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识字优先”的编写新意及其教学思考

2020-05-11 05:54叶仪嫣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叶仪嫣

【摘  要】  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前置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这体现了编者对识字教学的重视,识字优先遵循了儿童认知的规律,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语文学习进行了铺垫,同时也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日常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优化汉字教学策略,讲究识字方法,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成效,最终让识字效果落到实处。

【关键词】  识字优先;编写新意;`教学策略;效果达成

新教材的编排顺序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或者降低难度,而是编者深刻用意的体现。在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这样充满童趣和内涵的识字单元为孩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激发了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一、聚焦“识字优先”的编写新意

统编教材识字教学的一大亮点是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的前置,它替代了拼音单元成为了语文书的“开篇”。有人质疑这割裂了整本书识字教学的完整性,有人认为这符合“先入为主”的观念,笔者认为识字单元前置有以下几点新意。

1.“识字优先”是对儿童认知规律的遵循。从过去的教学实践来看,许多孩子反映拼音难学,各种字母外形陌生,拼读也具有难度。从拼音开始学习,学生便容易觉得枯燥,从而降低学习语文的热情。如今幼小衔接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孩子在学前阶段就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从身边最熟悉的文字入手,孩子更易于接受。在学习汉字之后,孩子们能写能用,更有学习的動力。

2.“识字优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汇集了祖先们造字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结晶。翻开第一课《天地人》,便是以傅抱石先生的《一望大江开》为背景集中展示“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字,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刚踏入校园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学方块字,做中国人”就是他们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第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领略汉字艺术的美妙,从小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3.“识字优先”是对语文知识学习的铺垫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敲门砖,文不离段,段不离句,句不离词,而汉字便是构词的最小要素。第一单元要求识记的40个生字大多是生活中常见的独体字,这些高频字能够为今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一定基础。此外,识字单元的前置一方面体现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也为孩子尽快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铺垫。只有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汉字学习才能事半功倍,语文学习方可获益终生。

4.“识字优先”是对创新教学方法的体现。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识字优先”不仅对教师教学观念发出挑战,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没有拼音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何从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向多样化转变,从而真正带领孩子体验识字的乐趣,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改变当前的教法。

二、优化“识字优先”的教学策略

在深入了解编者意图之后,教师便需要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带入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情境中去,引导他们主动识字,帮助其拓展识字途径,培养独立识字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1.创设情境,激发识字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识字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以此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与生活中的事物紧密结合,激发孩子们的识字热情。例如在教学“天”时,可以出示不同天气的图片,让孩子感受“晴天、雨天、阴天”的区别;教学“地”时,让孩子认识大自然的“草地、田地、沙地”;教学“人”时,可以让孩子说一说生活中接触到的人物,如男人、女人、老人等。儿童认识事物具有整体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情境,帮助孩子在语境中巩固识字。

2.讲究方法,丰富识字途径。过去传统的语文识字课堂大多是采用拼音拼读、组词等方式来识字,学生接受久了便会陷入一种模式化课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灵活使用游戏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为识字课堂注入新鲜活力,甚至可以跨学科采用绘画、表演等方式为孩子打开识字大门。必要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渗透字理文化,让学生初步体会汉字的造字规律。例如在教学《日月水火》一课时,由于本课生字都是象形文字,因此老师可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太阳、月亮、山和水等,再出示相应的象形文字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象形字与图画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象形文字的特点。

3.传承文化,凸显汉字意趣。从识字单元开篇的《天地人》开始,便知道整个单元都和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既要给课堂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又要切忌过度拔高。例如在教学《金木水火土》时,可以适当拓展中国的“五文化”,如五金、五福、五味等。又如在教学《对韵歌》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对子文化,以及拓展阅读《声律启蒙》的简单章节。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几个简单的大字背后却蕴含无限的内涵,所以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研读教材,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课堂悄然绽放。

4.借助活动,提升识字质效。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识字质效,教师应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入手,让孩子在多元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从教学参考书中细化的教学目标来看,纠音是首当其冲的识字要求。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范读、跟读中学会倾听和模仿,慢慢掌握生字的正确发音。其次,教师可开展口语游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识字,如设置自我介绍的场景巩固“我”的识记,内容包括“我叫……,我是一名学生,我的爱好是……,我的理想是……”,在巩固认字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书写,低年级的孩子更要扎实练好基本笔画,熟记笔顺规则。教师在指导书写时要做好正确示范,切实保证写字质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关注“识字优先”的效果达成

识字是一个长期反复的学习过程,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之后,“识字优先”背景下学生的识字效果又该如何提升呢?这需要老师进一步加强语文课外实践的研究,从多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1.练习设置多元化。练习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对于低年级来说,识字的作业通常局限于拼读和抄写等,形式简单且机械化。然而在新教材背景下,如何为孩子们设计有趣、有效的作业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例如在教学《口耳目》一课时,我们可以参考课后习题“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来设计一项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一场简单的头脑风暴,让课堂向生活延伸。此外,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问答模式如“你姓什么?我姓……”来设计口头作业,让孩子编一编顺口溜,巩固识字效果。将识字与音乐、绘画、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抄写中解放出来,真正促进学生识字综合能力的发展。

2.学习评价梯度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识字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便决定了教师需要在评价反馈中体现梯度。首先检查基础汉字的识记情况;其次检查汉字的理解与运用;最高层次是汉字知识的拓展。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降低要求,提供连线题、选择题等基础项目;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可以拓展更多汉字的字义和字理文化等,甚至定期在班级举行“汉字听写大赛”,形成不同的等级评价。

总之,统编教材“识字优先“的编排富有新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孩子的个性化需求。我们需要认真揣摩编者的意图,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更有效的学习策略,让识字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晓菲.对“统编版”一年级“提前识字”教学的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8(10).

[2]赵苹.统编版“提前识字”编排及其教学策略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9(08).

[3]孙素丽.基于统编语文教学背景下识字教学的变革[J].小学教学参考,2019(08).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