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之军 丁振云
【摘 要】名师、名课、名书对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纵览众多大家的专业成长之路,离不开名师指导与帮助、名课观摩与研练、 名家著作悦读与感悟。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向名师看齐定目标,向名课学习找差距,向名书探究研方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涵养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名师;名课;名书;专业发展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名师队伍不断壮大。虽然地方教育部门已认识到名师影响力,也采取措施发挥名师引领作用,但总体而言,名师、名课、名书资源在实现跨校、跨地域共享与实践上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名师校本意识浓,认为“在其位,谋其职”“吃哪家饭,做哪家事”,搞好校内工作才是本分;二是教研上对如何实现名师资源共享方面思考不多、探索不深,导致名师难以“迈足出户”,一定程度上造成优质资源闲置或浪费[1]。因此,如何开发与扩展“三名”(名师、名课、名书)优质教育资源,亟待引起重视。
一、学习名师,向名师看齐定目标
国画大家齐白石谈到模仿与创新时,曾告诫众多门下学画的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教师学习名师,倘若只执迷于一招一式的模仿,追求外在的花哨形似,而忽视了内在的精巧神似,无异于东施效颦,很难获得成功。胡适说:“所谓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地步时的一点新花样,凡不善模仿之人必不善创造。”可见,模仿在学习名师的初步阶段是十分必要的,但模仿名师并不是不加分析地一味套取,学习名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模仿,借名师之慧,开启由“扶”到“放”阶梯性的发展之路[2]。
学习名师,需要先定好目标,追根求源探寻名师课堂教学的内核,以名师为榜样,点燃专业发展的内动力,有明确指向性地选择名师、名家。人民教育家于漪上一堂课往往要课前练习很多遍,会花大量的精力备课,既包括宏观的结构设想,又包括微观的学情分析。纵观于漪老师专业成长之路,靠“韧”劲学习,靠“恒”劲坚持,靠“闯”劲实践!正是由于她对教学细节的精心推敲与反复打磨,才成就了无限精彩的语文课堂。
“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学习名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已经变得非常便捷。曾经的名师学习具有分散性,不同学科的名师分布在不同城市,要想集中这些名师资源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互联网+”打开了一扇窗,通过教育博客、网络教研、名师在线、一师一优课等网络优质资源,学习名师已经变得触手可及。普通一线教师添加名师微信、邮箱、QQ、钉钉等网络联系方式,在交流中沟通教学困惑与分享育人心得,也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二、观察名课,向名课学习找差距
名课是名优教师的优质公开课,是被大家普遍认可并广受赞扬的经典课堂教学课例,其呈现形式可以是录像或文本实录。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它是立体的、形象的、流动的,是师生真实互动情境下课堂学习场景的再现。对名师经典课例的观察与分析,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名师成功的经验,探求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看得见、够得着、可借鉴的成长范本,找到课堂教学存在的差距。接着再把经典课例中的有效教学成分创造性地融入课堂,达到缩短普通一线教师专业发展周期、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基于名师课例学习,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恰当选择好名课。例如,以李镇西、黄厚江、王君等多位当前教坛比较活跃、在学科教学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课例为参照,具有较大的示范性与引领作用;以肖培东、熊芳芳、许嫣娜等一批新生代名师的获奖课例为参照,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析。余映潮说:“名师录像课是我们驾驭课堂的一个抓手与范本,反反复复、心领神会地学会、弄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武凤霞老师对名课的依恋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只要听说哪里有名师教研活动,纵然自费也要前往学习;李卫东老师为了讲好《将相和》一课,在看了七十多节名师录像课后,将录像中的师生对话背了下来[3]。名课的背后也凝结着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智慧的思考。
观察名师课堂,不妨根据问题探究指向性目标,从名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深入观察。教师可以仔细观察课前导入环节、课中师生对话,通过教师姿态、板书设计、问题难易程度、教学环节等方面思考与借鉴;可以观他课反思己课,寻找名课中暗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有效联结点,妥当处理教材,解决教学疑惑,审视自我与名师课堂的差距,建构新的课堂教学行为模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研究主题,观察多位名师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从不同角度观察教学细节,相互比较甄别,找出课堂上的共性特征与具体差异点,反思自身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生成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
三、悦读名书,向名书探究研方向
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与积淀自我能力的重要奠基石。清代小说家张潮《幽梦影》中关于读书的话堪为经典:“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讀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亦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教师可以读《爱弥儿》《给教师的建议》《学记》《教育心理学》等经典教育名著,通过名书探究专业发展的方向,改变教育阅读的低姿态,从生硬的任务型逼迫阅读变为快乐喜悦的兴趣阅读,让阅读逐渐走向更高层次的悦读境界[4]。例如卡尔·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时,曾阅读十几个学科的100多种书籍,凭借着对革命的积极乐观态度写了100多本笔记;《列宁全集》中引用的书籍达16000多本,在撰写“帝国主义”这一专题时,列宁自言曾读148本书,参考过49种报刊中232篇文献资料;于漪老师对教育阅读情有独钟,66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勤于阅读笔耕不辍,写下了120多万字的读书札记;全国名师余映潮,通过教育阅读与课例研究,发表各类研究文章1300多篇,出版7本学术专著……由此可见,阅读之重要性,教师的阅读视野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专业发展与教育研究的理论高度和深度。
悦读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读书行为,它是比阅读更广义而深刻的读书方式。学习名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阅览古今中外经典书籍,在阅读与创作的过程中,尝试“研究式”教育悦读,不断摸索、 启迪、积淀教学研究成果,把头脑中比较模糊、凌乱的知识碎片,在思考与探究中系统梳理出清晰有条理的脉络,形成研究成果。让阅读走向悦读,让悦读成为教师育人路上的必需品。
四、勤于反思,向理论延伸促发展
勤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是认识自我课堂教学不足的关键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规定教师必须读教育经典名著,把阅读与反思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勤于反思才能发现问题,在阅读中积累好知识能量,才能更巧妙地解决问题。许多名师也多次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深度,间接决定教学质量所能达到的层次高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无止境地去追求、探索与思考,可以通过撰写读书札记、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教育随笔、名师课堂、案例研究等途径,随时记录与表达教书育人心得体会、感悟,力争把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和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用心记录下来,在众多思维的碎片中探寻有意义、有价值的专业成长钥匙,以敏锐的洞察力反思教学情境中的点滴,以研究者的心态审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向更高更深处迈进。
研究名师,审视自我专业发展的缺陷与不足,获取突破自我的精神财富与专业成长的内动力;观察名师经典课堂教学,反思自身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少走弯路;悦读教育书籍专著,探求卓越教师成长的共性特征与个体差异,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勤于反思,让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方健华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基于名师成功人生的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11(Z2):70-78.
[2]万鑫娟社会学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与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6):92-96.
[3]王标,宋乃庆中小学名师类型、特征及成长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5):7-11.
[4]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马龙珠)
【作者简介】马之军,二级教师;丁振云,高级教师,阜南县第一初级中学教研室主任。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A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