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历史课堂的构建方法

2020-05-12 01:07韦春生
学周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构建方法历史课堂趣味性

韦春生

摘 要:趣味性历史课堂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掌握知识的速度也更快。文章从制作历史人物名片、转换历史人物角色、营造历史社会氛围、结合故事进行表演、展示形象趣味漫画五方面出发,探讨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趣味课堂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趣味性;历史课堂;构建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4-00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4.043

初中历史课程包含许多历史文化知识,通过为学生普及历史常识,使学生了解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历史技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但历史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对于枯燥的文字表述兴趣不大,因此如何改变历史课堂的构建形式,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兴趣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关键。

一、制作历史人物名片

在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环节非常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课程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用趣味性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制作历史人物名片的方式进行教学。当然,名片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汉代便已有人使用,在那时,这种“名片”还叫作“谒”,那时人们在木简上写上名字和籍贯,拜访别人的时候便递上这个特殊的“名片”,受访者便知其来意。到了元代被称为“名帖”,清代才有“名片”的称呼。我们以名片的形式将历史人物的信息制作成其专属名片,这一名片本身便具有趣味性,同时也具有历史意义。教师可以将趣味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为学生教学,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这种历史人物名片的制作便是根据本次历史课堂所需讲授的历史人物,将历史人物的鲜明人物特点运用趣味性的语言进行概括,并放上历史人物的图片。使学生从历史人物名片中了解历史人物的基本信息,同时也对这一名片的趣味形式、名片上的趣味语言、名片的来历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授《“秦王扫六合”》时,可在课程导入时先为学生展示秦始皇的历史人物名片。“姓名:嬴政。别名:秦政、赵正、祖龙、始皇帝、秦始皇。最高职务:秦朝第一任皇帝。任职工龄:11年(前221—前210)。最大政绩:统一中国。最大错误:暴政。现在住址:秦始皇陵。个性签名:问天再借五百年。”名片左侧书写以上文字,右侧是秦始皇的圖片。学生看到这样的历史人物名片都笑了,之后的课程进行得非常顺利。

二、转换历史人物角色

在浩瀚的历史中,许多历史都是在当时的境况下产生的,后人在看历史的时候经常以自身的思维去观看历史、评判历史。我们不能以正常的态度去评价历史,因此在历史课堂上要想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历史,就需要通过转换历史人物角色的方式使学生站在历史人物角色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客观地评价历史。让学生转换历史人物角色的方式本身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本次课程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转换,既让学生想办法解决相同历史境遇下的问题,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这时,学生便可了解当时历史人物进行相应选择的原因,学生也能够运用正确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角色的角度上做出决策、判断,这种角色转换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将此课的教学内容铭记于心,在以后遇到相应的历史问题时,也能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正确地解答历史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如,在教授《明朝的统治》时,可让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角色的转换。“现在你们是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建立了明朝,怎样才能巩固自己的势力,加强君权和中央的权利呢?大家好好想一想,说一说。”于是学生便站在明太祖朱元璋的角度思考:“要统治国家不能没有人办事,但是不能让办事的人权力过大,不然会觊觎皇位。所以要削弱大官的权利,分权给小官,还要让他们之间相互牵制。因此,要削弱地方权利,要废除丞相和中书省,还要设立监督各位官员的锦衣卫,让大小官员都听从皇帝的调遣,才能将权利都把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思考与讨论便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许多趣味。

三、营造历史社会氛围

在历史课堂上,要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还可以为学生营造历史社会氛围。营造历史社会氛围的方式有多种,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制作小实验、播放音乐、视频、进行诗歌朗诵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其中的实验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当次授课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实验,运用实验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社会情境中,使学生在历史氛围中学习,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播放音乐、视频的形式同样是根据历史课程,选择历史纪录片或者符合历史情境的音乐、电视剧,通过这种方式渲染历史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历史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更能帮助学生找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进行诗歌朗诵的方式也是寻找与历史课程相关的诗词,在课堂中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帮助学生融入诗词渲染的情感氛围中。所以,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历史社会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历史社会氛围中产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并认真进入课程的学习中,从而掌握历史知识。

