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直观操作 优化认知阶梯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二)

2020-05-12 07:42陈双双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除数小棒含义

陈双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活思考

1.联接旧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首先请大家看黑板上的算式,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8÷4=2)你能清楚地说一说每个数在除法算式中的名称吗?

2.模型应用: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可以用“8÷4=2”这道算式来解决?

【思考:齐读算式能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后续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做情感铺垫。依托学生表内除法的学习经验,开门见山,可以帮助学生梳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初步感知其中蕴含的模型思想。】

二、解决问题,感知余数的产生

1.谈话切入:看样子,同学们对除法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除法。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东西的例子,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课件呈现:用小棒摆正方形、杂乱的9根小棒)从大屏幕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呢?

2.自主尝试:原来,简简单单的一幅图能告诉我们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拿出学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以摆一摆、画一画或算一算。

【思考:通过直观操作,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明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知识。同时,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能够体会到“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初步感受余数产生的必要性,获得对余数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直接体验。】

3.交流展示:现在,请几位同学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选取了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请学生介绍)

4.反馈聚焦:同学们可真能干,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这么多有意思的作品!老师发现,无论是画图,还是列算式,这些作品里都隐藏着一些相同的数,比如说9,你们发现了吗?9在这里表示什么?(9根小棒)你还能发现其他相同的数吗?它表示什么呢?(板书:9、4、2、1,并明确各数所表示的含义,特别强调“1”的含义,借此引出“余数”的概念)

【思考:教师沟通不同作品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变”中寻求“不变”,让学生明白不同作品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是表示的结果是相同的。这也为后续“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引出做好了铺垫。】

三、深入体验,理解余数的意义

1.算式表征,揭示意义。

(1)符号表征:像这种分完后有剩余的情况,数学家们习惯用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把板书补充完整)。看一看,和这里的哪幅作品的表示方法相同呢?还有谁是这样表示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道算式:9÷4=2(个)……1(根)。

(2)交流提炼:你能说说这道算式表示什么含义吗?商是几?余数是几?余数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完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思考:此环节中,教师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把困难的数学问题变得容易,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算式中各数表示的含义,初步建立有余数的除法中“形”与“式”之间的联系。】

2.变式探究,强化意义。

(1)小组合作:如果小棒的数量增加了,同样是摆正方形,你们还会摆吗?接下来,我们开展四人小组合作,请大家先听清楚要求:一要把《合作学习单》上的内容填写完整;二要在填写完整后互相说一说每道算式表示的含义。(教师给予每组学生一定数量的小棒及《合作学习单》。学生作品如下图)

(2)反馈交流:现在老师想请这个小组(指着作品1)的代表和大家分享一下想法。教师随学生汇报,适时追问:①老师有个疑问,余1、余2、余3,那我这里余4也可以啊(指着作品2),你是怎样想的?②那像这样余0呢(指着作品3),可以吗?

【思考: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进一步巩固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再次体会“余数”是在“平均分物”时出现剩余产生的,而“正好分完”时不会出现“余数”。这也为后续探讨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埋下伏笔。】

四、引领想象,提炼余数的特征

1.深入研究:如果再增加1根小棒,那就有几根小棒了呢?你能快速推算出用13根小棒摆正方形的结果吗?

2.迁移列式:不摆小棒、不画图,根据上面的规律,你们能快速推算出用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的结果吗?想一想。(引导学生脱离表象,大胆推理,交流结果)

3.观察比较: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大。

生:除数都是4。

生:余数都是 1、2、3。

生:“除数减余数”的结果都是 3、2、1、3、2、1。

教师适时追问:(1) 为什么余数总是 1、2、3,而不是其他数?(2)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3)为什么“除数减余数”结果都比0要大?(4)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呢?

4.拓展延伸:想一想,我们用一堆小棒来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最多会余几根小棒?说说你的理由。那摆六边形呢?

【思考:在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借助根数不同的小棒摆图形的操作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思考,有效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理解。另外,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以问题串的形式共同探讨发现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除数”的道理。这样既能深化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渗透了“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五、分层巩固,助力建构

1.基础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圈了( )组,剩下( )个。

18÷5=□(组)……□(个)

□÷6=3(组)……□(个)

3.开放性练习:我知道,用一堆小棒摆( ),最多会余()根。

【思考:本环节教师设计了多样化的练习,旨在基础练习中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在提升练习中深化新知,在开放性练习中拓展思维,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六、知识梳理,促进内化(略)

【课后反思】

本节课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学生学情,以“用根数不同的小棒摆正方形”为明线,以“依托经验、借助直观、活化思维(几何直观、模型思想)”为暗线展开教学。整堂课下来,笔者再一次感受到“直观操作助推数学思考、促进概念建构、活化学生思维”的强大魅力。

在本课教学伊始,依托学生“表内除法”的学习经验,出示“8÷4=2”这道算式帮助学生梳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渗透其中蕴含的模型思想。而后,依托学生“平均分物”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时给予学生三组材料,引导学生在直观操作中不断深化感悟、建构经验:一是“直观操作材料”,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的结果,初步体会余数的产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二是“应用建构材料”,即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用10、11、12根摆正方形的结果,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三是“思维联想材料”,即引导学生快速推理出用13、14、15、16根摆正方形的结果。之后,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接着,让学生快速推算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六边形最多会余几根小棒,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余数的理解。最后,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力求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实践表明,直观操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于直观操作中发现规律、提炼概念、掌握方法,于交流探讨中感悟思想、内化知识、活化思维。相信这样的“以形助学”能帮助学生实现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促使学生乐学善思!

猜你喜欢
除数小棒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巧移小棒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商和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吗
五星红旗的含义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