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

2020-05-11 13:45陈小燕
神州·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农村小学

陈小燕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不容人乐观。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从习惯养成、阅读背诵、课内外活动等几个方面谈农村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一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缘起:“同课”不“同效”?

《商量》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次口语交际课。本校一老师听了城区小学一节精心设计的示范课后,收获颇丰,回校在教研组活动中用了相同的课件,还原了教学设计进行试教。而几个班级的试教结果都令人尴尬。城区小学的课堂上,学生们“你来我往”、“有商有量”。而我们的学生几乎让老师独唱大戏:有的学生不懂交际要求,无法入情入境;被指名交际的学生,“声如蚊蝇”、“嗯啊连篇”;仅存几个主动参与的学生,“三言两语”、“词不达意”。

深思:“追本”方“溯源”

同样的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策略,为何教学成效却是天壤之别?显然,农村学生自身的口语交际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起二年级下册统编教材中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点。尽管老师按教学设计精心指导,但他们还是普遍不会说,不会听,不会应对。针对这一教学现象,我的思考如下:

1.生为“学”之本

农村低段孩子除了年龄特点之外,较为封闭的成长环境导致他们形成了地域上的特性。比如在交际心理上,农村学生更容易产生怯场、紧张、顾虑等心理障碍。再如,学龄前教育上,农村学生因家长自身各方面原因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农村小学的孩子知识面较窄,说话习惯偏差,基础素质储备上就与统编教材的口语交际能力基准水平脱节,难以跟上现行教材设定的体系。

2.师为“教”之导

当下,农村老师也都参加了统编教材的培训,比之前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处于信息时代,农村老师也容易获取最新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资源。但是有些老师还没意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仅凭教材上的几节课是无法“一蹴而就”的。而更多的老师没有从小学起始阶段开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落实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的相关训练。没有一步一步打下的基础,到了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大多学生自然“手足无措”。

探尋:“小流”汇“江海”

基于以上分析,农村老师如何从小学起始阶段开始,牢牢把握学情,在平日教学中夯实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应在一年级这个起始阶段,就紧扣语文学习和生活,于课内外落实多元训练方式,使学生养成交际习惯,树立交际意识,建立交际储备,掌握交际方法,积“训练之小流”,终徜徉“交际之江海”。

一、习惯养成——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拼音起步——规范发音初定基石

城市孩子在入学前已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与人交流。而刚入学的农村孩子则是“五花八门”的情况:1.普通话不标准甚至怪异(家长发音不准);2.完全没有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意识。说普通话磕磕绊绊,说方言才能表达意思;3.外地学生平均占班级总人数的近二分之一,南腔北调齐聚一堂。针对这些情况,必须重视落实拼音教学,注重发音的正确到位,打下坚实的拼音基础,才能正确认读汉字。汉字是构句单位,而句子是语言表达的最小使用单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扎实打下汉语拼音基础,才能为使用普通话交流清除最基本的障碍。孩子在刚入学时,与其早早开始做书面作业,不如拼读、认读本节课认识的字母、生字更为重要。

(二)能听善说——规范言行始成方圆

口语交际能力在狭窄的定义上来说“包括听话和说话”,而听说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良好的听说习惯的培养。

1.抓常规、立“规矩”。课堂上听说习惯的培养需要课课抓,时时抓。如在课堂上先举手后发言,发言声音要响亮;起立回答时,能说完整的句子;别人发言时,能够认真听完再发表意见等。老师把要求说明确了,并要在每一节课上都及时落实,让学生习惯成“自然”。在学生刚入学时,我就定下规矩:坐在教室四个角落的同学都听得清你的发言,才达到了响亮这个要求。如有学生发言声音太低,角落里的孩子都会举手提意见(有时在我的提点示意下):“某某,请大声,我想听见你的声音。”发言的孩子听见这样善意的“要求”,都能鼓足勇气响亮发声。

二、阅读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厚积”,才能有“出口成章”的底气。在课内课外,我们牵手孩子,识字读词,阅读背诵,积淀语言,丰厚语言,并适时引导使用,既达到丰富口头语言的目的,又在丰富语言的过程中锻炼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一)立足教材,积累字词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低年级识字量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他们学得快,忘得快,复习巩固必不可少。学完一课,复习一课。学完一个单元后,进行生字、词语的归类、整理。课堂中,常常开展“大火车”等各种形式的检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时,我们也进行小朋友喜爱的“词串”训练,拓展延伸。

比如学习“雨”字后开展的词串训练。从雨的大小,学生拓展词语:暴雨、雷雨、阵雨、小雨、毛毛雨。从雨的形态,学生拓展词语:雨点、雨滴、雨丝。从下雨时的用具,学生拓展词语:雨伞、雨鞋、雨衣、雨棚……类似这样的积累方法有效又有趣。

(二)立足教材,熟练句式

有了字词的积累,孩子们还需要知道如何组织词汇,才能顺利“开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提供基本句式作为样本,让学生练习说话。最初可以采取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一句话。再连句成段,逐步推进。

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句到一段话,学生易说乐说。口头表达能力在句式训练中提高了。

(三)立足教材,熟读背诵

教材中的课文,文字优美,行文规范,是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给学生布置朗读、背诵的任务,不仅能帮助孩子积累用词,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的能力。齐背、男女生配合背、师生配合背,形式多样的背诵激发孩子兴趣。稍加引导,在特定的情境下,孩子能迁移运用。

三、“多彩”活动——能说会道渐展现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农村小朋友的生活面很窄,但“教师要做一座沟通的桥,引社会生活的活水、清水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内外生活巧妙开展口语交际的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一)说故事。世上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故事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我们就可以利用“故事窗口”,让孩子说起来。

1.讲述插图故事。比起人教版,统编版教材中的插图更受孩子欢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一上拼音教学时,我就带着孩子们看插图一句一句地编故事,孩子们兴致盎然。从“扶”到“放”,孩子们慢慢地能自己像模像样编故事给家长听。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几节设计精彩的口语交际课便能立竿见影。它的养成是在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反复提及中。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学生特点,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就能牵手孩子徜徉“交际”的浩瀚海洋。

参考文献:

[1]林乃源.浅谈一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9):47-48.

[2]莫玉香.培养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探究[J].广西教育,2015 (25):95-96.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能力农村小学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浅谈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析如何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