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摘要】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合作学习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引入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合作学习具体的应用中,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科学分组,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结合高中数学教学,提出几点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数学;应用策略
高中课堂活动中,合作学习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借助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体会课堂学习乐趣。数学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可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采取多样化合作学习方式,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一、注重合作学习观念,优化合作学习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知识学习和探索。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要想保证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开展,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合作学习观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引导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最终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在讲解集合概念之后,要求部分学生写出与自己同列的学生的姓名,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的方式,对自己所在班级的朋友圈进行描述。让学生知道如将班级作为一个大的集合,那么自己的朋友圈是大集合的一部分。通过这样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集合的概念。在帮助学生掌握“∈”符号的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具体的集合进行探究和分析。如A={身高矮的人},A能否表示为集合?m={1,2,3},n={3,1,2},那么集合m和集合n是同一个集合吗?结合这些具体的集合,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交流和讨论活动,并结合集合的定义和概念,对其确定性和无序性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全面掌握集合的相关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注重合作学习观念的树立,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二、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高中数学课堂活动中,为了保证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师生关系的构建,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保证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开展,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
例如,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开展学习成绩调查活动,让学生填写自己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数学成绩对物理成绩是不是有影响?”“如果数学成绩好,那么物理成绩不会很差,如果数学成绩很差,那么物理成绩也不会太好,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给出相应的总结,引入变量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人体脂肪百分比和年龄的样本数据,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有效利用散点图,探究脂肪含量和年龄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其中的规律,加深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教师的这种做法就是通过创设合作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
三、引入生活实际案例,丰富合作学习形式
高中数学课堂活动中,如果采取单一的合作学习方式,会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学生合作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合作学习的方式创新,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学习活动,比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设计以及游戏活动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深层次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将学生合理分成相应的小组,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在以往的合作学习中,教师通常利用抛硬币的实验活动,但这样的实验方式非常简单,并且经常被使用,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引入双色球的生活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如在双色球中,规则是六个红球和一个蓝球全中为一等奖,红球号码从01~33中随机选择,蓝球号码是从01~16中随机选取,每注彩票的单价为2元,奖金为500万~1000万。有人认为,如果将所有号码组合全买了,必然可以中一等奖,得到的奖金比花的钱要多,可以赚到很多钱。这样的观点是否可行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并且进行相应的验证。教师要借助生活现象和生活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借助合作学习活动,优化实践操作训练
高中数学课堂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加强学生互动和交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在实际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思考和操作,使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在实际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和探究,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1-1“椭圆”的课堂活动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椭圆的性质,组织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并且进行编号,奇数小组分发土钉和细线,偶数小组则分发圆形纸片。分到土钉和细线的小组,要求学生选定两个固定点,使用笔和细线绘制相应的图形;分到圆形纸片的学生,则需要根据要求进行折纸,做好轨迹描点。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教师要求小组代表对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说一说操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式,总结出椭圆的性质。使用土钉和细线的小组发现,如果两个土钉的距离超出细绳的长度,无法绘制出椭圆;两个土钉距离越近,椭圆越接近圆。结合这样的发现,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以此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被广泛用于各个学科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当有效应用合作学习,以学生的科学合作分组为前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给学生树立合作学习观念,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要结合学生生活问题,引入相应的生活案例,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陈超群.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7(2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