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锐
桂林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体系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千百年来,桂林山水已经超越自然之景,被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赋予了深邃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使之有着人的精神品质,让诸多艺术家追求之、向往之。很多大师都通过画桂林山水来表达自己对山水田园、桃源隐逸的情怀,在探寻自我的同时也成就着这片山水。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桂林人,肖舜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用敏锐的艺术眼光,通过一些缠绕不清的线条和大小不一的墨点来表现桂林最平凡、最常见、最普通的藤蔓世界,并通过注入自己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了他的“藤蔓式”笔墨语言。从此,他这独特的藤蔓笔墨逐步延伸到花鸟、人物、山水和抽象水墨之中,把藤蔓的自然形态转换成一个具有独特视觉感受的抽象境界,使其作品极富精神内涵。特别是在他的山水画中,肖舜之笔下的水墨世界,不仅是对自然山川、山居渔隐的描摹,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所以我们在读他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在众声喧哗的环境中,寻获到一片宁静之土,让自己沉淀,让自己发现更好的自己。这一份宁静不是简简单单的理性,也不是画面的静态呈现,而是他在有限的视觉空间中不断构建动静结合的矛盾,让观者和作品产生一种交流,一种能够体味生命的精神性,能够真诚地面对生命本源和世界本源的交流,让人获得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情感意味。
宁静的笔墨
熟悉肖舜之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性情十分热烈的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他的线条不仅热烈,而且还特别的姿意和大气,很有冲劲。诚然,作为中国画最重要的元素——线条,它不仅要通过曲直长短、粗细浓淡、虚实转折等不同的变化来表现物体的形象和质感关系,而且还承载着作者的感情。肖舜之对艺术是充满感情的,所以他既关注西方艺术的形式,也善于吸收“浙派”运用线的特长,他笔下的形象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即使是一些干花干草,都能让人感受到张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作品的立意是很高的,这种“高”不是单纯的笔墨技法的娴熟,而是他对桂林山水的审美意象的高追求、高表达。在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象中,无论是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悠然自得的意境,还是宗炳“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心灵自由的境界,中国山水画都是在这种超然玄远的意趣之中表达人与自然的通达。而这种通达往往也需要“寄至味于淡泊”的宁静之情和宁静之境。肖舜之是一个“造境”的高手,他笔下的线条会承载着他粗犷大气的性情,但从意境上来说,你会发现这些线条无论怎么张狂、怎么“胡乱缠绕”,但最终会通过一些有序的排列和一些块面式墨团的渲染,使画面沉静下来,变得极富秩序感。无论是繁华温暖的枝干,还是俊朗优雅的人像,或是秀灵的山水气象,每一个角落穿插着这种音乐般的节奏与韵律,使画面视觉张弛有度,让观者在此起彼落之间,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宁静。因此,他的这种宁静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是能够流淌于画内与画外的,能够让画内寥寥几笔构筑起亦动亦静的矛盾空间,与处在画外的观者一起进入人与自然心灵交汇的境地。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说过:“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桂林山水的神韵不仅在色彩上相互彰显,而且还在动静组合的相互映衬之中,所以,肖舜之的高明就在这个地方。通过这种反差,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深处那面真诚的镜子,也正是这种反差,让我们融入自然,去追寻那一片宁静之地。
宁静的图式
