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十万个为什么”的再生长

2020-05-12 02:12承晓丽
考试周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数学素质问题意识

摘 要: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实践证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真正能力。本文以儿童“十万个为什么”的再生长作为出发点,重点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重构;数学素质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然而观察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儿童的思维还受到各种约束,“问题”正在被悄悄地“偷”走,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问题”越来越少。这种令人堪忧的现状不得不引发我们进行反思。所以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围绕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这一环节展开教学,努力做到以下几部分内容,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以宽松情境的有效创设,铺设问题萌发的温床

(一)好奇心是问题意识的“孵化剂”

好奇心是促进学生产生问题的直接动力,当学生遇到一个自己很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问题时,他们对这一问题就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这时教师一定要努力将好奇心的力量放大,努力让学生由对问题的好奇心转为对问题的求知欲望。而一旦当学生对问题产生一定的求知欲望后,就会促进学生产生提问的意识。

比如在讲授《负数的初步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时,教师在上课前给大家创设了以下两个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场景一:“我们以前学减法时强调过,减数必须比被减数大对不对?比如7-6=1,但是如果我们要将减数与被减数调过来是否可以呢?6-7=?”场景二:“天气预报是给人们播放天气情况和温度情况的节目,在这款节目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于‘哈尔滨零下20°到零下5°,这个零下的度数应该如何书写?”这两个场景一个源自于数学,一个源自于生活,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学生纷纷开始主动提出问题。

(二)愉悦心是问题意识的“润滑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足以说明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这种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直接对应的就是学生对于问题的愉悦感,当教师对一个问题产生好奇心后,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愉悦的心理,这时再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负数的初步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对负数有了一定的认识,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一个寻宝游戏:“假设东方为正,西方为负,小明拿到一个藏宝图,上面分别写着‘30、50、-20、-10、-60、20,请你根据提示帮助小明找到藏宝的点。”在这一任务中,由于加入了藏宝图这样一个趣味的名词,让学生对这一案例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分别提出:“正数和负数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啊?”“东西方向与正负数之间什么关系啊?”“以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玩这种游戏?”等问题。

(三)挑战心是问题意识的“助推器”

每个小学生内心都有很强的竞争欲望,在他们心目中,对各种问题都有很强的攻克心理,而之所以学生没有将这种好强的心理表现在数学学习之上,主要是教师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刺激学生增强对问题的解决欲望。为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尝试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挑战心理,尝试从言语激励、小组竞技或交流互动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其中言语激励主要是通过话语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挑战欲望;而小组竞技和交流互动则更多的是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挑战欲望。

比如在讲授《多边形的面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时,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快速判断下面表述哪个是正确的:“两个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一半”“两个等腰梯形一定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看似平常的题目,由于加入了知识竞赛的帽子,使得学生对其产生很大的兴趣,于是学生快速思考“什么是梯形?”“梯形能组成平行四边形吗?”“等腰梯形又是什么?”“为什么等腰梯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等问题。

二、 以课堂变化的理性探求,指引有效提问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变“跟着学”为“我要学”

首先,教师应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由早期的“跟着教师学”向“我要主动学习”转变。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師需要转变的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由之前的灌输式教学向现在的引导式教学演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强的欲望。第二是转变对学生的管理方法,努力将过去的那种强硬的管理教学手段转为过程引导式的管理方式。

(二)改变模式,变“讲解式”为“互动式”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讲解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变。与讲解式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为此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将这种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向互动式的方向转变。

比如在讲授“认识公顷”(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时,教师在课前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如果我们要去测量咱们教师大楼的公顷数,应该如何测量?”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后,开始引导学生互动。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提问和回答,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调整结构,变“讲学练”为“导探练”

最后,教师应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传统教学过程往往是按照“讲—学—练”的方式开展的,上课前教师会给学生讲授即将学习的内容,在讲课的同时学生会跟随开展学习,当学生学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练习。这种教学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开展学习,为此教师应尝试将讲和学改为引导和探索,让学生将被动改为主动,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实践能力。

三、 以促进思考的互动回应,让“十万个为什么”为儿童思维续航

(一)由简单问题引发互动,向更深层次内容延伸

首先,教师应从简单的一个问题出发展开教学,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互动,引导学生在反复互动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互动过程中,应尝试逐渐将问题深化,让学生能在反复的学习过程中渐渐把握到问题的根源。

比如在讲授《求小数的近似数》(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时,教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近似数1.5和1.50一样吗?”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有非常多的东西可以探讨。于是有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互动。“1.50不就是1.5吗,应该没有什么区别。”“1.50好像更精确一些吧。”“1.51应该更精确,1.50和1.5应该没有什么区别。”通过这种方式开展教学,学生能由一个简单的问题想到很多。

(二)由开放问题引发互动,向更广范围方向发展

其次,教师应尝试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转换为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对问题的认知程度,通过引导学生反复交流,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寻求更广泛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开展提问。

比如在讲授《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时,教师提问道:“我们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但是小数的加减法应该怎么算呢?请大家讨论一下。”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能让学生对小数的算法展开探讨,于是大家纷纷开始提出各种问题,比如小数点后应该如何计算,小数点应该如何标,小数点前面应该如何书写等。从而更好地提升了学生问题意识。

(三)由分歧问题引发互动,向更加权威答案演变

最后,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分歧,面对这样的分析,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还是任由学生展开争论。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与学生之间之所以能产生分歧,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在开展交流。为了让学生能从分歧中分析出更多的问题,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开展互动,将更权威的答案寻找出来。

比如在讲授《小数乘法计算》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把一根木棍锯成4段需要5.2分,锯成8段需要多长时间”时,班级同学对这一问题有异议,有的认为应该是5.2×4,有的则认为不是。据此大家展开热烈的争论,有学生说道:“主要是锯4段需要几次?”“不是4次吗?”“你自己试试。”当学生发现需要3次时,对这一问题的争论自然消失,但通过这种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能让答案变得更加权威,还能让学生形成更好的问题意识。

总之,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放任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方式开展学习,这时各种问题都已经被教师解决掉,因此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懒惰的心理。为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應努力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不解转换为问题,通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等方式开展教学,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罗水琼.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坛,2015(35):273-274.

[3]项维芳.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现状及策略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4(5):58-60.

[4]王智明.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问题意识的认知的调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29(1):56-59.

[5]朱智贤.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承晓丽,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素质问题意识
高考全国卷背景下的数学复习策略刍议
寓素质教育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