艳.儿科护士受暴力侵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63-64.

[7] 刘进,祝筠,张玉曼,等.儿科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40-43.

[8] 邓玉琴,马学英,程玲.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调查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6):51-53.

[9] 陶玉秀,梁晓燕.临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管理,2016,16(12):883-885.

[10] 黄珊珊.儿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9):1049.

[11] 尚青霞.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危险现状分析及应对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9):165-166.

猜你喜欢
护患关系
舒适护理在牙种植患者中的应用与观察
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护患关系信任度的影响
关于构建新时期和谐护患关系的有效方法分析
浅谈处理儿科护患关系的技巧教学
护理伦理观念下以人为本的护患关系的建立
舒适护理应用于心血管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浅议护患沟通
早期护理干预对24例创伤骨折患者护患关系信任度的影响
优质儿科护理对改善护患关系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