“山水寓诸心,山水则不在外”,每一位画家所表现的物象,都是画家依托自己的视觉和主观体验创造的一种虚幻的形状所构成的绘画空间。而这种绘画空间便是图式,它是画家情感与形象高度交融的符号体系,也是画家寄托他的文化理想和文化需求的载体。每一个画家都会找到一个符合自己需求的图式,但不管如何,“图式当随时代”,这种图式应该符合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趣味。在时代内容改变和多元艺术思潮的影響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诸多绘画语境也随之改变,人们已不满足于对传统山水画经典样式的重复,而是需要更多的、更能贴合自己内心需求的图式。好在肖舜之在这一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他在取景、组织画面和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富有现代性的探索。
在他前期的山水画作品中,整个画面结构是一个比较平行的样式,以宏观全景式来展现漓江两岸的人文风情。近景从漓江边的小船、小竹子、乌桕树等这些很小的物象入手,远景再构以远山云雾,把笔墨变化控制在二维空间里,突出线条的力量。在他的画面中,通过线条的基本形态表现诗情画意,错落有致的竖线条与横向不同大小的留白相互交错,构成前景节奏跳跃、远景安静飘逸的动静相宜的空间,这种空间无论是在黑白、疏密、主次的处理上,还是在线条的挥洒与墨块的晕染中,都体现着线条的自由和表达物象的平面化构成。这种平面化又根据不同的节奏彰显出极大的形式张力,使之在缠绕的线条中和琐碎的墨点中流露出一些禅意,营造出一种视觉的平衡。
而最近几年,肖舜之到大江南北、国内国外写生,使他的画面又有了一些新的面貌。特别是他到大西北的写生过程,把自己内心的狂野性情完全地解放了出来,使他在艺术追求上又进了一步。这批作品的画面以洒脱、率真、激情的线条和不均匀色块相结合而成,他的笔法泼辣而又沉稳,在墨色的纵横交错、回旋曲折中勾勒出气势强大的物象,在色块的干湿交错、虚实共融之中书写飘洒的气韵。肖舜之极其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在不同几何形状的墨块与留白之中,构建气韵的运动冲突,给作品里的物象带来无限的生命律动。这批写生作品是在继承传统写意山水画技法的同时,突出简约的形式意义与精神内涵,使画面充满苍茫的雄浑之气,又回归于乡土之情的宁静,实现了他从追求小景的雅致到全景式的雄浑壮气的转型,也让他在笔墨趣味和审美意象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当他用这种笔墨再来诠释漓江山水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博大、雄浑的漓江,既让人的精神凭借山水精神得以超越,也实现了画家心中之境的自由创造。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到:“至于经营位置, 则画之总要。”一幅作品的图式既决定着整幅作品的气韵走势,也决定着画家的艺术风格。其中既有真山真水的千态万状,亦有画家主观的艺术意象。无论是山形、树态的选择,还是渔人、鸬鹚的提炼,他一方面反映着当地人文风貌的特征,另一方面又通过将其重构、再造,使之超越客观物象的具体形貌,成为画家的心中之象。肖舜之的图式没有太多的古风古意,他是在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生活而提炼出来的。他把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形态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来描绘桂林山水的幽静气韵与深远意趣。
宁静的乡情
肖舜之的宁静,我想是与他所生活的这一片地域是息息相关的。肖舜之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他从14岁开始学习绘画,早年通过大量的写生练就了扎实的艺术功底,但后来学艺之路又颇为曲折。高中毕业之后,他被下放到农村当农民,当过工人,也经历过多次考学失败。这些丰富的生活阅历让他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面对家门口的桂林山水,他对漓江的感情和认识是很深刻的。他画漓江,不仅是因为自己的性情符合漓江的气质,更是在山水之中研究生活、修炼自己。所以,他为什么能够把最常见、最平凡、最不起眼却又最能代表漓江山水的竹篁、乌桕树以及藤蔓作为主要表达对象。我想,他已经感悟到正是因为这些看似平凡而又普通的线条却构成了桂林山水的秀雅之美。肖舜之不是被动地服从自然,而是主动通过线条的杂糅、叠加、虚实、轻重变化,把描绘的物象拉近,让个人的笔墨语言构建起来,逐步把单一的线条变成一个大千世界。这不仅源于他对线条的敏感,还在于这些竹子、这些极具线条的树,在随风摇曳中产生的静谧之感,在云雾缭绕的意境中,更加彰显顽强的生命力。
但肖舜之是不满足于这些的。这几年他把大西北的苍茫、壮阔的气息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他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桂林的野逸与壮气,这种新的气息是他对他所熟悉的这片地域的重新探索,也是对桂林山水的重新诠释。这既是他自己境界的提升,也是他对苍茫意境的追求,让人回归自然、回归属于自己的宁静。
很多时候不是声音越低越宁静,这种静有时候可能会让人感到几分寂寞或枯燥,终究跟人没有多大关系。真正的宁静是内心与世界通过交汇沉寂下来的一种状态。在当下这个非常浮躁嘈杂的社会中,在工业化、信息化大潮汹涌之下,有一张画案是容易的,但很难成就一个宁静的心灵。在这一点上,肖舜之做到了,或许是桂林山水宁静的萌芽,或许是他内心真正的心静。他笔下的形象都是经过多年的沉淀,来表达一种人文精神,一种真诚的、含蓄的、内敛的素养,彰显着宁静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