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娣
[摘要]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阅读像蜜蜂采花,写作似蜜蜂酿蜜,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读出韵味、写出精彩中享受丰收的喜悦和成功的甜蜜。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合作交流
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阅读像蜜蜂采花,写作似蜜蜂酿蜜,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读出韵味、写出精彩中享受丰收的喜悦和成功的甜蜜。
一、指导阅读,读出韵味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写结合”首先要注重“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做到“读出韵味”。
1.激发“读”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激发學生“读”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走进知识宝库。例如:教学《蜜蜂引路》时,我首先安排学生猜谜:最爱嗡嗡唱,百花园里忙;回来造一物,香甜胜过糖;接着提问:你们喜欢蜜蜂吗?为什么?然后导入:蜜蜂不仅为我们送来甜美的蜂蜜,它还会为我们引路呢!最后点题:看了课题,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层层导入,激发了读书兴趣。
2.教给“读”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才能帮助他们自主感悟文章内涵。例如:教学《丑小鸭》时,我设计“初读感知——细读理解——诵读品味——熟读欣赏”等环节,让学生在“初读”时认读生字,理解词语,说一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在“细读”中理解丑小鸭的变化,感受它的心情;在“诵读”中了解丑小鸭的生活,品味他生活的勇气;在“熟读”后跟丑小鸭说说心里话。步步深入,领略了文章真谛。
3. 培养“读”的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只有培养学生“读”的习惯,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例如:我长期通过“一创”、“两要”、“三定”和“四到”加强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一创”就是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学生每天“好书换着看”,教师每周“好书推荐”,家长与孩子每月“亲子共读”,班级每年“阅读之星评选”,在学生个体、班级团体、校园内外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两要”就是要有计划,要“读好书”。我要求学生读书要有计划,有了计划还要落实,力争做到日有完成、月有渐进、年有收获;我还要求学生读书要“读好书”,要读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读那些让人了解大学问家思想风范的书。“三定”就是定书、定时、定量。我教育学生要做到选定一本就读完一本;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读书时间;要根据阅读能力拟定读书内容。“四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应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我们还要培养“手到”,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摘抄生字、好词和佳句,并适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二、指导写话,写出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读写结合”不仅要注重“读”,还要关注“写”, 让学生写下所看、所听、所触、所想,做到“写出精彩”。
例如:教学《秋天的图画》后,我安排了如下训练:
“看图说秋天”,让学生观察插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秋天的景色;“学文填秋天”,让学生填写“秋天来了,梨子黄了,黄得像( );苹果红了,红得像( );稻子黄了,黄得像( );高粱红了,红得像( )”;“想象写秋天”,出示“秋天来啦,( )了,( )得像( )”让学生仿写句子;“配图画秋天”让学生根据所说、所写画一幅秋天的美景。循序渐进,学生插上了想像翅膀,打开了心灵大门,既提高了“读”的兴趣,又提升了“写”的能力。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语文教育大师崔峦先生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写结合”要杜绝“读”、“写”两张皮等现象,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语言,从阅读中学习表达,并把阅读感受和生活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使语文课堂变得“鲜活”,变得“生动”。
例如:教学《找春天》时,我首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回顾有关春天的词句,引导学生《找春天》。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自学生字、读通句子后,谈谈自己有什么发现。然后通过以下四个程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准确和想象的丰富:一是图文结合,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二是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三是完成“(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那是春天的琴声吧?”等练习;四是思考和交流“春天,她还会在哪里呢?”。最后让学生表现自己对春天的理解,或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或一首古诗,或一篇文章,或一幅图画……整个过程,贯通了文本世界和儿童生活,结合了语言学习的兴趣点、文本意韵的侧重点和语言特点的练习点,在优化阅读教学、实施写话训练中提高了“读写结合”效果。
总而言之,“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 协调统一的佳径,必须坚持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让学生在“读”与“写”的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中有效提升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习质量。
(本文责任编辑 石 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