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潇潇
摘 要 慢综艺节目曾在我国大放异彩,却在2019年走向低迷。如何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慢综艺亟需解答的问题。深入剖析慢综艺陷入困境的原因,归纳总结未来发展的建议,对我国慢综艺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慢综艺;困境;发展建议
慢综艺节目在经历了近几年势如破竹的增长之后,却很快遭遇了收视和口碑的滑铁卢。难道一度被看好的清新脱俗的慢综艺节目也难逃走向庸俗?明析慢综艺在我国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探索慢综艺可持续发展路线,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1 慢综艺节目表现趋于疲软
慢综艺节目中“慢”的概念区别于快综艺,源自慢电视的走红。挪威NRK电视台2009年制作的纪录片《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被广泛接受为慢电视的第一次尝试。该节目通过铁路列车上的摄像头跟拍奥斯陆至卑尔根的沿途景色,没有刺激的内容、快节奏的剪辑、精美的后期制作,却意外收获生活节奏悠闲、幸福指数较高的挪威人民的喜爱。有了这第一次的成功,挪威NRK电视台又相继推出了系列慢电视节目,并引发世界各地电视制作的效仿。
2013年首播的《爸爸去哪儿》是我国慢综艺节目雏形。这档节目是湖南电视台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创作的亲子类户外真人秀节目。明星担纲、题材亲民、制作精良加上本土化创作和互动宣传,使这档节目收获了空前的收视热潮和良好的观众口碑。随后的2014年至2016年间,《花儿与少年》《花样姐姐》《偶像来了》等具有慢节奏特征的节目兴起,慢综艺萌芽破土。慢综艺节目在选秀类、情感类、真人秀等其他综艺节目中突出重围,大放异彩是在2017年至2018年。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学小名士》等文化类慢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中餐厅》等生活体验类慢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奇遇人生》等情感观察类慢综艺节目。这些慢综艺节目在第一季均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和观众口碑,但是大多数在第二季开始遇冷。2019年,我国慢综艺节目收视普遍陷入疲软状态。难道慢综艺仅仅是在综艺节目模式调整背景下的一次被动迎合吗?综艺节目作为文化载体承担着服务于人民文化的任务。慢综艺低迷的原因和发展的忧虑,令人深思。
2 慢综艺节目陷入困境的原因
2.1 自主创新重视不够,落入抄袭、同质化窠臼
我國慢综艺被质疑抄袭是由于部分早期节目模式源自版权引进。最突出的是,由于韩国真人秀节目领头羊地位,加上文化同源,受众心理诉求相似性[1]等原因,我国的慢综艺节目即便不是引自韩国版权,却难逃被指责为韩国模式。如果一档节目没有显著创新便很难从抄袭质疑中走出来,受众反感在所难免。导致同质化现象泛滥的跟风模仿降低了成本和风险,而被视为节目制作捷径,却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一方面,跟风模仿带来的短期市场刺激极大地压制了业者的原创动力;另一方面,跟风模仿会加速、加重受众的审美疲劳。画虎不成反类犬,不切实际的一味模仿终究不是慢综艺的最佳选择。近几年,我国认识到自主创新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突破口,并从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在急功近利的市场驱动下,业者很难静下心来慢慢创作,政策引领依然乏力。
2.2 文化内涵浮于表面,陷入泛娱乐化泥沼
慢综艺节目服务于文化需求,满足了受众的拟态参与和娱乐、认知、情感需求[2]。但是,慢综艺节目文化内涵浮于表面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一方面,综艺节目长期受到“娱乐至死”思想影响,导致节目制作舍弃文化内涵,一味追求视觉快感。受众疲于从媒体获取具体的形象而无暇升华抽象的概念,只有具象入眼而无抽象走心。另一方面,慢综艺节目制作融入文化内涵的创作难度极大。例如不少慢综艺节目依然靠明星带流量,这类真人秀节目一旦过量带入明星私生活等话题,很容易放大娱乐感受而稀释了受众的深层文化需求;再如一些情感观察慢综艺节目强加煽情来弥补冲突不强的弱点,造成情感的过度消费和过度娱乐,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而产生抵触。当今社会,“第三次浪潮”下的多媒体时代让源于快节奏社会生活的快餐文化疯狂传播;“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推动了碎片化思维在文化领域的蔓延;“后工业社会”使服务经济盛行破坏了人民公平追求文化的权力。文化内涵浮于表面的慢综艺节目势必难以摆脱这些思潮的不利影响而陷入泛娱乐化沼泽,必将难逃被受众抛弃的命运。