如,在教授《鸦片战争》时,根据此课的授课内容为学生播放电视剧《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的场景,学生观看视频后,被这一场景深深震撼,从中感受到虎门销烟时人们对于鸦片的痛恨,深深体会到当时人物的情感。所以,视频播放完之后,学生也对此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在课上听讲非常认真,并体现出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家一起为林则徐的行为叫好。

四、结合故事进行表演

历史学科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趣味性的历史课堂,还可以结合故事内容让学生进行表演。结合故事进行表演的方式非常适合在历史课堂中应用,让学生根据历史故事内容编排历史剧表演。学生在进行编排的时候,可以对历史故事信息进行深入、清晰地了解,体会历史故事中人物角色的情感与行为,并将这种情感融入表演中,以便在为其他同学展示故事的时候,能够使同学们从故事表演中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并使观看表演的同学从历史故事中总结经验教训,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学生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排练历史故事的乐趣,能够发现历史故事中的趣味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一历史课堂构建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更多的历史信息。

如,在教授《五四运动》的时候,安排学生根据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以此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表演。让一名学生扮演报童,并将巴黎和会和其所颁“二十一条”的事实广而告之,学生听到这一消息后计划游行示威,校长反对,学生与校长据理力争。大家一起游行,有警队开始阻拦,大家冲破层层障碍,来到总统府门前示威。此时,再次响起悲怆的音乐渲染气氛。在台下观看表演的学生纷纷被这一氛围感染,大家眼含热泪,满脸肃然。通过此次表演,大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印象更为深刻,说明此课程形式的有效性。

五、展示形象趣味漫画

历史本身也是具有趣味性的,但是在教学中要以文字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初中阶段的学生所学科目繁多,所以对于文字知识有相对麻木之感,甚至对此失去兴趣。漫画的形式以其直观性、趣味性、活泼性等特点,获得越来越多初中生的喜爱。许多初中生非常喜爱漫画,甚至在课堂上偷偷看漫画。如果将漫画引入初中历史课堂,讓学生在学历史的时候通过观看漫画中所画的人物或场景记住历史知识,效果可能会更好。现今,有许多漫画家将历史学科中的内容画成形象夸张的漫画,这些漫画本身具有趣味性,且具有直观的特点,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通过展示形象有趣的漫画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根据授课内容选择趣味漫画形象或漫画故事,将其漫画内容制作于教学课件中,用漫画人物形象体现历史场景、历史故事或历史关键事件,使学生在观看漫画的时候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加深学生对相应漫画所呈现内容的记忆程度。这种方式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能大大加深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专注。

如,在教授《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时,可为学生展示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漫画。其中在讲到“萨拉热窝事件”的时候,为学生展示出版的《我的第一本世界历史知识漫画书》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应漫画事件,学生通过观看其中的漫画,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了此事件发生的原因。由此可见漫画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构建初中历史趣味性课堂可以从以上五种方式入手,这些方式在为学生提供学习乐趣的同时,还具有多种作用。制作历史人物名片可使学生简要了解历史人物的贡献、特点,转换历史人物角色可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营造历史社会氛围可使学生体会历史情境与当时人们的情感,结合故事进行表演可使学生感受历史故事的过程及参与者的情绪,展示形象趣味漫画可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信息并牢记历史故事内容。希望这些趣味性历史课堂构建方式可以让教师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多加应用,并为更多教师提供便利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兰.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的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

[2]谷碧.趣味导入,让学生轻松走进历史课堂——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导入法的设计艺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5).

[3]赵洁.初中历史趣味化参考文献:[J].成才之路,2016(15).

[4]杨青燕.论趣味故事导入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1).

[责任编辑 张宏丽]

猜你喜欢
构建方法历史课堂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浅论高中地理“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构建
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