2.3 深耕细作能力不足,节目质量令人堪忧
随着慢综艺节目数量暴增,已有观众对某些节目发出了粗制滥造的讨伐之声。一些慢综艺没有真正“慢”下来:有的节目“假装慢”,节目主题从体验变为经营对抗;有的节目为了炒作引入大批流量明星而忙于“作秀”。相对的,一些慢综艺则将慢美学表达为散漫:某档旅游主题生活体验类慢综艺节目中,嘉宾睡懒觉迟到、旅程无规划、生活散漫无律等不良形象不能不让观众诟病。其他被观众讨伐的慢综艺节目的弊病还有体验沦为表演、广告植入影响观感等。慢综艺抛弃了节奏快、冲突明显和戏剧张力强等表达模式,“慢”与“快”“干”与“支”“凝”与“散”等竞争对抗元素的适度表达对节目制作功力提出极高的要求。
3 慢综艺节目未来发展的建议
3.1 主题定位紧扣当代文化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我国更是提出了在“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广播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改革中具有领导性的产业,生产力最先进,产业最为繁荣和活跃,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支撑[3]。在市场需求和政策保障支持下,慢综艺等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前所未有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产业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的使命。慢综艺节目不能止步于仅仅提供碎片化信息和宽慰普遍焦虑,更应体现其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的社会意义。慢综艺要想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与时代文化同频共振。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朗读者(Readers)》和《中国制造(WISDOM in CHINA)》等中国原创综艺节目走出国门,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3.2 内容策划契合受众需求
学术界普遍接受受众对文化创作和传播的主导作用,慢综艺节目的内容策划必须契合受众需求方能健康发展。调查表明慢综艺节目受众中占比最大的群体是青年人。当代青年人身处物质供应相对丰裕的社会环境且具备相对较高的学历,其文化需求更为强烈、更加挑剔,观看综艺节目的需求表现出多元化选择、创造性解读和自主化传播。慢综艺节目制作和传播应以契合青年受众需求为主导,探索多元表达,对受众创造性、主动性加以引导,方能变被动迎合为主动出击。
3.3 制作营销融合当代传媒
慢综艺制作营销融合计算机和新媒体技术,有利于精准定位受众需求和快速挖掘细分市场。一方面,多媒体技术使颜文字、视觉感情符号、动画表情包等成为精美活泼的节目元素;互联网技术使手机、电脑、数字网络电视等成为节目制作和传播平台;大数据技术促进了生产和消费的供需平衡。另一方面,新媒体双向交互性极强,使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受众)与传播者的关系走向平等,使受众的创造性和自主传播能力得以释放,促进了受众即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的双重身份演变[4]。
4 结语
慢综艺在我国经历了短暂辉煌后迅速陷入发展困境。谁也不想否定一个刚刚学步的孩子的未来,挑战和机遇从来是共生的。保持乐观期待,探讨慢综艺陷入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我国慢综艺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娄思文.中韩生活体验类电视节目比较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9.
[2]关峥,白锐.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慢综艺受众需求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17):98-100.
[3]李岚.改革开放40年: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四次大跨越[J].中外文化交流,2018(12):47-50.
[4]宋湘绮,黎颖.试析“慢综艺”的困境与发展路径[J].北方传媒研究,2019(2):17-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